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创新探讨
2023-01-09陈晶
陈 晶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实践证明,思政教育工作在我国革命、建设和发展、改革事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各高等院校作为我党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紧密围绕我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化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模式,增强教育效果,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创新途径,推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一、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及必要性
思政教育的原则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它贯穿于高校思政工作的始终,是指导和保障高校思政理论课堂教育正常进行的根本依据和基础条件。严格遵守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原则,有利于确保思政教育活动的科学合理性、真实可靠性,有助于加快思政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步伐,促使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思政教育方式主要以课堂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形式存在——思政教学人员通过一定的课时讲解,把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这种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所收获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只单一地记忆理论知识,并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精神世界相结合。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被各高校所重视,但无论是思政教育理论体系还是思政教学的方法都与当今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存在脱节。思政教育是弘扬我党伟大精神的社会性体现,同时也是对公民精神世界进行影响、塑造、升华的具体手段。精神世界的升华往往很难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来实现,它需要以系统性的科学手段从不同角度、不从层面来进行,使人民群众理解思想政治内涵,并产生认同感。只有人民群众全面提升对于思想政治的认同感,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也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可知,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最长久、最深层的力量源自被全社会认同并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是国家、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其能够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评判是非的标准。因此,各高校在发展思政创新教育的同时,也要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挖掘并剖析新时期价值观教育准则,否定历史虚无主义的极端错误,坚持以正面典型为引领,增强教育效果。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守好道德底线、讲好道德核心思想,使其精神状态达到积极健康的状态。高校思政教育者要承担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之中,让大学生成为践行核心价值的表率,为国家发展创造精神动力,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机遇也在不断变化。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掌握时代特征、寻找历史规律,脚踏实地,主动创新,才能符合时代需求,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一)掌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的挑战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维模式丰富多样,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十分强烈。青年时期是树立正确价值体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阶段,更是确立人生远大理想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待未知事物有着强大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在新生事物出现愈加频繁的当今社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在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精神领域渗透和大量文化输出的现状下,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具有求真辨别是非的能力,如何强化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构建,这些都是当前社会形式下高校思政教育所要面临的挑战。在坚定理想确立政治信念、掌握历史规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如何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要求出发,如何掌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导权,如何使大学生在思想上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如何坚持不断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
在学科精细化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的关联愈加紧密。近年来社科领域与自然科学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随着社会发展,各学科间不再是传统的分门别类式授课,而是多种学科多领域多专业相结合,以科学交叉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与面临的难点问题有更加多元化的理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这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贯通于高校各学科教学过程是势在必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走上正确道路且不断自新扩容的重要突破口。由此可见,单学科教学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思政教育的要求,必须要基于现实,改变之前脱离学生群体且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构建起适应时代需要教育模式。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本身来分析,思政课程教育是哲学、法学、文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多种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型教育,是一种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内容多样的教学系统。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人员多是马列主义研究专业出身,这些教育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却缺乏对其他学科的涉猎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基本内容及特点的认知,从而导致其将本专业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能力不足,缺乏高纯度、全方面融合学科教育的基本动能。而其他学科的教学人员往往会形成专业认知固化的问题,致使其授课内容脱离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所以,在新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学各专业教育人员如何跟紧时代发展步伐,如何提升课程思政的原动力,如何培育全学科全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是各高校思政教职人员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在科技、经贸等多领域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必须要借助时代所赋予的宝贵机遇,根据时代要求,迎接新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积极开展大学思政教育创新工作,为推进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各高校需根据当前时代特性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从而达到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
(一)以劳动教育为方法促使学生艰苦奋斗
社会实践及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得到锻炼和完善的关键途径。因此,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劳动教育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宽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及加强其民族认同感都起着重要作用。劳动教育是新时期我党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多方面多维度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支撑力量。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首先要具备奉献精神,相关教育人员应带领其积极参加劳动活动,不断磨砺意志品格,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劳逸结合的同时,既能保持身体健康,又可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从而真正实现以劳育人的目的。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应适时开展学习劳模精神的思政主题活动,并邀请具有影响力的劳动模范进行讲座,让更多青年大学生了解劳动的伟大与崇高,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其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以课程思政为核心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根基
在新时期,我国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中课程思政建设为“三全育人”的具体内容之一。课程思政的主旨是要求教学人员在专业教学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从而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及道德观、价值观,促使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引导主流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各高校创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同时,需遵循以下几点:首先,要确保课程思政理念具有开放性。当今社会各国经贸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文化发展表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应在坚决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开放性观念,做到兼容并蓄,用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强化课程内容设置,促使思政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其次,需实时更新思政教学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将思想政治理论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并分析二者间的关联性及差异性,坚持以科学育人为目的优化本学科专业课程,使其更具包容性,从而创建和谐稳固的思政教学创新机制,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标准。最后,需健全思政课程创新建设体系,以马列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和优秀教师为主要成员,同时聘请各专业领域学术研究造诣深厚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以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并由其充当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教育者,从专业学术研究到思想政治教学,全方位引导学生。
(三)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平台丰富思政教学模式,开辟教学新阵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在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下,教学人员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大学生接收新鲜事物的渠道越来越丰富,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元化,从而使他们的视野更加自由开阔,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致使传统思政教学模式逐渐难以适应其心理发展规律,且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情境下,现今思政教育应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思政教育与网络信息相融合,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及平台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支持保障。例如,教学人员可将丰富的思政教学材料数字化,将其制作成图片、动画甚至音乐短歌,在感官上吸引学生。在学生浏览这些数字化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加强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思政教学质量。再如,思政教育人员可利用各种即时通讯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实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在生活及精神世界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疏导解答,在与学生平等沟通的同时,无形中将思政理念传授于学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状态。传统的思政教育阵地主要以书报、广播、电视为主,在新时期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教学阵地已无法满足思政创新教育的需求。如此,各高校思政教育者应跟随时代发展,积极开辟思政教学新阵地。例如,可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让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我国我党的光荣革命历史,使学生在浏览网站的同时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及伟大思想,使其坚定思想政治信念,培养其爱国情操。
(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思政教育方式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之中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园中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一所大学是否具有良好学习氛围关键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度,一所环境整洁优美、学习氛围浓厚、人文底蕴深厚的大学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个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将校园文化的内涵融入其中,充分吸取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使二者共同发展,从而为学生创造出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核心特质就是以人为本,它强调每个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品格修养、道德情操。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为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提供强大动力。可在校园适时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主题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以达到强化思政教育效果的目的。例如,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组织爱国主义主题汇报演出或是个人演讲,使学生在提升艺术修养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还可通过举办文体比赛等多样化的方法来激励大学生们不断向上攀登,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可以结合思政教育理念及内容,确立校园文化的思想内涵,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以此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内容上的丰富多彩,也要突出形式上的科学创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历史性任务。从大学思政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在新时期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与此同时,如何将先进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打造具备鲜明民族特点的思政课堂,也是广大思政工作者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培养的主阵地之一,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积极推动思政教育体制创新,加快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