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程三位一体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
——以长安大学为例
2023-01-09钱亮吕卫东刘宇
钱亮 吕卫东 刘宇
(长安大学)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中鼓励来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这对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将来十分有益”,欢迎他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来华留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来华留学生的亲切关怀,是新时代推动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作为积极引导来华留学生真实、客观地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概况课程在整个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来华留学教育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蓬勃发展,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留学目的地国。二十多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保持稳步增长。根据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258,122 人,占来华生总数的52.44%。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提高交流合作水平部分针对来华留学教育就提出“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指导方针。同年,教育部印发的《留学中国计划》通知里在专业课程部分针对来华留学也提出了“开设一定数量的英语授课学位课程,重点支持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优势的学位课程,提高其国际影响力”的指导意见。为切实贯彻相关文件的精神、推进来华教育内涵式发展、打造留学中国品牌,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为接受学历教育来华留学生开设了英文授课专业。作为这些学生的必修课,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程的改革创新与实践具有建设性意义。
本文以长安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国际教育学院面向接受学历教育的全体英文授课来华留学生开设的中国概况课为例,从课程建设的依据、文献回顾、课程设置、前期教学情况、改革创新与实践的经验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参与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程的兄弟院校管理者及教师有所启示。
二、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的建设依据
(一)对标《管理办法》及《质量规范》
2017年和2018年先后公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42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以下简称《质量规范》)的两个文件对中国概况类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对课程要求做了具体描述。中国概况类课程是来华留学生接受高等学历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根据《管理办法》及《质量规范》,中国概况作为中国概况类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我校将其列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各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教学过程达到《质量规范》中提出的中国概况课程要求的同时,努力帮助留学生克服因文化等差异带来的困难,更好、更快地适应在华的学习和生活,消除他们因偏听误导等引起的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理解中国。
(二)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5年和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作为英文授课各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全英文中国概况课既肩负着向留学生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又承担着助力他们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新名片的任务。该课程旨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来华留学生培养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优秀国际化人才、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来华留学生是科技沟通与创新的参与者,也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和文明平等交流的推动者,更是宣传中国理念、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者。他们以亲历者的身份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话语更具信服力,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传播力、壮大国际舞台朋友圈,形成和谐、融洽、互惠互利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谐稳定、共同发展。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对中国概况课进行优化、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必要和重要。
(三)贯彻“三全育人”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高等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作为来华留学生接受高等学历教育英文授课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全英文中国概况课是国际化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既是对育人项目、载体、资源整合的引领与示范,又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重构的有益尝试,具有深远意义。
三、文献回顾
笔者梳理了关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的研究文献,笔者发现相关文献主要是国内。以中国知网为例,搜索条件设定为篇名“留学生”+篇名“中国概况”,共检索到文献25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18篇、辑刊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7篇。这些文献的发表时间均集中在2017——2021年,其中2017年2篇、2018年4篇(含辑刊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2019年7篇(含硕士学位论文2篇)、2020年5篇(含硕士学位论文1篇)、2021年7篇(含硕士学位论文3篇)。这25篇文献中,期刊和辑刊论文多数是以各级各类项目为依托,主要讨论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方法改革,硕士学位研究论文的作者均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以在读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在所就读的学校开展对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的现状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这25篇文献中所提及的中国概况课均是汉语授课。
再以“中国概况”+“英文”为篇名搜索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仅有3篇文献,都是作者基于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本人所在高校中国概况英文授课为案例撰写并发表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对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回顾以上28篇文献,对标《管理办法》及《质量规范》,笔者认为全英文中国概况课还可以通过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以促进留学生全人教育为根本目标,探索以课程为切入点,融课堂教学、课程实践、课外活动为一体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留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向学生展示直观、真实、立体的中国,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四、课程设置
我校国际教育学院是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的开课单位,承担该课程的授课任务,授课对象为我校英文授课各专业本硕博来华留学生。该课程分为本科班和硕博班,课程2学分,均开设在第一学期。英文授课本科各专业留学生合为一个教学班,班级人数为30人左右,每周2学时,共16个教学周,32学时;英文授课各专业硕博留学生合为两个教学班,由两名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总人数为200余人,每周4学时,共9个教学周,36学时。目前,针对约有三分之二数量的留学生不能在校参加面授的客观情况,为满足这些留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在保证教学内容、进度、质量、效果一致的前提下,国际教育学院将本科班和硕博班都分为面授班级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班级两种形式开展教学。
五、前期教学情况
(一)课程由来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留学中国计划》两个纲领性文件,我校率先于2010年面向来华留学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土木工程3个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同年,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首次开课。2017年我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测绘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等7个英文授课硕博士专业。截至2020年,学校共开设了13个英文授课本科专业,35个英文授课硕士专业和23个英文授课博士专业。目前,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为接受学历教育各学段英文授课各专业均开设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开课已有10余年历史。
(二)课堂教学与课程评价
课堂上,任课教师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方法组织教学、辅以多媒体进行补充说明。教师力求向留学生以传递知识的形式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增强跨文化意识、适应在华学习和生活。
在开课前几年,因缺乏英文版中国概况教材,任课教师在综合当时市面上仅有的几种中文版《中国概况》教材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用英语讲述给留学生。2012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郭鹏、程龙主编的英文版《中国概况》,是第一本为全英文授课来华留学生撰写的中国概况课教材。任课教师采用此教材、按照章节顺序依次讲述了11个主题: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与社会、中国传统思想、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国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贡献、移民与中国社会变迁、中西初识与碰撞、近现代中国与西方文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基本国策、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
在前期课堂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虽然可以完成上述授课内容,但时间显得非常仓促,上课节奏太快。留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的方式短期内对于所接收大量信息难以进行消化和深度思考。以传递知识为主要任务会导致授课内容理论性强却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却与留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时代感和校本特色。“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形式使留学生大多数时间处于听众的角色,课堂互动少、参与度低、趣味性欠佳,授课效果欠佳。
课程结束时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试题主要停留在测试留学生识记和初步理解的能力。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容易导致留学生为了应考而耗费大量时间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点,机械地将它们存储在大脑的短期记忆里,认知过程中的高级思维没有得到锻炼。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留学生没有能够充分“知华”,很难达到“友华”和“爱华”的教学目的。
(三)课程实践与课外活动
前期的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全部学时均用于理论教学环节,没有安排课程实践的学时。课程实践环节的缺失没有起到增强任课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中的话语说服力的效果,留学生们缺少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配套的课程实践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刻体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理论教学缺乏课程实践的有力支撑。
我校的来华留学生管理由国际学生工作处负责,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06年,国际学生工作处与国际教育学院合署办公。前期的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的开课单位是我校的其他学院,我校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06年,承担学校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录取、涉外手续办理、注册登记、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等工作。2018年学校成立国际学生工作处,与国际教育学院合署办公。来华留学生的课外活动主要由国际教育学院下设的国际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2021——2022学年度之前,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的开课单位为非国际教育学院,任课教师由该学院选派,课程建设由开课学院的任课教师具体实施。虽然两个单位间进行相互沟通,任课教师与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都尽职尽责、追求完美,但毕竟开课学院与留学生管理分属于不同的学校二级单位,要想达到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深度融合,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六、改革创新与实践
本轮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由全体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工作处领导、两位任课教师和多名留学生管理人员共同完成。课题组成员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既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在进行课堂教学、课程实践、课外活动分别优化的同时,又将三者有机融合,旨在通过改革创新与实践“1+1+1>3”的教学效果,助力我校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国际影响力、国际教育学院打造“留学长大”品牌。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两个方面。针对前期授课内容过多、缺乏时代感和校本特色等问题,授课教师以主题化的形式将授课内容编排为必学和选学两个模块。必学板块为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制度、外交政策、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等,是完成《质量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的规定动作;选学板块主要是在开课前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授课对象对课程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由授课教师进共同协商,做出统筹安排,是该课程的自选动作。问卷内容主要来自原教材和2019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国概况》(程龙主编)的除必修板块涉及的主题外的其他内容,以及学生在问卷中补充的感兴趣话题。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必学和选学两大板块,授课教师需要对必学板块涉及的教材内容进行浓缩,保留其精华;寻找选学板块主题间的逻辑联系,建立选学板块框架,注重增加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成就和在国际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素材,并结合留学生所学专业添加突出校本特色的内容,实现中国概况课对留学生的积极引领作用、提高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创新方面,授课教师打破以讲授为主的“教师为中心”传统课堂模式,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合理应用。针对不同的主题和授课内容,授课教师采用包括视频、音频、照片、图片、文字在内的多模态输入形式,灵活运用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合作、讨论与辩论、课堂展示等教学方法,在智慧教室开展教学。同时,“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充分满足留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中国大学慕课和中国高校外语慕课等慕课平台为留学生们提供了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课程;官方微信公众号为留学生们推送了中国概况相关优质学习材料;授课教师通过微信群及校内学习平台等沟通手段将在线课堂和面授课堂深度融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习在教师引领下真正成为留学生的自主活动。
(二)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的创新主要是依据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教学目标、结合课堂教学主题、整合学校所在地校内外相关资源,采用带领留学生参观考察、实地调研、参与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其走出课堂、走进实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感知中国,达到内化教学内容、深入领悟中国故事真谛的目的。
通过参观校史展览馆、西安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加深学生对校史的了解、对西安的认识、对陕西的感知;通过对学校交通馆、建筑馆等的参观,以交通和建筑为缩影,理解中国工程的发展历程,并帮助其建立攻读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碑林、书院门等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通过游览翠华山、湿地公园、世博园等领略古城的自然风光;通过完成专题调研,实地体验古城人民的生活。在课程实践结束后,让留学生以照片、视频、随笔等方式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向家人、同学、朋友分享参与课堂实践的切身体会,培养其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怀。
(三)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实践的延伸与拓展。改革后的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开课学院为国际教育学院,授课教师由国际教育学院选聘,组建了国际学生工作处领导、授课教师、教学主管、学生工作主管、班主任、留学生代表为成员的课外活动策划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围绕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内容,进行充分沟通、深入交流、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留学生课外活动主题,共同设计、完善和实施课外活动方案。
本轮全英文中国概况课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过程中,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工作处开展诸如国际学生文化艺术节、“美丽中国”摄影展、“带你游西安”和“我爱中国”微视频展、“我在长大”分享会、校友访谈会、讲“中国故事”演讲比赛、“中国国学常识知多少”知识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留学生将其在学校、在西安、在陕西、在中国的所学所问、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多种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活动报道及优秀作品通过国际教育学院网站、官方微信等媒体推送给线上留学生及国际友人,以留学生的视角向世人展现中国的自然风光、社会生活、核心价值观等。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与创新后的评价方式加大行程性评价的分值比例,缩小终结性评级分值比例,评价形式更加多元化。留学生将任选一种多模态形式,既可单人也可组队完成“命题”中国故事宣传资料的制作完成,激发了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起到了以评促学的课程评价积极反拨作用。
七、结语
本轮的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三位一体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优化,既对标《管理办法》和《质量规范》,又突出时代感和校本特色,满足留学生对本课程的整体个性化需求;教学方法激发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程参与度,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程实践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为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全面、立体、真实地了解中国的机会,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课外活动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践行“三全育人”要求,多名留学生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