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R滴度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
2023-01-08刘震
刘 震
(安溪县中医院,福建 安溪 362400)
梅毒属于慢性传播疾病,主要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风险高,危害性极大,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人群,感染梅毒的可能性更高。当未患病人群与梅毒患者进行性接触后,病毒通过细微破损入侵,感染梅毒后,会侵犯皮肤、黏膜及多器官组织。全球每年新发梅毒病例不断增加,其中潜伏梅毒占比较高,其次为一期、二期梅毒[1]。梅毒初起有全身性感染,并在病情缓慢推进下,多个器官及组织受累。梅毒螺旋体含有多抗原物质,检测发现,梅毒感染者机体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升高明显。临床认为进行早期抗原检测,可尽早发现梅毒,并尽早治疗,促使病情得到控制[2]。临床诊断发现,疾病诊断难度大,有误诊、漏诊情况[3]。现阶段,主要通过TPPA和RPR检测梅毒,临床应用发现,上述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检测价值,为进一步提高梅毒检测准确性,本文对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82例疑似梅毒患者进行研究,研究了不同方法检测梅毒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疑似梅毒患者中包括48例男性和34例女性,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41.25±4.05)岁。纳入标准:①患者腹股沟及近区淋巴结肿大,有湿丘疹及扁平湿疣症状。②研究对象了解本研究内容。③临床资料完整者。④患者年龄≤60岁。排除标准:①不配合或中途转院的患者。②有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液疾病者。③未合并其他传染性疾病者。④不配合本研究者。所有受试者临床资料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规定,患者家属了解研究内容,自愿签署了知情协议。
1.2 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血(5 mL),进行离心处理(转速3 000 r,时间15 min),离心后悬置,待取上清液。
1.2.1 RPR检测 使用本院梅毒检测自动旋转仪及相配套的试剂进行检测,将血清与生理盐水稀释,稀释比例分别为1∶1、1 ∶2、1 ∶4、1 ∶8、1 ∶16、1 ∶32、1 ∶64,分别置于纸卡圆圈中,分别滴入RPR试剂;利用梅毒检测自动旋转仪处理(转速:100 r/min,时间:8 min)后,于光线充足处进行分析,并在2名及以上诊断医师共同参与下,给出统一意见。
1.2.2 ELISA检测 采用双抗原夹心酶免疫法检测,使用抗原包被微孔板试验。
1.2.3 TPPA检测 将上清液置于U型板上,进行不同滴度处理,使用预先准备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分别配制1∶10、1∶20、1∶40、1∶80的滴度;完成上述操作后,将未致敏颗粒放入1∶40稀释液中,将致敏明胶颗粒放入到1∶80的稀释液中;置放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后观察检测结果。诊断方法同上。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检出结果;对比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效能,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性。
1.4 评价标准 RPR:阳性,卡片圆圈有黑色凝聚颗粒,溶液清澈;阴性,卡片圆圈有亮灰色抗原颗粒,无絮片。ELISA:阳性,浓度>0.15 ng/mL。TPPA:梅毒检测检测金标准。阳性,粒子小环状,杂乱聚集,边缘不整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PR与TPPA阳性检出率对比 RPR检出51例阳性标本,检出率(62.20%,51/82);ELISA检出(93.90%,77/82);TPPA检出82例阳性标本,检出率为100.00%,由此可知,TPPA阳性检出率高于RPR和ELISA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阳性检出高于RPR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RPR检测结果 RPR检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检出率较高,不同稀释比例检出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RPR检测结果
2.3 检测效能对比 RPR检测效能比ELISA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效能对比(%)
3 讨论
梅毒属于慢性传染性疾病,具有社会属性,传播途径包括性行为、血液制品、母婴间接传播等,对患者身心健康损害较大,增加了患者心理压力,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4]。梅毒传染力强,人群易感,感染初期,生殖器受累,随着感染程度加重,会损伤各脏器器官[5]。梅毒病程长,有一定的潜伏期,且与其他性疾病有一定的相似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梅毒患者性活跃期在20~40岁,由于性教育缺乏以及现代人性观念发生变化,青年人不正当性行为增加,促使梅毒传播,梅毒患者患病率也逐年攀升[6]。梅毒临床分期多,包括早期潜伏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等,感染梅毒后,将产生梅毒螺旋体抗体反应素,有较强的传染性,典型特征表现为血液损害[7]。一、二期梅毒患者有皮肤斑疹、黏膜损伤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发展到三期病毒,将会造成脏器受累,引发危重疾病[8]。普遍研究发现,梅毒的发生严重危害到身体健康,引发神经梅毒、胎儿感染畸形等,加剧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严重可导致多脏器衰竭,死亡风险高[9]。妊娠女性感染梅毒,可造成流产、早产、胎儿先天性缺陷、新生儿梅毒等,引发不良妊娠结局,威胁到下一代的健康安全[10]。当前,我国通过多种方法加强妊娠期健康检查引导和指导,进行孕期梅毒早期筛查,改善母婴结局。基于此,临床高度重视梅毒早期诊断,旨在尽早确定患者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梅毒检测方法多样,常规检查主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病史及实验室血清学检测进行判断,体格检查主要以掌跖、肛门、阴部为主,配合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检查等[11]。在梅毒临床分期上,有梅毒感染史、潜伏期在2~3周,皮肤有淋巴结受损且经梅毒血清学检测显示阳性,提示为一期梅毒感染;有梅毒感染史、一期梅毒史、皮肤有湿丘疹、扁平湿疣症状,血清学检测为强阳性,提示检测结果为二期梅毒;有一、二期梅毒感染史,病期超过2年,经RPR检测呈阳性,提示为三期梅毒[12-13]。现阶段,临床将血清学检查作为梅毒检测首要方法,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梅毒螺旋体ELISA试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法等。多项研究表明,不同检测方式敏感度、特异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漏诊或误诊的可能性,影响梅毒患者后续治疗,甚至是引发医患纠纷[14]。
RPR属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检测,常应用于普通人群或疑似梅毒感染筛查中。RPR检测效率高,与梅毒临床症状相关性好,可排除梅毒活动性感染,在梅毒早期筛查中展现了一定的应用优势[15]。RPR检测主要是利用卵磷脂、胆固醇的乙醇溶液检测梅毒患者血清抗原的,在临床应用中,此种检测方法方便快捷,成本低,检测速度快,在大规模梅毒筛查中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当梅毒患者抗体水平下降时,检出难度增加,漏诊率也随之增加,容易同红斑狼疮、关节炎、银屑病混淆,增加了临床诊断难度[16]。同时,患者有老年病或合并冠心病、风湿骨病,对TPPA检测结果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扰,究其原因发现,有基础疾病患者集体释放大量的TP抗体,进一步增加了RPR检测难度,无法保证检测准确率,因此,RPR检测更适用于梅毒初期筛查。有研究指出,不同RPR滴度检测,能够帮助临床进一步评估梅毒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病情控制和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
另有研究指出,RPR滴度为梅毒早期筛查提供了科学指导,但不同RPR滴度筛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存在假阴性情况,相比ELISA检测或其他检测方法,诊断效能有待提升[17]。观察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见RPR阳性检出率较低,ELISA的检出率较高,两种检测方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PR检测存在不足之处,建议联合ELISA检测。梅毒感染患者,机体中多种免疫应答被激活,会引发炎性因子高表达,造成炎性反应,尤其RPR高滴度患者机体炎性因子呈现高表达状态,与梅毒RPR滴度呈正相关关系。研究中指出,不同梅毒血清RPR滴度在1∶8内,当RPR滴度升高,检测假阳性率则下降,但也有发生假阳性的可能性,具体需要结合临床及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18]。观察本文研究结果发现,一期梅毒患者血清在1∶16稀释情况下呈阳性,二期梅毒患者血清在1∶32稀释条件下呈阳性,不同RPR滴度检测,假阳性率较高,容易造成误诊。研究发现,患者当患者血清中抗心凝脂抗体增加,对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和影响,因此,造成检测结果假阳性。
TPPA检测被临床作为梅毒诊断的金标准,在检测中,通过技术将毒株转化为抗原,将其与致敏粒子包裹在一起,促使二者进行反应,最终会生成凝集颗粒物。在梅毒检测中,展现了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试剂稳定性高,结果判断清晰,是判断梅毒感染的明确指标,但TPPA检测操作过程繁琐,流程和步骤较多,检测结果出具时间长,且受技术因素影响,有一定的假阳性反应,存在一定的检查局限性,容易耽误梅毒患者治疗[19]。分析不同检测方法检测效能发现,TPPA检测准确性高,达到了100.00%,诊断效能高于ELISA检测,高于RPR检测,但检测流程较多,样本稀释操作繁琐,工作量大,易产生操作误差,仅适用于小规模标本检测中。RPR检测敏感度、特异性相对较低,检测中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情况。ELISA诊断效能高,适用于大规模标本检测。本研究中,RPR检测特异度、敏感度、符合率分别为85.56%、82.58%、85.00%,ELISA检测特异度、敏感度、符合率分别为96.06%、96.46%、96.58%;TPPA特异度、敏感度、符合率,分别为97.25%、98.52%、98.49%;上述数据结果显示,ELISA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与TPPA更接近。RPR虽有一定的检测价值,但检测效能比ELISA低,仅适用于大规模梅毒筛查,提示梅毒RPR检测应同ELISA或其他方法联合检测。当前,已有研究证实了,TPPA联合ELISA、RPR诊断效能和诊断价值,临床建议将RPR梅毒检测作为梅毒初筛检测使用,为进一步明确临床诊断,需联合ELISA等检测方法进行优势互补,降低梅毒检测漏诊率、误诊率。
综上所述,RPR检测梅毒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诊断效能,为提高诊断准确率,建议采取联合检测方法,进而为梅毒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