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3-01-08陆雨蒋艺晴

智库时代 2022年2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

陆雨 蒋艺晴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心理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新方向,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提升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平均心理健康程度有所下降,学生受到学业变化、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经常受到焦虑、愤怒、悲伤等情绪的困扰,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心理变化较为了解,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高校更加强调心育与德育相结合,促进高校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研究的内容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与功能、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结构三个方面进行。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及功能

近年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中成体系的教师群体,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较大,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地位,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坚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发展,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有针对性地引进心理教育人才,组建起较为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强化了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心理教育能力,对提高学生全面发展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1]。高校辅导员教育强调,辅导员需要将自身认定为半专业心理助人者,具体就是在辅导员工作中发挥心理健康调节作用,在工作中关注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传播心理健康理念,有效察觉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危机。在这样的工作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能够成为校园心理健康的关注者,起到了协助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的重要作用,发挥了高校辅导员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功能。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通常情况下,高校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心理教育,采用的是聘请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的方式,通过组建相关的心理咨询中心来进行心理教育工作。这样的心理咨询方式较为受到高校教育的认可,通过聘请外部心理咨询人员可以有效降低高校自身的教学压力,还能够保障高校心理教育能力的水平。但是,外部聘请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高校,部分高校学生数量较多,少量的外聘人员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所需。因此,很多高校设立专门的编制,聘请专业教师参与到教学工作中,能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效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且不同于外聘教师较高的人员流动性,高校内部教师更加稳定,因此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教育保障。高校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程度了解不够深入,常常出现有问题而不自知的情况,一方面,高校心理教师难以在工作中进行全面的排查,难以及时跟进学生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介入的数量较少,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难以有效进行[2]。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起来,在工作中不断促进二者有机结合,尤其能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手段在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可以引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完善落实工作方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情况量化手段,为心理教育工作带来更多的客观依据。高校辅导员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同时通过工作转换模式与协调角色冲突相结合,有效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进一步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结构

随着我国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关注,学术界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教育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学界一般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特征主要包括知识技能、个人能力、自我概念、人格特质以及行为动机这五个方面,在工作中能够结合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能够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危机干预能力。将危机干预能力纳入到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胜任力当中,可以有效增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近年来,关于高校心理教育能力结构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认识,尚未形成体系化的理念内涵。

职业培训体系是对高校辅导员形成高校心理教育能力的有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方案,是针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中的难点和重点开展的。很多学者指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基于问题导向进行,要切实增强培训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还要形成对于高校辅导员心理能力开发与培养的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还应当寻求理论与实践更为高效的结合手段,不断丰富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做好相关心理教育工作的长效性规划[3]。

二、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一)能够顺应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中流砥柱作用,需要高校在教育事业中不断落实马克思主义教育,用党的先进的理论武装高校学生的头脑,这也是新时代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培养积极向上、自信有为的青年大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要想切实做好高校学生的培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能力,在一线奋斗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最接近学生群体,在较长时间的日常接触中,辅导员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心理情况,同时能够用自身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4]。因此,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开展心理教育能力提升工程,能够促进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促进新时代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能够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

高校在提高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育人建设。高校切实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可以促进对学生潜能以及美德的培养,在关注学生成长烦恼、消除和疏通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实现新时代育人目标的实现。高校辅导员需要寻求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的转变,在日常工作中积累工作经验,丰富自身的积极情绪能力,不断完善新媒体蓬勃发展背景下的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学生接触信息以及传播信息的效率加快,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不能得到全面的有效监管与保障,因此学生受到未知来源信息的影响较多,容易陷入到情绪的起伏中,从而给心理健康带来危害。高校辅导员需要关注社会信息的变化,用辅导员工作不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5]。同时,高校辅导员在提高自身心理教育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聚焦新时代思想,用主流文化与价值内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三)能够促进辅导员教育能力成长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承担了重要的教学责任,是对学生生活与学习健康平稳发展的有力保障,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与导师。高校辅导员如果具备良好的自我评价标准以及积极的情绪表现,就会在辅导员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意义。要想在高校辅导员群体中切实提高心理教学能力,最重要的是确保高校辅导员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工作中具备不断追求自我成长的良好品质,这样才能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培养出能力过硬的优秀学生。高校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实践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情绪发展等方面做出调控与积极干预,还需要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活动中关切学生的心理情况,这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辅导员积极应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新要求,能够不断促成自身专业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可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促进与学生的交流[6]。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进程与辅导员的生活阅历和生活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年龄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大部分年轻辅导员刚刚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因此需要更加拓展工作实践经验以及生活阅历。因此,培育高校辅导员心理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年轻辅导员群体的综合素质,促进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策略

(一)完善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结构

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并未形成一个积极有效的结构框架,在工作中仅仅从某一结构因子进行能力架构,导致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综合性不强,整体的能力构成并不全面,因此需要高校辅导员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结构,做好相关的心理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接触到的都是具备强烈自主意识、具有情感与认知的学生,做的是人的心理工作,只有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实际相结合促进高校辅导员完善能力体系构成,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应当从传统的说教与交流转变到“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在工作中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品格与强烈的个人特质,具备成熟的人格以及较强的责任感与自控力,能够确保自身投入到不间断的学习与工作当中,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特征,真诚、热情的品质以及较强的同理心,懂得倾听以及进行有效沟通,这样才能在学生之间有效地开展心理教学工作,切实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7]。

(二)积极拓展心理教育形式,丰富心理资本内涵

作为教育工作者,高校辅导员需要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灵,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内心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才能做好心理教育工作。为了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需要其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心理教育技能,在工作中致力于拓展心理教育形式,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策略。高校的班级内都选拔了专门的心理委员,高校辅导员应当与班级的心理委员建立有效的沟通,通过心理委员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动向,对于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及时采取干预手段。高校辅导员还应当在心理教育中不断探索心理教学实践方法,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或讲座的方式向学生群体传达心理知识内涵,丰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心理教育的魅力,从而起到积极锻炼学生心理品质的作用[8]。高校辅导员还可以积极开展团体心理疏导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主题活动或者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用更加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心理教育工作。

(三)促进塑造心理体验基础,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高校学生生活在较为密闭的环境中,受特定环境的影响较大。学生个体能够在环境中获得较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塑造积极的人格并且表现出快乐以及幸福感,这样的心理体验就是积极心理。在实际的心理教学工作中,积极心理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学习效果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同样可以增强自身的积极心理建设,有效促进自身健康人格以及积极品质的发展进步,形成自觉调节心理状态的习惯。这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大量的学生工作以及心理教学的过程中,调整好自己的工作状态,用更为积极与健康的心理状况面对生活与教学工作。高校辅导员在进行自我心理建设的过程中还会获得感悟与收获,可以设身处地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工作当中,能够通过自我意识的干预平衡原有的心理与行为,从而达到一定的平衡点[9]。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升还有助于自身养成积极应对问题的习惯,能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健康心态,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质量。

(四)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能力培训职业发展路径

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职业培训保障措施建设。高校应当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以及心理教育要求出发,制定形成多种培训形式,从而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高校应当健全能力培训职业化发展路径,在高校内部与外部寻求积极的心理能力培训手段,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与热点话题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及研究,在专题培训工作中强化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同时高校应当强化心理教育工作的连贯性以及针对性,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更加有效的心理教育方式,积极鼓励高校辅导员根据自身的教育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学习,适当引进资格认证的方式,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进行评估与考核,能够促进其自觉提高心理教育能力,让自身的教育工作更加适合于学生的实际需求[10]。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知,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生活与思想发展的引领者,对高校学生成长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助力作用,在生活中能够有效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提高心理教育能力,是顺应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的表现,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同时可以促进辅导员自身能力提升与发展。

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完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积极拓展心理教育形式、促进塑造心理体验基础以及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训发展路径,能够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形成有效的心理教育机制,提高心理教育水平,同时能够为高校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从而在整体上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