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重点与对策*

2023-01-08刘静姝王宏宇

智库时代 2022年21期
关键词:辅导员劳动大学生

刘静姝 王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会上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教师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教师的工作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每个教师都应以“反求诸己”的态度不断审视自己、超越和完善自己,执着于教书育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以热爱教育的定力扎根教育教学一线,将为人师表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在高等学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这两支队伍离学生最近,承担的教学任务最多,他们肩负着传播知识、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二者应统筹教育资源,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育人质量。引导广大青年在回望历史、平视世界、观察社会、参与实践、体悟真理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为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和接力者,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时代新人。[1]

本文就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统筹教育资源、创建协同育人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发挥二者1+1大于2的作用做以论述。

一、学科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融合,扩大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合作空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总目标,抓住了这个问题的基础和核心,点明了教育事业的初心和使命,为全体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还要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人之所以为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其次才是培养一个有专业能力的人。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某些事件的发生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孩子们固然在考试环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道德水准方面,却还亟待提高,高等教育者务必反思和研究当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心理健康发展、人文素养提高。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时代高校德育的重点[2]。

打通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界限,做到传播知识和构建道德体系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专业能力和有用人才的真正统一,是当前各高校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实现教育改革和突破的重点难点。高等教育要从教学组织与设计、教育管理与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开展联动机制,共建合作平台,构建高水平的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体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人格教育要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成才,先成人!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引导学生向善向好成长,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所在,挖掘学科教育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启发大学生对专业的追求和热爱,有利于学生建立执业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只有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精神面貌良好、强大学习能力的人,教育才是成功的。只重技术而没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是冰冷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好的教育一定要尊重和回归“人”的本性,再从“人”出发。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深挖学科中所具有的育人价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通过系统性、研究性学习,掌握其学科内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科思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在《传染病学》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结合学科中的生物、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内容,统筹兼顾,将科技创新、生命情感、社会文化等知识融会贯通,因此要求学科教师必须具备透视学科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能力与视野,用以促进学生建构整个学科知识体系,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培树学生家国情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朝气蓬勃,切实满足他们的成长发展需求和远景期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教育者的使命和任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家国情怀

(一)以军训为契机,拉开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帷幕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中,未曾感受过战争的残酷,但是,世界并不安宁,战争与死亡时有发生,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居安思危都应该成为常态;无论历史还是未来,尚武的精神都应该得到传承;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英雄都应该被敬仰和纪念。大学新生的第一门课程就是军训。军训不只是新学年的开始,更是勇气的开始,是培养国防观念、塑造健全人格的开始,是锻炼自我、挑战自我的开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军训是青年大学生与军旅的一次亲密接触,是身体与心灵的一次淬火。通过军训,勇敢、坚持、团结、责任、奉献将成为大学生的代名词,青年大学生把祖国的安危时刻装在心里,每天的训练呐喊声震天动地,时刻准备到战斗中去,“少年强则国强”,伴着强健体魄、勇敢的心灵,青年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精兵强将,带着梦想踏上民族复兴之路。

同时,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军训,军训带给大学生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拼搏的勇气,还有团队协作与遵守规则的共识。一个人做错则团体动作不统一,一个人掉队即判定整个团队不合格,协同训练养成了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掉队的集体意识。没有人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就意味着要自律,要遵守相应的规则,时刻铭记个人服从于集体。个人的才智、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大学生若想要有一番作为,单打独斗是不够的,需要有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帮助,需要有团队精神作为人事保障。整齐划一、一呼百应、合心聚力等团队生活中的精神品格,是军训要传达给大学生的重要教育内涵,是助力大学生实现人生远景目标的重要法宝。

(二)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

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通过学生集体活动(如:开学典礼、学生例会、班会等),以宣讲、领读、自学等形式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苦难与辉煌,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业绩,引导学生理解当今时代祖国对大学生的期望,逐步树立大学生担负时代重任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家国情怀;辅导员通过带领大学生集体观看建党百年庆祝大会实况直播等宣传党和国家的大事记类型的节目,在定期班团会中引入讨论、辩论环节,引导、组织大学生针对国内外重点、热点时事进行探讨评论;通过专业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时政辨析,让学生了解时事,植入家国情怀、立志寻梦;通过走访革命纪念地、与老兵访谈等红色资源,让学生接受革命洗礼,激发学生建立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通过升旗仪式、节日纪念日集会等团学活动,请学生代表宣讲演讲,促动大学生建立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引导同学们将志向和抱负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通过“三下乡”、“家乡美”等社会实践活动,身体力行,亲手实践改变家乡面貌、体会家乡发展,激发大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

三、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关注学生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

培养大学生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学校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促进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学生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让高校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不难,难的是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三观”,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抗压能力。[3]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要以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大学生思想品德塑造教育为抓手,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基础、以教师常态德育教育思想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工作网络,大力打造全过程育人,从三不(不带食物进教室、不带手机进课堂、不迟到早退)、三早(早起、早操、早读)做起,引导学生克服惰性,自律自强,塑造学生文明守纪、勤奋慎独的品格作风。特别是对大一新生,好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促进大一新生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缩短适应期,建立自我管理意识,养成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学校在引导大学生好品行养成的过程中,组建辅导员-专业教师-大学生三级协同管理团队,坚持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的协同管理原则,把活动组织、出勤考勤、日常评比等管理职能与权限交给学生自主管理,通过权力与责任的下放,给大学生压担子,在学校生活实践中促进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和自觉自立;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表现采用过程性评价,注重从学生日常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避免了过度依赖试卷对学生的不合理、不客观的一刀切式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因此,学校要培养和塑造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要把“肯奉献、有爱心、能表率”作为这支教师队伍的标尺和目标,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精神标杆。要建立健全教师从业行为规范制度,要按照规范制度对教师队伍进行严格的考核管理,要引入进来与退出机制,这是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机制,也是学校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学校优中选优配备专业教师做兼职班主任,倡导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实践,一起生活劳动,通过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学习建立师生浓厚感情。同时,探索导师制全员育人方法,每名学生都有相应的专业教师包干包联,点对点负责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学业辅导、思想引导和问题疏导,帮助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规划好人生发展路径、逐步实现梦想,帮助每名学生解决在校期间远离家长的各类问题。只有教师尊重师德、身体力行,学生才能言听计从、深信其道,通过师生相互敬勉帮带,创造校园温暖和谐景象。

四、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全球视野

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中建立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科研小组,引导学生在学科基础课程上的研修探究,帮助学生在感兴趣领域提出研究课题。辅导员邀请其他专业教授组织开展“学术周”活动,推动外专业教授与大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深入沟通,学生可以就科技、人文等领域与教授平等对话,培养思辨能力与创新意识。学校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把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要倡导参与师生发散思维、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在鼓励创新的同时、积极包容失败,以不断释放参与师生创新能力的建立和研究激情的激发,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俗话讲:“人心齐,泰山移”,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精神,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开展创新研究,将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特长的研究者组织在一起,团队中成员各自发挥不同的能力和作用,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协作创新。创造力是整个创业团队持续运作的重要保障。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共同奉献,团队核心组织者应具备始终保持团队积极向上、攻坚克难、战斗力旺盛的领导才能。当今社会上不乏批评大学生张扬个性、缺少团队精神、重视个人主义的说法,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应注重引导团队组织架构建设、合理设置创新创业目标,以激发团队的活力、提升团队的自我修复能力。

日新月异的社会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海量的信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新时代的教育者应具备全球化视野,面对多元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以不断改革的思路,适应变革的形势。当下,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存在的边界不断模糊,全球化的格局越发显著,人们的生产、生活处于相互关联的发展态势中。因此,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国情、了解全球动向,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大学生既要学习借鉴全世界各地区优秀的文化,也要用评判性思维去看待经验和教训,才能着眼各国人民的尊严与福祉、弘扬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

五、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协同育人体系

高等学校立足本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开展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端正劳动价值观念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高等学校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生产劳动两手抓,建立过程管理和奖惩机制,对不珍惜劳动成果、好逸恶劳的现象进行批评教育。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专业教师以课程为依托,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大学生动手实践、磨炼意志提供机会。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树立了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信念,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与创造社会效益的双赢。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合作,联合开展劳动教育,依据学科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劳动课程教学目标,低年级学生以日常生活劳动、勤工助学为主要内容,高年级学生以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重视学生劳动情感的培养,加深劳动成就美好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一线,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设计劳动课程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标准,建立奖励机制,全面、客观记录大学生课堂、内外劳动过程和成果,将劳动成果鉴定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参考和评价依据。

猜你喜欢

辅导员劳动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