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3-01-08彭红
彭 红
(四川省委党校科研处)
2020年10月16日,在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上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该建设规划纲要是在当前我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情况下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成渝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历史来看,成渝两地文化源远流长,风俗习惯相同,巴蜀文化以一个区域性的文化整体出现在人们面前;从经济上看,1997年重庆列为直辖市后,经济快速发展,各种要素资源加速聚集,2020年,重庆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比成都多0.8万亿,名列全国第五;成渝两地人口众多,产业布局密集,两地都是西南经济和金融中心,也都是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40年的发展,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却逐步拉大,在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时期,党中央高屋建瓴,适时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必将加快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加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双城经济布局,合理配置经济资源,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供应链,促进两地人员流动,经济、文化互融,最终将成渝打造成为具有经济领先、科技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高品质生活居住地,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统一产业规划协调机制;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成渝两地经济按照自身的需求和规划发展,都形成了与自身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工业体系、市场体系和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必将对部分产业规划进行修改和调整,使有限资源合理地在两地进行配置使用,而现阶段两地并没有建立健全的产业统筹协调机制,导致成渝融合发展难以真正落实。比如汽车产业,汽车工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产值高、产业链条长,其带动作用强,各地都争先发展和布局,从成渝两大城市汽车工业相比较,成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目前拥有大众、丰田、沃尔沃等合资品牌,形成年销售上百万辆的生产能力,但是成都汽车工业是在引进品牌、技术或者进行收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技术积累时间短,产业链条有待完善。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65年,1967年在重庆建成了年产1000辆的四川汽车制造厂,经过多年发展,重庆拥有长安汽车、长安福特、小康汽车、北汽等知名品牌,具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成熟的上下游配套产业。目前成渝两地汽车工业基本是按照各自的发展规划在进行布局和发展,而没有考虑如何发挥两地的资源优势,在未来成渝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如果能够从汽车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汽车金融支持等方面对成渝两地汽车工业进行整合,同时把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越来越融合进来,并以此推动两地汽车工业形成产业优势互补的工业集团,和科研院所之间可以更加紧密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紧密型产学研联合体,并以资本为纽带,把资源优势快速转换为竞争优势、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加速两地汽车产业整合调整,必将促进两地汽车工业的发展。
(2)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如何完成当年地方经济考核指标,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为了完成年度考核任务,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对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实行差别待遇,借助行政手段,阻碍正常市场竞争和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以维护或扩大该地方局部利益。成渝两地是两个独立的经济体,各自承担着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在双向开放,互融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相互竞争,市场有限开放以及监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再加上利益固化的影响,可能会阻碍经济圈建设进程。
(3)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方面缺乏共享互动:成渝两地分布了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据统计,2021年重庆共有69所大学,其中本科学校26所,专科学校43所,2021年成都共有58所大学,其中本科学校29所,专科学校29所。两地高校众多,学科设置齐全,为两地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水平人才,但是成渝地区科研水平不均衡,人才认定标准不统一,职称评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为人力资源的流动带来一定障碍,也增加了两地科技成果转换利用的难度,不利于科技成果跨地区的转移使用。从信息资源交流来看,科技创新日新月异,高科技的使用与普及更是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新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不断涌现,有效信息及时传播与使用,对促进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成渝两地还没有实现跨省市信息共享,还没有对各类资源不能够进行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孤岛现象还普遍存在,信息互通互联的很多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打通。
(4)区域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成渝两地交通建设涉及到很多城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基础设施建设时间、顺序、规模、标准等不一致,城市建设交通、管网、通讯等基础建设也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目前实现跨省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完全互联互通还相对比较难,并且多数区域存在“断头路”和“瓶颈路”的问题[1]。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必将限制经济要素的进一步流动。
(5)缺少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布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说到底是经济一体化、产业一体化,这既包括纵向一体化,即生产或经营产业链条上的各种企业之间实现一体化,按资金、物质、信息流动的方向又可以划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也包括横向一体化,即处于相同或者相似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工艺相近的企业实现联合,实质是把产业的外部性问题转移到一个企业内部解决,目的是实现产业集中,扩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巩固市场地位;同时也包括混合一体化,即处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市场且相互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联合,通过非正相关的融合,达到均衡投资、降低风险的目的。总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只有进行经济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才能有效利用区域内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建议
(一)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共同做好发展规划
成渝两地要想加快双城经济圈发展,必然需要作好发展规划。成渝地区在各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将成渝地区作为建设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实现国家战略部署、经济政策,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承载区。紧跟中央领导步伐,由国家和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建设各方共同组建合作办公室,以此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统筹协调办公机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成渝地区对各领域以及各行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协调。另外,根据中央精神,作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计划,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本地区总体规划的重点任务[2]。
(二)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建设核心功能
将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发展能级和规模进一步强化,促使经济圈能够充分吸收城市主要资源及要素,能够有效地对此进行控制和分配,进而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积极推进成都与重庆建设,从成都向东、重庆向西推进,促进双城市融合发展,在两个城市经济和资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扩大城区核心规模以及范围,促使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的经济产业能够互补,将城市重点产业逐渐移向经济圈,同时融入到全球经济发展中。强化城市中心和其他城区的建设,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将周边市、县一级城市都并入重庆或成都主城区内,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地分布生产力。与上述区县的资源、市场、产业等进行有效的联系,实现共同发展。重庆是西部陆海物流新通道,同时也是营运的核心位置,可以与成都实现“一带一路”的发展路径,加强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国际贸易更进一步发展。积极建设成渝地区股权交易市场、商品交易中心等主要市场。就国际而言,进一步吸收知名企业和其他国际组织参与到成渝地区建设中,将其建设成为西部与对外交流中心联系的核心场所。
(三)建设良好的交通信息设施
成渝地区的建设还需要交通、通信的支持,良好的通信设备能够保证沟通的及时性,建设网络化、国际化、便捷性的发展通道,实现信息、资金、物流等的良好畅通、交换。建设国际机场、货运通道等,优化国内航班配置,构建国际化西部机场。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机场、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以此提高成渝地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能力。加强成渝地区网络建设,加大网络密度,不断完善和提升成渝地区经济园内的各个城市网络联系,进一步强化区域内部沟通联系的能力。实现两个城市铁路与公路的无缝对接,形成一体化运营模式,将成渝地区打造成商业、旅游等优良生活圈。快速推进重庆和成都民用、商用、政治用的网络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人工智能、5G技术的智慧城市。
(四)加强成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成渝两地高校数量明显少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但是成渝两地高校与科研院所具有很好的互补功能,可以采取人才交流互换、科研联合攻关、学科交叉培养等多种手段,使两地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此外,成渝地区的教育科研资源可以同时向国家争取先进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的科研基地和实验室,进一步提高成都和重庆的科研力量。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尤其要将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引进到成渝地区,采取跨行业、跨区域自由流动的模式,将人才活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3],在成渝两地人才流动与使用方面,可以建立各类专家人才库,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促进人才有序流动,而不是相互挖墙脚。
(五)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开放性格局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成渝两地在构建双城经济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行政审批过严,相互市场开放不到位的情况。首先,我们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放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统一规则、统一标准,共同建设适合成渝地区发展的投资政策体系、市场准入体系、市场管理体系,就企业信息评定建设统一的实施办法,将失信行为实现跨区域联合惩戒机制,进而防止区域内出现恶性竞争和建设重复的现象。同时结合制度、环境建设等多方面共同打造国际化的商业模式,推进各领域的合作,打造范围高、层级高、融合深的开放性局面;其次,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从资源的合理利用、从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彻底改变以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为考核指标的思维模式,树立绿色GDP观念和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从根源上来讲,地方保护主义是追求地方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不仅仅是政府公职人员的经济利益,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政治利益,地方保护主义是对落后生产力的保护和对先进生产力的排斥,是以牺牲长远利益来谋取眼前利益、以局部利益取代全局利益,这种思想观念与当前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站在成渝双城的发展带动西部经济崛起、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融合发展的高度,站在以成渝双城为依托辐射影响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统筹成渝两地经济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杜绝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第三,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增加透明度。公开是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最好形式,地方保护主义也是作为监督权力滥用的主要表现。只有政务公开、决策公开,才能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并进行有效的监督,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
(六)携手共建西部金融高地,打造西部金融中心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与原始推动力,金融是否发达、融资手段是否丰富、金融生态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多年来,成都和重庆两地都很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各自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金融业发展模式。2020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212.8亿元,占GDP比重的8.9%,五年年均增速7.4%,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稳固,新金融业态不断涌现,小额贷款、消费金融等新金融机构加快聚集,极大地提升了市场活力。2020年,成都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114.8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在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位居全球第43位,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两地金融体量相当、机构众多,如果能够从产品创新、网点设置、融资标准、人才流动、风险防控等方面全方位展开合作,必将大大促进两地金融创新发展,为两地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
(七)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
成渝地区具有山水相连的特点,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保证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良好。一方面,共同加大川渝境内河流保护措施以及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的河流保护机制,建设水体生态环境检测、监管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制定突发情况的应急救援方案,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建设成渝地区的实验田,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进行融合,实现流域生态保护和产业合作模式。
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机制需要多方面思考,根据两地发展实际情况做好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的发展规划,努力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建设核心功能,通过建设良好交通信息设施、科技建设提升,成渝经济沟通无障碍局面,加大建设格局的开放性,积极吸引更多的人才、商家等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在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的基础上,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相关链接】
金融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金融(FINANCE或FINAUNCE)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专业的说法是:实行从储蓄到投资的过程,狭义的可以理解为金融是动态的货币经济学。
金融的本质是价值流通。金融产品的种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其中主要包括:会计、财务、投资学、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