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新形势下推进上海“两型”港口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3-01-08杨颖
杨 颖
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1 上海港“两型”港口建设总体成效
早在2011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建设指导意见》。上海港通过实施2011-2020年间四个阶段性目标,重点从深化港口结构调整、逐步提高设备燃料效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快新型能源和替代能源的推广应用、提高港口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污染排放检测和节能减排管理等六方面任务,科学合理地确定上海港“两型”发展路径,十年来港口绿色智慧水平显著提高。绿色港口方面。作为上海“两型”港口建设的重点,绿色港口建设近年来有序推进,港口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上海港提前实施航行船舶排放控制措施(2018年10月1日起,国际航行船舶和国内沿海航行船舶在上海港内行驶及靠岸停泊期间,需使用硫含量<0.5%m/m的燃油),初步形成洋山港电价机制调整方案,已建成规模以上中高压岸电设施22台套,覆盖29个港口泊位。内河码头、港作船舶码头等区域实现了低压岸电全覆盖。上海天然气加注码头布局规划获批,港口内场集卡LNG应用比例达90%,RTG油改电或混合动力比例达95%。智慧港口方面。全面完成洋山港、长江口E航海项目,形成综合航海保障系统,强化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上海港打造一门式业务受理服务平台,网上业务受理占比达98%;“E卡纵横”集卡预约平台对集卡和货物运输需求进行匹配,有效提高运输效率。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提货单无纸化全覆盖,口岸申报、查验、放行等各环节实现全程无纸化。
2 上海港“两型”港口建设存在问题
对照2011年提出的“两型”港口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而言上海港较好地完成了预期任务目标,但“两型”港口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管理方面,一是缺乏“两型”港口的顶层设计,导致“两型”港口的推进碎片化;二是港口污染的负外部性,导致节能、减排、治理难度渐次提高;三是船舶污染监视监测手段缺乏,造成港口污染的预判预警能力不足。港口方面,一是上海港集装箱货量持续增长,且近期箱量依然是港口排名主要依据,将加大港口能耗进一步降低的难度;二是上海港“最后一公里”短板(芦潮港铁路中心站需通过东海大桥到达洋山港,内河与海港没有联通通道)制约港口集疏运结构优化;三是港口泊位岸电覆盖率和使用率仍需进一步提高。技术方面,一是新技术的相关标准缺失和技术(比如船用LNG的加注标准、纯电动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充换电方式)成熟度不足,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经济性不显著,导致企业使用替代能源积极性不足。
3 国内外“两型”港口发展的新思路借鉴
国内外新加坡港、伦敦港、鹿特丹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等典型港口都陆续出台了“两型”港口发展方面的规划思路和重点举措,为上海“两型”港口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一是港口可持续发展需要顶层设计。世界各知名航运中心都制定了中长期的战略规划来指导港口发展,基本覆盖至2050年,比如《新加坡下一代港口大士港》《伦敦海事2050》。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的技术改造、港口的生态圈打造、港口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到政府的配套政策、港航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制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推进策略。二是港城协同是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新加坡在“2019年总体规划”中提出循环利用土地的指导方针,开发利用城市码头外迁后空置的土地,将南部滨水区纳入城市住宅、商业和景观规划,重新建造一个未来概念的南部滨海新城。同时,利用城市外围深水岸线新建下一代港口,适应航运大型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减少对城市资源的占用。三是智慧港口是未来枢纽港竞争力核心。未来一段时间船舶智慧化、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将对船岸协同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区位优势且智慧化程度高的港口,其枢纽港地位将得到强化,从而得以在枢纽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配套产业与现代航运服务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重点政策和关键技术对“两型”港口建设的启示
重点政策方面。生态文明要求港口遵循绿色发展,交通强国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强港,“一带一路”要求港口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长江经济带要求加强江海联运,长三角一体化要求区域内港口群深度整合,自贸临港新片区要求港口创新发展。关键技术方面。当前港口发展正处于新技术加速迭代的重要窗口期,区块链可打造可信任的港口环境,人工智能可提升港口的生产能级,大数据可赋能港口服务品质提升,这些都将对智慧港口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通过对重点政策和关键技术的梳理,可以对“两型”港口建设得到以下启示:一是港口发展要承担交通强国的重任。上海港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枢纽港和长三角港口群龙头,必然要在基础设施、物流体系、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开放合作、人才队伍等方面争创世界一流港口,服务交通强国发展。二是区域港口要实现一体化发展。上海港作为全球集装箱枢纽港,其港口的核心功能空间已向洋山港深水岸线迁移,来适应船舶大型化趋势。因此,要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高度,集约利用土地岸线资源,同时保护好深水岸线资源,为后期港口发展提供基础用地保障。三是新技术将为下一代港口发展赋能。智慧化港口可用技术要素替代人力要素,加速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在枢纽港的集聚,更好地服务船舶智能化,更有力地支撑智慧物流的发展。四是发达的港口是航运中心的立足之本。结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现状,打造全球一流的集装箱枢纽港应该是当前的建设重点。五是新形势下港口对高端复合人才的需求将增加。随着港口智慧化推进,作业模式也将发生巨大变革,港口对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提高。
5 新阶段“两型”港口对策建议
5.1 发展目标
当前上海港“两型”港口的内涵已发生重大变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使得港口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维护需要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实现最优。资源的节约也从原先的自然资源扩展到行政管理资源、市场要素资源等,环境友好也从生态环境友好扩展到口岸环境、集疏运环境、信息环境等。上海港要在智慧绿色平安港口建设和构建综合运输枢纽方面发挥长三角港口群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中当好先行。争取利用5~10年时间建成世界一流港口,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形成与城市、居民和环境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5.2 对策建议
5.2.1 研究制定新一轮上海港“两型”港口发展顶层设计
以规划协同为先导,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三条红线,结合长三角一体化、临港自贸新片区等发展契机,研究制定新一轮上海港“两型”港口发展顶层设计。从推进体制机制、绿色港口治理、智慧港口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统筹规划,提高港口内外资源利用率,重点从以下方面规划设计上海港“两型”港口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线路图:一是建立上海港“两型”港口推进的工作机制,明确政府、企业、社团、研究机构等成员单位构成及各自职责;二是明确交通、海事、海关、口岸、环保、水务等港口相关管理部门在推进“两型”港口中的沟通协作机制,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搭建统一监管平台,完善区域联控机制,建设统一的治理小组,进行网格化管理;三是制定港口绿色发展目标,从港口用能结构优化、清洁能源与新能源替代、港口污染治理、跨区域监管等方面着力,改善港口生态环境;四是推进港口智慧发展,重点从协同孵化新技术、专业人才保障、共享智慧化成果等方面设计方案,提升口岸监管的科技化水平;五是加大支持政策,“两型”港口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资金投入,需要管理部门从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创新技术协同共享、污染预防治理等方面出台多维促进政策;六是注重吸收国际先进港口可持续发展经验,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阶段注重港城融合、能源转型等新要求,形成港口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
5.2.2 提升上海港绿色环保水平
一是实施港口船舶设施设备升级改造。继续实施港区柴油轮胎吊混合动力100%改造。正面吊、堆高机等场内移动机械加装尾气净化装置。对港区内桥吊、仓库等区域照明实施LED改造。实施港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改造,实现港口生活污水“零排放”。开展新能源动力船舶安全事宜研究及上海港籍新能源动力客船船载和岸基充电接口标准化研究工作,有序推动上海籍客船绿色环保转型换代。
二是严格执行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建立上海港全水域船舶空气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测体系,提升船舶燃油排放监测监管技术和港口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加大现场燃油质量抽查力度,建立违法信息通报机制;适时发布船舶动态排放清单,评估船舶排放区实施效果。扩大港口岸电设施覆盖率。继续开展洋山港区、外高桥港区、宜东港区等岸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上海港集装箱码头实现100%泊位岸电覆盖率;统一岸电设施标准,促进岸电规范化建设,对社会公示辖区内港口岸电设施的主要技术参数信息。提高港口岸电使用率。督促港口企业在编制调度船舶靠港计划时,将港口岸电设施参数信息自动推送给船舶,缩短接线时间,提高现场作业效率;制定岸电电价优惠,引导靠港船舶主动使用岸电;力争100%港作船舶、公务船舶靠泊使用岸电。
三是提高港口污染防治能力。升级改造现有码头环保设施设备及提升港口作业规范标准。对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实施全周期管理,通过统筹规划,对船舶污染物做到管理分类、处置高效和利用充分。探索建立污染治理新模式。环保设施的规划建设与新建港区同步推进,逐步推行内河船舶污染物集中接收转运为主的排放治理模式,积极探索其他排放治理模式。健全环保标准制度。强化散货作业防尘抑尘措施,推进原油、成品油装船码头油气回收。严格落实船舶水污染物、危险废物转移联合监管制度。强化部门间协作和监管单证的标准化,加快单证电子化管理和多部门共享。依托新科技提升港口大气水污染监测能力。探索开展无人机、远红外、船载雷达、在线监测等技术在水上污染监视监测方面的应用,提高上海港船舶污染物排放的监视监测能力。贯彻港口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理念。加强港口建设、航道维护过程中的施工材料、废旧材料、疏浚土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推进港区生产生活污水、雨污水循环利用。
四是推进临港能源综合站建设。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LNG、氢燃料、锂电池等多种清洁能源技术替代路径共存的局面,积极推进在临港新片区打造综合能源供应站,实现对各种清洁能源的加注供应能力。
5.2.3 持续完善海港集疏运体系
一是水路集疏运方面。提升长江口通航保障能力。持续加强长江口航道综合治理,推进实施长江口辅助航道建设工程,提升长江口航道对全球领先枢纽港的保障作用。提升江海联运服务水平。依托长江港航区块链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区块链在江海联运物流信息对接和业务协同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侧支线码头建设,形成服务支线船舶的专属码头。发挥内河对海港的喂给功能。加快大芦线内河航道贯通,推动芦潮港内河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开展河海直达通道建设可行性研究,探索提升河海联运经济性和竞争力的新途径。
二是铁路集疏运方面。完善铁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沪苏通铁路(太仓—四团)段项目、外高桥铁路进港专用线建设。研究临港地区南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可行性,改善铁路与港区的衔接。构建海铁联运公共信息平台。联合铁路、港口、船公司探索海铁联运“一单制”,完善各方信息共享机制,依托市场机制打造海铁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以信息的联通弥补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短板。
三是公路集疏运方面。优化道路货运组织。以港区周边货运通道为重点,细分进出港集卡的运输需求,在货运车流较大路段,规划货运专用车道、可变车道和专用通行时段,推动客货分流;充分利用交通组织、信息诱导、通行优惠等手段,引导拥堵路段货车分流到其他货运通道;探索研究地下物流等新模式的可行性;加快道路集卡新能源替代应用。
四是打造临港多式联运中心。依托洋山深水港口岸服务区、铁路中心站、芦潮港内河码头、S2高速公路,集合铁、公、水多种交通方式,形成集装箱的集并中心,通过对各枢纽、各方式的统一调度,实现对东海大桥集卡运输的削峰填谷。
5.2.4 发挥上海港智慧引领作用
依托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经验,选取上海港既有码头实施自动化改造。加强“5G+港口”研究应用。完善港区内外5G、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洋山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研究应用,推动港区内部集卡和特殊场景集疏运通道集卡自动驾驶试点,率先实现5G环境下港区无人驾驶智能化作业。将上海港打造成为长三角港口群信息枢纽。基于中国(上海)自贸新片区的创新优势,建设上海港信息高速公路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港、航、货等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
6 结 语
通过构建“两型”港口核心指标,从顶层设计、技术应用、政策鼓励、区域联动等方面提出行动路径,努力打造平安绿色的港区环境、结构合理的集疏运环境、智慧先进的信息环境、透明高效的口岸环境,从而实现上海港环境一流、质量一流、技术一流,为全面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构筑坚实的枢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