市场监管部门如何助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023-01-09湖南省长沙市市场监管局周志辉
湖南省长沙市市场监管局 周志辉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下文简称“长沙片区”)作为湖南自贸试验区的核心片区,是湖南打造“开放高地”的重要载体。建设好长沙片区,市场监管部门承担着重要使命,牵头事项占全市比重1/5,落实举措占全市比重1/10,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更好地创新引领、主动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立足职能定位,站在助推长沙片区更高质量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因此,笔者认为,市场监管部门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上大有作为。
一、现状概要
自2020年9月以来,在湖南省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紧紧围绕“一基地、一中心、一先行区、一增长极”四大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坚持先行先试,取得了良好效果。36项牵头落实举措提前完成13项,形成创新经验9项,2项创新成果列入长沙片区十大改革创新实践案例。主要成绩为:一是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实现办事不出区,商事制度改革卓有成效,包容审慎监管不断健全。二是对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提速提质,准入优化优质,通关便利便捷。三是标准化建设不断深入。首创标准化小镇形态,打造产业链集聚效应;升级标准化服务水平,激发产业生态圈活力;聚焦标准化能力建设,提升长沙国际贸易竞争力。四是创新成果不断显现。信用监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药品医疗器械改革取得明显突破,公平竞争政策实施试点稳步推进。
二、现实挑战
市场监管部门在长沙片区建设上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在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政策突破难度较大。自贸试验区的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则意味着要打破和改进旧有规则。由于部分改革事权在国家部委,需要国务院、市场监管总局调整法规或出台细则,协调和争取程序多、难度大,造成部分有吸引力的创新做法难以开展。同时,在部分改革事项上,思路还不够开阔,思想还不够解放,行动还不够担当,致使推进进程较为缓慢。
二是基础条件当前存在一定限制。推进对非认证认可和合格评定结果国际互认、建立跨省域资质和认证互认机制、推进长江经济带沿线自贸试验区合作共建等工作,市级层面级别受限,效果不佳。同时自贸试验区当前企业容量1万8千多家,相对全市体量较小,正处于发展前期,经济基础、产业配套较薄弱,一些试验项目很难找到合适的承载主体,影响试验效果。
三是改革创新措施系统集成不够。目前产生的创新举措,大部分是单个部门推出,市直各部门、区县各区块,甚至各处室间未形成有效合力,呈现碎片化,配套改革措施还不够完善,上下游集聚发展还存在障碍;部分创新举措,在实际推动中,理解存在偏差,执行略打折扣,影响实施效果,企业对受益的感触还不够深。
三、对策与建议
自贸试验区建设是推进新时期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省、市承担的国家重要战略任务。市场监管部门要紧紧围绕“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三大特色战略定位,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激发自贸试验区活力。
(一)以思想破冰带动行动突围,让思维方式“活”起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敢于用改革的办法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一是思想上再深化。自贸试验区就是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要站在政治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考虑问题、谋划决策,摸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监管的演进路径,要敢于试错,敢于担当、敢于突破。二是眼界上再开阔。要“跳出部门看部门”,积极与商务、海关等部门开展互学互鉴;要“跳出湖南看湖南”,积极调研上海、广东、海南等成熟自贸区、自贸港,学习先进做法、先进模式、先进经验;要“跳出中国看中国”,主动与国际制度接轨,向国际经验看齐,打开眼睛看世界。三是行动上再创新。针对制约当前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要突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和制度藩篱,善用“他山之石”巧攻“自身之玉”,拿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湖南特点、长沙特征的创新举措,把“摸着石头过河”这篇文章做精做深。
(二)以协同合力促进改革提质,让制度创新“多”起来。进一步凝聚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合力,集聚省、市、区力量,加强衔接、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合力攻坚,实现放得下、接得住、创得好、影响广。一是加速改革事权下放。积极衔接省局、自贸区管委会,加强与市场监管总局的沟通协调,最大限度争取支持,以具体改革项目为突破点,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加快事权下放,细则出台。二是加强系统创新集成。注重创新举措的整合提升、系统集成,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进行整合归类,形成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操作性更强的创新举措;强化部门之间协作,优化组合各部门、各区块创新举措,形成统一配套、相互促进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快经验复制推广。进一步落实好《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113项改革举措,对已复制推广的创新举措,及时跟踪分析运行效果,继续筛选有影响、上档次、体现长沙特色的创新举措向全省复制推广,并争取列入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三)以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共赢,让对非经贸“旺”起来。打造中非经贸合作先行示范区是长沙片区重要特色之一,要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标准制定,推动资质互认,实现平台互通,进一步深度融合中非经贸合作,提升易货贸易范围和效率,将更多非洲产品运到湖南,将更多湖南产品卖往非洲,实现合作共赢。一是加大对非产品质量扶持。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承接、产业链打通等方式,加快推动非洲农产品进口源头标准化建设、质量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将非洲产品与中国市场需求对接,让优质产品涌现,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对非经贸合作活跃。二是加快对非互认体系建设。以单个产品或行业为试点,逐步推进对非认证认可和合格评定结果国际互认。落实对非国际互认协议要求,加强认证认可和合格评定结果的监管,提高结果采信度,为对非互认营造良好氛围。三是加强对非贸易平台运用。充分利用中非贸易博览会等平台,健全“企业主导、政府引导、行业规范”联盟合作机制,讲好中非经贸合作故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重点企业,推广全产业链合作“抱团出海”模式。
(四)以区域联动推动要素共享,让标准体系“跑”起来。推动长沙片区与岳阳、郴州片区,与长株潭一体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沿线自贸试验区协调联动发展,实现要素互联互通,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领跑体系。一是推进标准互认、市场一体。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做法,加强跨省域资质和认证互认合作。依托国家标准创新基地自贸试验区标准研究跟踪互认中心,协助省市场监管局加强与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企业和社会团体在标准化领域的互动合作,联合开展团体、区域、国家、国际标准的研制。二是推进要素互通、产业集聚。充分释放长沙片区政策红利和产业链集聚效应,加快标准化“小镇”集聚区建设,打造国内顶尖、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标准引领示范区。支持片区内企业在其他区域发展上下游产业,优化产业链布局,畅通内外联通通道,促进资金、技术、人才、数据、信息等要素互流互通,以要素共享助推“双循环”和高质量发展。三是推进经验共享、成果普惠。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原则,加快改革创新经验和实践案例总结提炼,将先进经验率先在经济开发区等联动创新区、“创新飞地”复制、推广,逐步实现在全市范围推广运用,形成政策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共筑更高质量、更加开放市场体系。
(五)以创新监管激发市场活力,让营商环境“优”起来。自贸试验区改革将大量审批环节精简优化,将大量事前监管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对市场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创新监管上做好“文章”。一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按照《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形成信用评价结果并依据评价结果依法对管理对象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强化激励威慑效果。二是完善包容审慎机制。针对新产业、新行业、新兴业态,落实《自贸试验区“包容审慎”监管指导意见》,建立“免于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三个清单,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形成市场监管领域“包容审慎”监管机制。三是发挥市场竞争效能。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工作常态化建设,建立完善公平竞争投诉举报机制,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优化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对接最前沿,积极在长沙片区探索试点CPTPP等竞争规则,抢抓机遇,抢占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