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廉洁文化与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融合共建机制研究*

2023-01-08周梦丹

智库时代 2022年21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体系

周梦丹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

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推进,廉洁文化建设也日益深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正是推动廉洁文化建设的主流之地。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中小学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1]。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肩负起廉洁文化建设的重任,加强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塑造大学生廉洁文化意识,将廉洁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综合素质,激发其社会责任感[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廉洁文化教育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更是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然而,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廉政风险防范点,如因伪造贫困证明材料、审查工作不到位而造成的资助对象认定不精准等问题。因此,加强廉洁文化与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融合共建,对高校发展颇具意义。

一、高校廉洁文化与资助育人体系融合共建的意义

(一)深化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形成“清廉资助”育人体系

廉洁文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之一,资助育人工作亦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廉洁文化与资助育人工作进行有效融合,在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中融入廉洁教育并探索创新有效路径,将不断丰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内涵,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感染力、生命力和传播力,同时不断落实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廉政建设,有助于高校形成“清廉资助”的育人体系,切实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增强立德树人实效。

(二)加强资助工作者廉洁自觉性,落实立德树人实效

通过廉洁文化与资助育人体系的融合共建,营造“清廉资助”的浓厚氛围,可以促使资助工作者自觉践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工作原则,不断增强其工作的廉洁自觉性。在清廉校园建设中弘扬廉洁奉公精神,传播廉洁文化力量,为打造“清廉校园”、构建“清廉资助”的育人体系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切实增进立德树人实效。

(三)提升大学生价值认同感,实现廉洁心理发展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也是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融入廉洁文化教育,通过沉浸式氛围营造、参与式学习教育将使大学生对廉洁文化有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唤起大学生的认同意识。廉洁文化建设与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有助于积极营造浓厚的大学校园廉洁氛围,帮助大学生摒弃“弄虚作假”的侥幸心理,突破功利主义的道德逻辑,提升其内在品质的廉洁自律性及外在行为的廉洁自觉性,最终使大学生实现从“认同”到“内化”的廉洁心理发展。

二、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与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情况及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中的廉洁教育现状,笔者通过资料查阅、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所在地高校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并将廉洁文化与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设现状作出如下分析:

(一)廉洁文化建设中教育渠道单一,与学生工作结合度不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不断深化廉政建设,在廉洁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当前高校的廉洁文化建设中仍存在廉洁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力度不足等问题。一是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以理论宣讲为主,缺乏相应的实践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大学生接受廉洁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廉洁教育主题讲座、先进人物事迹学习等是主要宣传手段,大学生只是处于单纯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并未以实际体验的方式参与其中,因而无法切身体会廉洁文化的深厚内涵,也难以实现价值认同感的转化,教育效果往往收效甚微。二是廉洁文化教育在当前高校中还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在与各块学生工作的融合教育方面还比较缺乏。学生工作依托各类校园实践活动得以开展,是构建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重要载体,然而廉洁文化教育并未精准对接诸如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创业教育、资助育人及公寓建设等廉洁文化协同教育场域,使得廉洁文化的灵魂底蕴失去了实践平台和现实生活的有力支撑,弱化了大学生对廉洁文化建设的参与和认同[3],因而廉洁文化教育也无法展现其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和传播力。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到学生工作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才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感,真正促进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廉洁文化的内涵,将文化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资助育人体系中廉洁教育还不够深入,收效甚微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集资助与育人于一体的艰巨任务,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仍存在“重物质资助轻精神引领”的倾向、仍有学生为获得资助而谎称家庭“贫困”等情况,亦有学生获得资助金后大肆宣扬炫耀,大学生廉洁意识较为缺失。究其原因,当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廉洁教育的开展力度还远远不够。其一,在资助对象认定及申请困难补助时,只需提供相关凭证或签订诚信承诺书等。大学生失信成本过低,高校对于学生的失信及不廉洁行为的惩处缺乏较有影响力的方式方法。其二,高校对于系统的资助政策宣传普及活动较为缺乏,大多只是通过官方公众号推文等一些线上平台进行宣传,或是在新生开学时提供定点咨询服务,亦或是通过班主任及辅导员召开班会的形式宣传。此过程容易造成政策讲解不透彻、理解不到位等问题,致使部分学生在不清楚资助政策的情况下盲目跟风,乃至出现同寝室“抱团申报”等情况。其三,高校资助工作中针对资助对象这部分特殊群体开展的活动多集中于技能提升类及感恩教育等,而诚信教育等相关廉洁教育活动则较少,且大部分活动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举办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奖励措施,学生在参与此类活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利益趋向,活动的教育效果往往收效甚微。

(三)校风建设中大学生廉洁意识还不够强,认同感不足

廉洁文化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群体则是推进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对于廉洁文化建设并没有太多的参与感,认为这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东西,甚至小部分群体认为这与自己无关。很多大学生对廉洁教育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不廉洁行为也没有准确的判断,认为自己不可能触碰廉洁的底线。殊不知,伪造志愿服务证明或荣誉证书以使自己获得奖学金、私拉选票使自己赢得比赛奖金和荣誉、获得补助金后大肆消费等不廉洁行为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但大部分时候,出于对涉事学生的保护,高校对此等不廉洁行为的处理往往较为低调,也很难唤起学生的廉洁和自律意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高校廉洁文化与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融合共建的创新路径

针对当前廉洁文化建设及资助育人体系现状,高校应不断创新路径,以文化为载体,制度为保障,奖惩为手段,拓宽廉洁教育渠道,提升道德品质,增强廉洁意识,致力打造“清廉资助”育人体系。

(一)文化倡廉,以廉促诚,拓宽教育渠道

在促进高校廉洁文化与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融合共建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文化载体,以廉洁文化促诚信教育,拓宽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廉洁教育渠道。一是擅用新媒体媒介,搭建多元开放平台。当前正处于微媒体时代,微信、微博、抖音等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使用频率高,传播速度快。廉洁文化教育应擅用此类媒介,将诚信教育的内容等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学生的心灵。如拍摄廉洁文化主题的系列抖音小视频,邀请学生参与互动评论;设立专属公众号,定期推出廉洁人物事迹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加以扩散传播;创设诚信、廉洁等微博话题,如#征集诚信小故事#、#我身边的诚信人#等,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微博话题讨论中。廉洁文化教育只有以这种生动化、人格化的方式不断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范围内,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度,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亲和感和认同感[4]。二是巧用身边真实的案例资源,全方位营造廉洁氛围。召开资助对象座谈会,邀请勤奋刻苦、艰苦朴素的优秀学生资助对象分享生活学习经验,激励学生传递感恩之心,做好传帮带;开展感恩、诚信、廉洁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讲诚信,知感恩,守廉洁;评选“自强之星”、“诚信之星”等榜样学生人物,通过表彰和宣传校园自强人物的相关事迹,积极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利用学生身边熟知的榜样力量代替陌生的典型人物案例,更能激起大学生的认同感和精神向往。三是构建体验式廉洁教育模式。跳出通过思政课堂传播廉洁文化的传统圈子,依托各类大学生活动载体,将廉洁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生工作的各个模块中,让廉洁文化的内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学生的心灵。

(二)制度护廉,以廉督行,提升道德品质

高校廉洁文化与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融合共建,应着力完善制度建设,以制度促管理,以廉洁促行为,不断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建立资助廉洁工作制度,明确规定资助工作流程、个人职责及廉政风险防范点,为资助工作者及大学生群体的行为规范提供参照依据。一是设立资助廉洁督察组,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每一环节进行不定期抽查监督反馈,如在资助认定过程中是否存在伪造凭证、虚假申报、隐瞒包庇等行为;在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倾斜等,所有资助工作环节均接受督察组的监督考察。二是建立监督反馈制,不定期开展资助廉洁座谈会,听取资助对象、普通学生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资助工作中存在的廉洁问题,师生可以随时反馈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不廉洁行为;三是建立资助金跟踪体系,当前高校中已基本完善了对资助对象群体认定结果的跟踪回访,会采用入户家访、电话回访等形式进一步确定其家庭困难原因及实际情况,但是对于贫困补助及资助金的发放还没有较完善的跟踪体系。因此,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资助金发放及跟踪系统,从事先摸排到资助金发放再到受助学生对资助金的使用情况回访,做好全过程记录。如此既可以及时掌握资助金额的发放情况,又可以收集受助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调整不足之处。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国家、社会或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经济资助是直接的,只要符合政策资助对象的条件,都可直接申请各类资助,学生资助对象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或义务[5]。因此,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融入廉洁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道德品质,辅以制度保障可以进一步督促其行为规范。

(三)奖惩促廉,以廉增效,强化廉洁意识

高校廉洁文化与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融合共建还需以奖惩促成效,强化师生廉洁意识。一是增强资助工作者的廉洁意识。从资助工作角度,要建立起严格的资助工作奖惩制度。资助工作各环节涉及无数贫困家庭的切身利益,若资助工作者存在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心理,就有可能损害应受助家庭的利益。明确的奖惩制度既可以规范资助工作者的行为,又可以提升其自身的廉洁意识以增强廉洁教育的实效。二是增强大学生的廉洁意识。从大学生角度,奖惩制度的鼓励与约束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重要性。例如,在学生认定工作中,对于提供虚假证明、谎报家庭困难情况的行为,应给予严厉的惩处与教育;对于虚报家庭情况骗取困难补助的,应立即追回资助金,并按照校纪校规给予教育与处理;对于自立自强的优秀学生,学校应给予大力的宣传和表彰鼓励,激励学生向榜样看齐。又如,在勤工助学工作中设立激励及考核机制,对于积极参与勤工助学且表现优秀者,每年进行先进分子的评比,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彰;对于玩忽职守、迟到早退者应及时予以教育甚至收回工作岗位。同时完善勤工助学考核制度并严格落实,当前高校大多有较完善的勤工助学考核制,但是在执行时常因考虑到学生的困难情况而在考核上有较大的包容性,以致助长了勤工助学学生的麻痹与懒惰心理。故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教师对学生工作表现进行考核,报酬与工作表现直接挂钩,对日常表现应有专门的记录和考量,以促使学生能够珍惜工作机会,强化其廉洁意识。

四、结语

当前,全社会倡导发展型资助,强调精神资助的重要性,意在实现学生从“被动受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实现自立自强的人格塑造。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最终都要回归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上来。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发展所需的健全人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比普通的学生更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和自我认可,更应该获得关注和培育。因此,在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均融入廉洁文化教育的内容,实现高校廉洁文化与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融合共建,有助于逐步建成“清廉资助”体系,切实提升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内涵和发展型资助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