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消解路径
2023-01-08骆廷瑞王雍华
骆廷瑞 王雍华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方针。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好地反哺农业和农村建设。我国以往以土地集中化管理为趋势,许多农民将土地外包,从而失去了使用权。农村的建设最终要回归到农民问题上来,中国有9亿农民,面对如此庞大的数量,进行有利的引导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盘活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源头活水则落在了农村教育上。农民教育、农民子女的教育是跳出“贫困怪圈”的关键一环,在这一环节,农村教师在教学资源贫乏、教学研究信息闭塞的农村地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农村地区撤点并校问题频出,部分并入新校的教师面临着新的教学环境、新的同事关系和通勤变化等各方面的压力,而由城镇化所引发的农村中小学“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刺激了许多农村教师的敏感神经,一系列问题导致许多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感。如何留住农村教师,帮助其发挥教书和育人职能,实现更好的职业理想和个人生活成为了乡村振兴教育事业绕不开的话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期对待学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暴躁、焦虑、热情减退等较为消极的态度,就农村学校教师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职业认同感低
职业认同对农村教师团队建设起着核心作用,良好的职业认同能够从教师的内部动机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激发其饱满的工作热情。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农村地区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学校教师。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尽管许多中小学教师或多或少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但是学历水平相对较低,眼界和文化素养受多种因素所限,影响教师对于自身形象的认同,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编制,以代课的形式在乡村从事教学工作,造成教师流动性较大,许多农村教师没有扎根农村的想法,因此忽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较低的职业认同感直接导致教师职业信心缺失,主观上否定教师职业所作出的社会贡献,在面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表现出无力感、冷漠感。有的面对困境过分努力,试图挽回可能的失败,有的则破罐破摔,对学生采用严厉的手段,进行言语和身体惩罚,同时否定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企图通过跳槽、逃避工作等方法麻痹自己。
(二)教师工作热情衰减
职业热情是个体对待自身工作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拥有良好的职业热情可以帮助个体塑造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个体有意愿也有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完成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职业幸福感、成就感、认同感也会相应攀升。农村学生地处偏远地带,家长的看管教育意识薄弱,文化设施和氛围不足,学生易贪玩,养成网吧上网、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面对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农村教师在学生管理上面临极大的挑战。教师要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专业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和启发。缺乏职业热情会导致教师消极怠工,怕上课、怕批改作业,对自己的任务能拖则拖延,缺乏工作热情。面临低薪资、差环境、学生的不配合等情况,教师的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很容易丧失工作热情。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农村教师面临多重压力
1.社会地位下滑的压力
近年来,城市教师和农村地区教师的分化日益严重,社会在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认同感时,常常狭义地将其定义为城市教师。在农村地区,新一代家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且杂,对微博、自媒体渠道传播的教师虐待学生的报道断章取义,这令农村社会对教师团队的信任度下滑。家庭教育是除学校教育以外最重要的补充手段,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一部分农村家长受到“读书无用论”错误思想的引导,将农村教师看作是打发孩子时间、避免孩子游手好闲而进行管理的护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文化发展、素质成长漠然处之。当家庭教育缺失,只有学校教育在农村地带进行文化辐射时,农村基础教育便成了“独臂”,使得农村学生在面对教师和家长观点冲突时摇摆不定,在心中对二者进行比较,部分程度冲淡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迷茫和消极应对的心理。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许多家长笃信“不读书出去做生意也能赚大钱”“北大毕业照样卖猪肉”的想法,同时农村教师待遇不高,务工人员、个体创业人员等在教师面前获得了经济地位的优势,忽略教育投资所带来的长期收益,质疑、轻视农村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2.福利待遇不好的压力
在农村地区工资待遇不好的背景下,教师特别是农村男性教师面对着养家糊口的经济压力,难以积极对自身工作进行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虽然身处体制内,但因待遇不高,在城乡处处市场化的背景下,难以靠着一份“甘于清贫”的教育情怀获得配偶、子女等家庭方面的支持。在江苏省,虽然政府逐步铺开乡村教师的专项补贴,然而力度不大,仅局限于每月数百元,且补助的发放不够透明,这还是在发展较好的东部城市。北京市则大力鼓励教师到乡村学校就职,为乡村教师专门设立了最高每月4900元的岗位补助,城市教师前往乡村的意愿正不断提升。而相比北京,其他各地的乡村教师补助颇有些“诚意不足”。在撤点并校的大潮下,教师因政策原因迁入新学校,这无形中增添了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教师同样没有得到相应的补贴。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老龄教师没有进入编制,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健康程度日益下降,高血压、高血糖等各种亚健康状态频出,农村老年教师对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表现了最大程度的关注。除此之外,乡村教师对职称评定,住房公积金等也有较大诉求,乡村学校的各项福利水平仍低于城市学校。
3.过大的教学与课业压力
农村教师需要承担的压力远远大于城市教师。有研究显示,约有20.87%的农村教师平均周课时数达到20节至30节,有43.55%的农村教师平均周课时数超过 30 节。在教学科目上,有40.05%的农村教师所教的科目要达到4门以上,部分教师由于师资过度缺乏甚至采用复式教学。长期连轴转的教学负荷下,教师沦为了教学机器,宛如在流水线上受指令驱使的操作工人,丧失了教学反思的动力,难以观察学生的日常在校表现,难以在繁复的教学过程中体会作为学生成长陪伴者的乐趣,对教育理想和信念产生动摇。同时,农村教师所付出的努力在薪资待遇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两者相互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落差感。
(二)教师心理调节机制失衡
除去外部各项压力导致的职业倦怠,教师的内部心理调节机制同样是导致教师心理焦虑、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之一。自我价值感对教师的职业热情、教学任务完成的效能感、培育学生的信任度有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许多教师感到自我价值感下降。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对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价值感水平越低,乡村教师所呈现出的职业倦怠感越高。此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师生观也未作出积极转变。在当今社会,学生作为公民的一员,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农村教师未能调整心态,平等地把学生放在朋友的位置上,以学生的角度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家中只有祖父母陪伴的情况下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难免出现一些如孤独、自闭、性格乖张等心理症状。一味地以传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约束、限制性的管理不仅达不到端正学生行为的目的,甚至会起反作用,加剧学生心理矛盾的激发。
(三)决策晋升机制有待加强
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师有较长的工龄,渴望得到职称晋升的机会。不过,尽管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农村地区教师职称评定的倾斜优待条件,但是在实际评定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倾斜力度不够大,许多农村学校分到的评定名额仍然比城市学校少很多,教师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而农村学校尚有一部分行政和管理人员也热衷于职称评定,他们在评定方面相比一线农村教师有更大的优势,导致教学老师被抢占了职称评定的名额,竞争进一步加剧,引发教师心理疲劳,对教师职业产生倦怠。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
(一)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地位
对教师而言,薪资一旦不高,教师作为社会个体便失去了财务上的自由感与安全感,陷入焦虑。此种现象对于农村的男教师尤甚,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有利于安抚农村男教师的财务压力,安心留在农村,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农村学校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另外,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应优先提拔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学能手、德育标兵,晋级到公务员编制,对于在一线教学的农村教师,要加大农村评优力度,同时优先于教育行政和管理人员进行职称评定。这些举措有利于改善普通民众心中农村教书匠钱少、地位低、始终低公务员一等的固有形象。艰苦农村地区教师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能够同时振奋其他农村地区教师的职业热情,使教师布满心血的教学成果有回报、有归宿。
(二)教育资源及教育政策向农村多维度倾斜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要利用好政府提供的资源,优先为教师教学及生活提供所必需的资源,如校舍保证有明亮的灯光,教师的吃饭、住宿、洗澡等问题能妥善安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每个教室配备空调电扇。在农村教师的财务自由问题得以初步解决的前提下,政府应在各项政策的试点上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学校倾斜。例如,在一定的年限内,允许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学校试点开展公办民助,允许农村学校独立筹集经费,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严查贪腐行为,为农村其他学校试点办学树立标杆。农村教师在较为舒适的教学和生活环境中有利于缓解自身的紧张感,施行公办民助有利于教师发挥改革热情,扩大农村优质生源招生,探索针对学生的新教学模式,重塑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升其自我价值感。人性具有趋利的本能,许多年轻的农村中小学在编教师目前仍踌躇满志,渴望从农村调入城市中小学,非在编教师则在不断参加城市各处小学编制考试,在目前城市学校拥有交通便利、文化娱乐设施齐全等各类优势的情况下,各县市政府要给予农村学校充分的倾斜政策,各县市农商行和金融体系要给予足够的贷款融资优惠,才能助力农村学校增强对于教师的吸引力。如果各级政府不作出实际性的举措,切实进行乡村学校振兴,那么乡村振兴至少是乡村教育振兴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三)对于家长的教育与培训需要同步进行
目前,业内多数研究将家长观念的改变、家长与学校间的互动聚焦于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或者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上。事实上,对于家长的教育与教师的培训具有同等重要性,农村地区家长由于学历低、眼界短、文化水平有限,部分家长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对老师的教育行为过分干预,挫伤了教师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加重其职业倦怠。因此,校方要定期下发通知,请家长作为学生教育的一分子接受培训,参加关于学生教育方法的讲座,如有必要可以进行教育实践的考试,让家长站在教师的角度理解施教方法,将家庭德育和学校教育两线并行,一定程度上扼制住“小皇帝、小公主”行为,减轻教师的压力。农村地区相比城市校外培训机构较少,学生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处在家庭教育的范围内,家长形成平等、尊重、注重德育、积极引导等教学原则有利于影响子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另外,适当安排一些家校活动可以解除学生的孤独感,增加学生与父母间的亲密度,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欧美早教机构芝麻街为例,学校会不定期举办家长日,以活动课的形式,编排有趣味性的亲子互动活动,鼓励家长与学生之间形成热爱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识与氛围。
(四)教师以高道德标准、高文化素养严格要求自身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灯塔,引领着学习方向,更是在道德标准的树立上发挥了表率作用。农村学校的学生往往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漠视道德教育,一部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中无父母看管,缺乏道德教育的熏陶,某些极端情况下会走上犯罪道路。农村教师要以严格的道德品质、高风亮节的教师精神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为教师群体树立良好的形象,让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相关链接】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技术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江西农业大学一个专门培养职教师资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二级学院,办学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服务职教,积极探索职教师资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高水平职业师范技术类学院,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职教师资高水平培养培训基地。学院设有行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办公室、畜禽生产教育教研室、教育技术学教研室、艺术设计教研室、实训中心办公室和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