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学前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意义及策略*

2023-01-09段媛媛

智库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普惠性幼儿教师儿童

段媛媛

(洛阳师范学院)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经明确规定学前教育事业具有教育性和公益性两方面的性质。首先,学前教育要为促进幼儿发展服务。其次,学前教育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幼儿提供照管和教育,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投入生产劳动之中。2010年以来,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的要求,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属性日益得以彰显。政府致力于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通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建设幼儿教师队伍,提升适龄幼儿毛入园率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随着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学前教育”以及公益普惠学前教育需求的持续增加,学前教育事业将继续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目标。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发展学前教育被作为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文件提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同时,“加强乡村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成了乡村教育质量提升更为具体的工作内容。[1]在202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也明确提出:“国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通过以上文件要求可以发现,学前教育发展是改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目标。这为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带来了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实施三期,乡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今天,有必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讨论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儿童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一)儿童是未来的乡村建设者

乡村振兴涵盖了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经济的发展无疑最为重要。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人才的培养和个人发展历程中,儿童早期发展被公认起着基础性作用。农村幼儿作为未来乡村建设与振兴的力量,其成长与发展也关系着乡村未来的发展,因此理应对其成长条件、生活条件尤其是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投入。为乡村幼儿提供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为乡村幼儿营造更加幸福的童年生活,这不仅是一种长远的乡村建设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将幼儿作为乡村中的一员,对其作为社会公民所具有的发展权利的尊重。

(二)儿童是拥有生存发展权利的乡村社会成员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乡村人的发展和振兴。对于乡村适龄入园幼儿家庭而言,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也关乎家庭的幸福。同时,儿童作为文化的存在,也是延续和传承地方乡村文化的重要力量。基于社会学的观点,童年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构成,因此,乡村儿童的童年生活,也是乡村生活的表现形式之一。幼儿接受何种质量的学前教育,其在园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否快乐幸福,不仅关乎当下乡村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关乎乡村文化的传承,更是乡村振兴未来图景中的组成部分。

同时,从儿童的权利视角来看,儿童作为社会成员,拥有作为公民的各项权利。在儿童所有的权利中,生存权和受保护权保障着儿童的生命健康,应保障其能够拥有基本的生存生活资料,并将儿童生存和发展作为社会发展优先考量的要素。儿童的发展权则关系着儿童作为未来社会成员,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个体,能否有机会享有助力其发展的各类资源,能否接受到有助于其今后成为社会一员的相应教育。接受公平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幼儿作为乡村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二、学前教育的教育性属性指向乡村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陈鹤琴先生在《为什么要办幼稚园》一文中提到:“幼稚教育的功用,正如培植苗木,实在关系于儿童终生的事业与幸福,推而广之,关系于国家社会。”[3]学前教育属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了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4]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开端,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尤为深远。幼儿园教育既为幼儿提供生活上的保育,也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育。幼儿园通过一日生活活动的实施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为幼儿健康提供保障。其次,幼儿园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自我建构经验、游戏及社会交往的机会。《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了幼儿园的工作任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4]乡村幼儿园通过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的科学组织与实施保护幼儿健康,增进幼儿知识经验,激发幼儿潜力,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属性指向了社会公平与发展

学前教育具有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属性,每个幼儿都享有获得公平而有质量学前教育的权利。我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保护中国所有的儿童,要坚持无差别、无歧视原则,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均依法享有平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5]这是国家实现“幼有所育”决心的体现。从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和国民教育质量来看,学前教育阶段的质量影响着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儿童的长远发展。“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6]对于成长环境本身也许不如城市的乡村幼儿来说,有公平的机会接受一定质量的学前教育,是儿童作为学习者获得良好学习开端和学业进步的重要保证,也是未来发展公平的起点。

不仅如此,学前教育对于乡村家庭而言同样意义重大。学前教育机构为乡村家庭提供了幼儿的看护、照管和教育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长的育儿压力和教育负担,使家长能够有时间投入工作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有助于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幼儿园的任务还包括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学前教育于个人发展而言,是其接受教育的开端,有助于社会公平,也关乎适龄入园幼儿家庭的生活质量与幸福生活。因此,实现“幼有所育”“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是乡村学前教育作为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理应追求的目标。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确保学前教育公平,坚持公益普惠的发展思路

公益普惠性质是我国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特征,建设普惠性乡村幼儿园是今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经过十年农村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乡镇中心幼儿园数量显著增长,但依然未能完全满足乡村群众的学前教育需求。为了使乡村幼儿更加公平地获得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继续加大乡村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是最为有效的途径。首先,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公办性质的普惠性幼儿园,保障乡村幼儿园办园的规范性和普惠性,使乡村幼儿能够获得一定质量的学前教育,降低乡村适龄幼儿家庭的学前教育成本。同时,有效利用已建成的民办幼儿园,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营利性民办园转为普惠性幼儿园。

(二)关注乡村留守幼儿等弱势幼儿群体接受学前教育

对于乡村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已成为常态,随之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也应在发展乡村学前教育中给予特别的关注。留守幼儿群体相比于其他年龄的留守儿童,不仅需要生活上的照顾和陪伴以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也需要相当质量的学前教育帮助其做好入学准备。《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公平对待儿童的基础上,还坚持特别照顾原则,对于处境不利和有特别需要的儿童,应给予特别照顾,满足其基本的学习和发展条件,维护儿童的基本受教育权利。[5]对此,应强化乡镇政府责任,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门要优先保障经济条件困难、缺少有力监护人照管的留守幼儿能够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可通过建立贫困幼儿家庭资助制度和留守儿童帮扶制度,有针对性地保障乡村弱势幼儿群体的学前教育公平。

(三)提升乡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充足的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是保障学前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基础。应坚持儿童优先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以满足乡村幼儿的学前教育需求为目标。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应首先保障乡村幼儿生均教育经费的支出合理,符合要求。结合我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共举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应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政府部门应作为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大力发展乡村公办幼儿园,将乡镇公办普惠性幼儿园作为乡村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同时,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性幼儿园办园。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包含了财力投入,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三个方面。其中,财力投入主要是指生均教育经费的支出,人力投入主要与幼儿教师数量及质量相关,物力投入是指幼儿园园舍及玩教具设备、图书等的投入。[7]乡村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不仅仅需要资金上、物质上的数量保障,更重要的是提升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益。也即在上述教育资源配置之后,在园幼儿人数以及乡村小学中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学生人数是否有所增加。长远来看,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益还包括接受学前教育的乡村儿童是否通过学前教育打下了未来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保持城乡学前教育服务的均等化,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做好统筹,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从人口规模与分布,适龄入园幼儿数量等方面考虑,使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可根据在园幼儿数量和合格的乡镇幼儿园数量分配教育经费,并通过奖补的方式补贴普惠性民办园所,扩大能够保证基本质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同时,由于有了前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积累,各地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玩教具设施、图书等物质资源,应做好有效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其次,各地应结合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同短板,考量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程度和稀缺程度,本着乡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在资源配置上适当向乡村地区倾斜,并注意引导城镇优质幼儿园带动乡村幼儿园的发展。应结合当下乡村地区的儿童出生率,动态预测未来的学前教育需求,力图实现在合理教育资源投入后获得有效的教育产出。有研究指出,不同等级幼儿园之间的生均教育资源差距明显。[8]因此,还需要缩小公办园所和民办园所之间,不同等级幼儿园之间的发展差距,有针对性地改善收费低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除了提供相应的经费和物力支持,还应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四)加强乡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稳定且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有助于保障乡村学前教育的质量。首先,需要保障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水平,提供有支持性的专业发展空间,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可通过专项补助等形式,吸引热心乡村学前教育,有从教意愿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或其他有志于乡村学前教育的人才投身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还可通过工资待遇保障和专业发展支持等途径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其次,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关系到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也关乎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应通过宣传,增强乡村群众对学前教育和幼儿教师的了解,引导村民尊重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营造尊重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生态。最后,应加强对乡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依托政府主办、师范院校合作以及数字化培训平台,通过在职培训、跟岗培训、线上学习等方式,开展幼儿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支持。使乡村幼儿教师有专业发展的意愿、空间和机会,能从专业发展中获得信心,并能通过师资培训和专业发展支持有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保教能力。

(五)加强乡村幼儿园的质量管理,保障教育质量公平

“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不仅对入园机会的公平性提出了要求,也强调了幼儿园办园质量的重要性。幼儿园质量包含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要素。因此,对乡村幼儿园的质量管理,不仅要关注园所物质条件、硬件设施的情况、幼儿教师的数量和水平,还要关注园所保教活动的实施质量。对于乡村而言,乡镇中心幼儿园可能存在着办园经验不足,管理理念不科学等问题。乡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由于减少了营利性收益,也有可能为降低成本导致办园质量的下降。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对乡村幼儿园的办园行为给予更多的引导,使其更加规范。首先,从外部管理入手,建立质量管理和激励机制,对乡村幼儿园的物质资源配备、教师配备等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普惠性幼儿园,可将办园质量作为政府补贴力度的参考,在提供基本补贴的基础上,对于办园质量优质的园所给予专项奖励。其次,加大园长培训,提升园所管理水平。幼儿园管理者的理念与管理能力影响着幼儿园的各方面工作,应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园长管理水平。再次,引导乡村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帮助保教人员树立质量理念。园本教研活动一般围绕幼儿园的实际问题展开,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园所保教工作的水平,有助于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提升。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还要关注园所具体保教活动的实施质量,保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质量公平。[9]农村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开发有当地特色的课程,实施适合本园幼儿的各类教育活动。幼儿教师还应关注教育过程中与幼儿的互动,尊重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时,园所还要重视家园共育,与乡村幼儿家长共同合作,教育好幼儿。

(六)统筹规划,合作发展

将乡村学前教育发展作为改善乡村民生和发展乡村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统筹规划,有助于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重视幼儿园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鼓励乡村幼儿园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可将乡村文化艺术场馆作为幼儿园活动的社区机构资源。重视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将幼儿园作为加强乡村社区凝聚力,提升乡村幼儿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宣传科学育儿理念,开展家长讲座等方式,切实提升乡村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猜你喜欢

普惠性幼儿教师儿童
近十年我国普惠性幼儿园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路径探讨*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让科技成果更具普惠性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