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传染病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
2023-01-09宁秋悦韦麒陈茂伟
宁秋悦 韦麒 陈茂伟
(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2.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备手段。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理念和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要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专业要求的能力素养,全面合理地安排思政的讲授内容,最终解决“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的问题[1]。传染病学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恰当的融合,如何培养立德树人的意识,如何让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内容紧密的结合,如何培养具有大格局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等,这都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一、传染病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存在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则是其核心和灵魂。课程思政的首位目标是育人,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与专业课程的内容相结合,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引领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让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融合,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传染病学归属临床医学,是内科系统的一部分,与流行病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学科。此外,《传染病学》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如传染性、流行性和感染后免疫等特性,且传染病对人体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一定的威胁,所以《传染病学》的社会实践性很强。重视和控制好传染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障社会公共卫生的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和避免社会动荡的重要保障。要发挥传染病学的社会实践性,保护全人类的健康,实现希波克拉底誓言,就必然要求未来的教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业学生。因此,在高校中开展传染病学的课程思政举足轻重。
二、培养传染病学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的内涵主要是强调高校所有课程必须在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3]。高校课程的思政,不仅要求教师队伍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拥有较强的育人能力,能把思政的相关内容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作用[4,5]。因此,医学类课程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从而不断提高医学教师的思政能力。
第一,夯实思想理论根基,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经验,健全高校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的工作质量,推动高校党委发挥组织优势、创新机制方法,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大先生”涵养的生态和氛围。深化校园的思政教育工作,广泛开展理论宣讲、专题培训、热点解读。第二,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参加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强国App的理论学习等,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提升专业科研水平的同时,提升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关注国内外形势,做好学情分析,对医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第四,能充分融入以救死扶伤、医者仁心为基础的思政相关内容,深入挖掘和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资源,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正确引领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传染病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立德树人最早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座谈会上,也都有提及“立德树人”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6]。这使得立德树人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思政工作者的奋斗目标。立德树人成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贯穿立德树人的理念对于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改革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传染病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应围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改革的根本方向及坚定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二)坚持 “三全育人”的方针
坚持 “三全育人”是传染病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立德树人这一主要目标的要求下,“三全育人”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成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国家从围绕理论武装精准化供给、育人资源全方位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育人模块开发、网络产品精准推送、党政军企育人共同体建设等多方面构建育人理念落实机制。此外,还采取围绕理论宣传阐释、实践载体拓展、文化产品供给、网络渠道融合、校外资源协作等多重手段构建优质供给牵引机制,从而推动形成协同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构建育人力量聚合机制。传染病学因其专业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和现实意义,这就需要传染病学的专业课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在国家相关政策引领下,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育人资源,全方位开发育人手段,引导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培养健全的专业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人才,筹划实施时代新人的培育工程。
(三)坚持以学生为根本
这是传染病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本质需要。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的根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学习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此外,检验课程思政改革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获得感,因此,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才能更有效率地在传染病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的改革。
(四)坚持传染病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这是传染病学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改革的重要保障。传染病学的专业特色十分鲜明,同时拥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传染病学的课程思政是利用专业课程的平台,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科学技术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是立德树人理念的升华和创新,因此课程思政改革绝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在教学过程中,传染病学的专业教师应因材施教,灵活多变,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寻找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结合,使传染病专业知识的获得与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传染病学课程思政实践
(一)融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爱国是激励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只有爱国才能承担起新时代赋予医科学生的历史使命,也只有将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统一起来,才能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7]。在《传染病学》总论授课中,通过介绍每个世纪流行的传染病,以及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在防治传染病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抗击非典、甲流、新冠肺炎等一系列传染病中,体现出来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对于保护全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此外,可特别强调2019年底,我国医护人员在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时,以科学报国的精神进驻江夏方舱医院,并可通过讲述钟南山等人的抗疫故事,特别是我们感染科的医护人员在2019年武汉抗疫期间,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最后我们感染科先后派遣7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不畏艰险,义无反顾,英勇抗疫,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的奋不顾身、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等精神,从而加强学生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引导医学生践行医者使命和医者担当。
(二)融入传染病学文化自信教育
在讲授《疟疾》课程中,深入介绍我们国家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在抗疟疾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正是因为国家和前辈经过70年的努力,我们国家于2021年6月30日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证,取得“无疟疾国家”的称号[8]。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屠呦呦坚持不懈,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最终从黄蒿中提取到了有效的抗疟成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抗击疟疾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因此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一伟大的壮举充分展示了传染病学的文化及未来可期的事实,让更多学生能了解和掌握传染病,为传承未来传染病的接班人奠定基础。另外,在讲解《病毒性肝炎》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入乙肝疫苗的这又一重要举措。我国乙肝患者感染率非常高,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一直以来,乙型肝炎被列为我国卫生部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而自1992年1月1日起,我们国家就全面推广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正是由于疫苗的推广,使得我们国家人群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已经大大下降。2014年,中国CDC对全国1~4岁、5~14岁和15~29岁的流调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群HBsAg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这与1992年比较, HBsAg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6.7%、91.2%和 55.1%[9],这明显降低了乙肝的感染率,值得引荐给医学生学习,从而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此外,在讲解《传染病学》总论时,还可以引入我国儿童免费接种的15种规划疫苗,以及新冠肺炎的免费接种和治疗等实例,引导医学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三)融入科研的精神和学术诚信的教育
科研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它贯穿于整个科研工作过程中,科研精神多种多样,包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等,其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诚实守信和遵守职业道德。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受科研环境和科研文化的影响,对其研究精神和态度起着塑形作用。一方面,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存在一定的逻辑和规律,科研成果的产生是经过不断的质疑、验证和实践而得来的,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必须时刻持有怀疑的精神,勇于实践。另一方面,科研的劳动成果充满不确定性,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必须时刻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维护科研诚信。由此可见,在传染病学的科研实践过程中,在注意生物安全的同时,需要融入科研精神和学术诚信教育,教导学生成为一个有追求有诚信的科研工作者,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遵从实验室原则和实验流程,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研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严谨自律、大胆创新和诚实守信的科研精神。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及总结,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发现科学问题,最终实现解决科学问题的目的,为将来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服务人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融入救死扶伤、医者仁心教育
医学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们应当遵守使命的承诺,坚定“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信念,坚守“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在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应言传身教,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传染病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及网络资源,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采用CBL、PBL、三明治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教育理念,提高职业道德标准,提高医学生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的能力,同时促进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具有爱岗敬业、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医学素养的医学专业人才[10]。
五、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是未来高效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立德树人理念的升华和创新,并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目前传染病学的课程思政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如何做好传染病学的课程思政值得传染病学专业教师的思考。在《传染病学》的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和目标,坚持“三全育人”的方针,将传染病学的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元素进行有机融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结合临床病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科研精神和学术诚信、救死扶伤和医者仁心等,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的工作,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