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导向下高校师生交流的软法规范*

2023-01-08龚奥郭硕顾悦凯卢取张漪

智库时代 2022年11期
关键词:立德师生交流

龚奥 郭硕 顾悦凯 卢取 张漪

(南京审计大学)

一、当前高校师生交流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师生互不相识

互,相互、彼此;识,识别、辨别,互不相识,即彼此之间不能识别,不仅是外貌的分辨,更强调双方的沟通。根据认识的双向性,将师生互不相识的情形分为三类:老师不相识学生不相识,学生不认识老师,双方互不认识。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及课程时间等限制,老师授课学生人数众多且高校课程强调学生的自觉与自控,在课程结束之时大部分教师只认识课堂表现出色或课后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的学生,相反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就可能出现不认识老师的情形。另一方面,师生之间互不相识的情形常出现在线上教学模式而线下教学模式比较罕见。由于网络教学的局限性,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互不相识已成常态;在线下授课模式中,师生互不相识或印象模糊,反映了师生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是当今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

(二)师生交流功利

功利交流,常作贬义,指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或者为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进行的交流,往往是奖惩措施带来的负面效果,老师违背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职业职责,学生偏离了向老师学知识、习处事的初心。一位老师因学生父亲工资低而歧视学生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教书育人不仅是培育有学识的人,而且要授人处世之道。老师根据家长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对学生实施差别待遇,违反了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职业道德。相反,学生在功利交流中起主导作用,往往是以学校的评奖评优标准为学习导向、用课程实用价值来衡量学习意义、以扩充人脉为人际交往目的等,并在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网等因素所交织的环境中壮大的,并非功利心都是消极的,但需时刻秉持初心。

(三)师生发生冲突

交流,强调双方的互动,而不是一方的独角戏。沃勒(Willard W.Waller)早在《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中提出“师生之间常有希望与欲求的冲突,无论冲突的程度强烈或是平静,它总是存在的”。[1]理想的师生交流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产生思想或者行为的火花,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当师生之间的博弈失衡时,各种矛盾会逐渐显现,可能表现为学生不尊重或漠视教师的教海,教师懈怠或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老师在授课之余讲授一些自身经验与教训,望对学生有所帮助,但部分学生课堂上忙于考证、考研等行为冲淡老师的激情。如今,高校师生交流通常局限于课堂、项目等必要的交流,因双方人生阅历不同,再加之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因此增大。师生间的冲突缘于当今的教育机制缺乏沟通的现状,同时又受师生双方自身因素的影响。

二、规范高校师生交流的现实意义

(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思想

“立德”和“树人”相辅相成。一方面,高校培养人才应建立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立德”,将“德育”放在高校教育的核心地位,系统化地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树人”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路径引导学生,使其能够结合自身优势并不断发展,真正实现高校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重中之重。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在授课和工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首先是师德的建设,为人师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只是专业课上的理论知识点,而常常会把自身的品行、素质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论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一个教师的品行会给他的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规范师德师风是“立德树人”的前提。

(二)改善高校师生交流的现实需要

目前高校师生交流存在多种问题。第一,师生之间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存在差异,师生交流不畅。在学生眼里,大学教师的行为方式是一板一眼的、严谨认真的,而多数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是轻松的、时尚的。学生较之教师接触互联网更为频繁,能够快速接受和理解新出现的词汇和事件,而有些教师由于在接触互联网时年事已高,接受和理解的速度不如学生,因此有时会出现双方“语言不通”的现象,降低师生交流的效率。第二,交流时间碎片化导致交流效果不佳。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模式开始流行,但由于其发展不完善,信息的碎片化越来越明显。线上教学减少了线下课堂的师生交流,使得交流的信息不连续,无法及时地沟通,难以使学生对当堂课的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师也难以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做出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最终降低学习的效果。

改善上述的情况迫在眉睫。首先,积极重塑教师形象,改变学生对教师的刻板印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注重引导而非灌输知识,积极观察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不懂就问,改变在学生心目中“老学究”的刻板印象,努力实现“教学相长”。其次,拓宽线上线下交流渠道。对于线上教学交流难的情况,高校应积极研究应对策略,确保师生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如使用最新版本的社交软件,畅通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加强其联系,切实保障师生交流时间,做到“去碎片化”。

(三)培养新时代高校人才的需要

我国发展步入新时代,高校培育的人才首先应当具备优良品德。新时代国家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这样的人才首先应当是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目前,德才兼备是新时代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但必须德在才前、以德为先。

师德建设是培养高校人才的首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首先,老师应当以自身的优秀品德给学生树立榜样,在与学生沟通时这些良好的品德发挥作用,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当然打铁还得自身硬,品德传授的方式并非灌输,而是影响,老师在平日言行举止中表达和流露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默默地影响与之交流沟通的学生。

其次,重视营造尊师重教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教师评价体系中,应当将师德作为考核的必要条件,师德有污点将会是一票否决,并且对师德考核得分高的教师个人或集体加大表彰和奖励的力度;另一方面,做好宣传工作,利用自媒体、新媒体,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弘扬师德,展现新时代教师的风采,通过专题展示教师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弘扬校园尊师重道文化。

三、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师生交流规范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立育人之德”与“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统一,是对于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全面发展成才的双重强调,是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才的教育目标的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理念融合了教育的方法、目的和目标,能够很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教育的根本问题[2]。因此,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理念,对于规范师生交流具有基础性意义。

“立德树人”的现实实现路径的探索可以从实现主体和实现方式两个维度入手。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就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三大主体[3]。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高校党委应当加强对高校工作的管理,找准政治定位,加强自身建设。教师在“立德树人”的实现中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因此,师德师风建设不容忽视,通过师德培训教育等方式坚持教师团体的职业操守应当成为常态。“立德树人”最终落实到学生,所以高校与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找准三大主体之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三种实现方式[4]变得更切实际。实现方式可以是通过课程和课本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勤工助学,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坚持师生平等尊重原则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应当以双方平等尊重为基本原则。师生平等不是单纯的“权利义务平等”,它是一种以承认事实的教育中师生“不对称”[5]为前提的“平等”。这种“不对称”主要在于教师与学生的能力、心智以及在教育法律规定下的身份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差别,因此只有承认这种“不对称”,师生双方真诚沟通,才能构建平等关系。而当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时,实际上这达成了一种师生间人格上的“平等”。这种平等会进一步带来相互尊重而形成良性循环,比如学生尊重老师在讲台上的辛勤付出,老师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平等尊重是师生关系保持长久健康发展的前提。

实际中,师生冲突事例频发,同时有很多教师强烈希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6],因此实现平等尊重还需要很多努力。首先,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教师应当予以充分尊重与了解,注重因材施教。教师要正视、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而不能一概视作问题。其次,教师要学会更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发现既往工作中的不足,为将来更好的师生交流寻找新可能。再次,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判断的权利,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思想。对于学生而言,平等尊重则主要是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付出、感恩教师对于自己成长发展的帮助,既能够正面适当地向教师指出问题,又能够虚心礼貌地请教。平等尊重一定来自于师生双方,这是良好交流的前提。

(三)坚持师生交往礼仪规范

在当前全民教育的背景下,师生之间的交往愈加频繁,师生关系也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因此,师生交往礼仪和注意礼仪规范理应受到重视。师生交往的最终目的是二者之间建立起互帮互助互信的关系,推动双方个体价值的实现。[9]为了达成这一和谐的理想状态,关键一点就是了解并掌握师生交往礼仪。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遇到老师要主动问好;然后,向老师寻求帮助时,要保持谦虚恭谨的态度;最后,尽管大学倡导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在老师面前行不当之举。对于老师来说,第一,在和学生交往时要坚持彼此平等,师生平等是促进有效交流的重要手段;第二,对学生真诚关怀,老师可以藉此获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最后,老师要充分发挥自身领路人的作用,以高尚的德行修养影响学生,以优秀的学术能力培养学生。

(四)增强师生交流边界意识

每个领域都有属于自己的规则,“边界意识”要求相关方有一定的自律和自觉,不干涉对方的活动自主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师生交流边界是师生交往过程中双方自觉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举止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交流边界意识体现为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克己复礼,不能肆意谩骂,侵犯人格尊严。

此外,一些敏感问题需要给予更多重视。首先,学生隐私问题。一些老师由于工作原因需要了解并掌握学生的相关信息,可能涉及学生的个人隐私,比如学生的籍贯地址、家庭收入情况、是否患有疾病,这些信息泄露后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困扰,老师应当妥善处理:在不危及他人合法合理利益的前提下,对这些隐私保密。同时,老师不能恶意利用这些隐私信息挟以自重,逼迫学生行不当之举;再者,不同性别的师生交往的问题。近年来,网络上以师生恋为题材的言情小说层出不穷,甜美的爱情故事给很多学生留下了一个美好幻梦的种子,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老师与学生在人生经验、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不平等,师生恋往往是诱导性或者强制性发生的。为了保护学生,2021年4月,我国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里表明,学校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师生之间恋爱关系的发生,所以,异性师生之间的沟通要注意距离、把握分寸、不失去理性。

四、新时代加强高校师生和谐交流的完善对策

(一)加强师生交流的软法规范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软法逐渐成为学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对于“软法”一词的讨论,学者多引用法国学者Francis Snyder对“软法”一词的概念作出的定义:“软法是原则上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范。”[10]在实际运行中,法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应根据调节的难易程度选择用软法还是硬法来规范。发展完善硬法的同时,软法之治也不可或缺。

与师生交流相关的软法规范,目前主要是教育部与学校发布的指导建议与办法。近几年,高校学生不堪导师无情压榨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这与当今社会师德欠缺以及功利主义横行不无关系,进而导致师生关系僵化,师生交往受阻。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适时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对研究生导师行为作出了软法规范,[11]努力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建设,真正做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之下,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相关软法规范,正确把握立德和树人的关系,一边引导学生成才,另一边培养学生德行,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青年。

(二)宣传倡导师生文明交流

加强师生间文明交流是本课题的最终目的。师生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广泛交流,如交流行业现状、职业规划、人生目标、书籍期刊等话题。交流的形式不应仅限于线下交流,也可线上交流。同时,良好的师生交流也应是师生间相互的主动交流,形成正向反馈。

宣传师生交流的权利义务规范也尤为重要。如何宣传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对于学生,可通过校规校训教育宣传,可以专题会议的形式或者在思政教育课上进行讲解宣传。对于教师,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或在校内刊物上做专栏报告。当然,最根本的宣传就是教师与学生身体力行文明交流,践行师生权利义务,营造师生文明交流氛围。

(三)建立师生纠纷化解平台

师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通常较校外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矛盾更为温和,师生双方具有很大的协调空间,但师生交流中产生矛盾在所难免,那么建立师生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尤为重要。高校不同于外界社会,在高校环境中贸然进行司法诉讼可能会给师生双方带来其他不利影响,加上司法程序的终极性以及其程序漫长繁琐,且一旦进行诉讼也就意味着师生二人的关系难以回到当初时的美好。

那么建立常态化师生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就尤为关键,建立师生之间的误会解除的沟通平台以达到防微杜渐,把苗头性、潜在性矛盾通过沟通的方式解除,防止师生之间的小矛盾转变为大纠纷。

师生之间化解纠纷最好的方式是师生各自积极主动进行沟通。但现实中误会产生后,师生双方或其中一方常常因碍于情面或者其他原因而不会主动沟通,所以建立师生交流的线上平台帮助师生沟通尤为重要,比如在学校官网设师生沟通版块,这类方式因其隐蔽性、稳妥性可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甚至比直接沟通更有利师生关系的维护修复。

(四)健全不端交流的惩戒机制

当师生之间的产生性质非常严重的矛盾,已经不是可以仅通过沟通妥协相互理解就能解决的,比如教师殴打辱骂、变相体罚等不端行为造成的师生矛盾则更需要一套完善的惩罚惩戒机制。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应当给予处分处罚的教师不端行为的类型,规定了教师的陈述与申辩权利,也对处分措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对高校教师不端行为的问责处理机制。

除了申诉制度,建立师生矛盾的调解机制也是重要的。比如成立师生矛盾调解委员会,对师生之间发生的不端行为进行调解,在师生双方充分沟通后,委员会对调解的结果进行确认,教师对其不端行为向学生道歉、赔偿,委员会可根据调解结果而减轻对教师的惩罚,这样师生矛盾双方各退一步,以求妥善的结果,这也有助于师生双方关系的修补恢复。毕竟“惩戒”机制,“惩罚”只是手段,而“戒除”才是目的,最终是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健全的师生不断交流的惩戒机制至少含有学生申诉机制、师生矛盾调解机制、教师陈述申辩机制,且受理的机关应如实履行调查、处置、审核等处理程序。

猜你喜欢

立德师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