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路径研究
2023-01-08胡昕
胡 昕
(江苏大学)
中共教育部党组在2018年7月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页和新媒体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校网民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长,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仍有不足,创新发展面临一定困境。因此,创新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提升路径,切实提高网络心理育人成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困境
(一)资源平台的系统整合不足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消耗时间长、专业水平高、系统性极强的工作,各高校打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非一日之功。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彼此孤立,缺 乏系统的有效整合,在短期内
很难集成一个扎实有效的教育平台[1]。各高校之间由于技术水平差异、重视程度不同,导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上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充分,不同高校之间信息交流的开放性不足,缺少资源的分享和交流,造成信息资源的堵塞和遗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享用的全方位需求[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应发挥个人、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联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合力,建立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心理动态观察的大数据追踪机制,系统性地整合优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二)教育知识的传播内容枯燥
虽然很多高校陆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其他课外教育课程搬上网络阵地,并着力搭建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便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线上咨询服务,但这一做法与系统性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之间还有很长距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并依据工作经验和时令季节特点,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资源。在传递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常常是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单向传播出去,知识内容大都枯燥乏味,语言描述专业化,不通俗易懂。传播形式也较为单一,通常是以图文为主,或是上传心理知识的讲授课程,无法引起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受学生喜爱。针对大学生现实需求和心理发展特点的考虑不足,缺乏对现实世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精准分析,也缺乏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无法满足大学生对获取新颖有趣的心理知识的需求。
(三)传播方式的更新换代不够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还专门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线上咨询、知识讲座等。但是在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频率极高的时代下,这些方式方法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仍没有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充分融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依然较为单一,传播路径不够畅通。在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并没有与大学生间广泛使用的新兴新媒体平台进行联系,达到优势互补,或仅将各种平台单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传播媒介,很少将其作为教育的工具,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的独有特性,使其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数字化发展,高校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也会越来越多,如B站、抖音、知乎、爱奇艺等。大学生乐于使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可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更有机会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教育载体的互动体验欠佳
基于网络平台、网络载体、网络媒介的交互性、匿名性等特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助人+自助”单向模式被进一步扩展成为“助人+自助+互助”的互动模式[3],客观上增强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效果。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也是为了能够将信息技术的互动性、便捷性优势发挥出来,从而实现网络化技术和日常心理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具有更加完善功能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革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传播和共享[4]。虽然当前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功能性已逐步开发,如开设心理咨询预约、心理量表测验等,但是其互动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沟通。线上与线下服务的融合性不够,仍然偏重线下的教育和服务[5]。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大多以危机干预为主,如通过邮件、树洞等形式获取学生求助信息,引导其进行线下干预。同时,各高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缺乏心理工作者与学生间关于心理话题的沟通交流,也很少开展体验式线上心理活动,这一现状很难满足大学生对于互动体验的心理需求。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讨论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内涵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倡导立足于受众立场,通过分析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需求满足情况来考察媒体对受众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6]。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将受众看待成有明确特定需求的个体,其基本观点有:一是受众与媒介的接触是基于内在需要,是一种期望获得满足的选择性活动;二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具有一定的主动权,能够将需要的满足与媒介的选择联系起来,而非“绝对的被动”;三是受众的需求对传播效果具有制约作用,要想获得传播预期效果,必须尽可能了解与满足受众的需求;四是受众不仅对传播内容具有个体倾向性,对传播媒介也具有选择性。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引入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与必要
使用与满足理论引入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能,而且非常有必要。说其可能,是因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具备传播学的一般属性;认为其必要,是因为引入使用与满足理论能增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一方面,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需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颖高效、及时便捷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健康、道德规范、价值准则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心理行为表现,化解内在心理困惑与矛盾冲突,满足大学生破除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素质,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的愿望。正是因为大学生有实现健康成长的社会需求,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满足他们这一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成为一种可能。
另一方面,使用与满足理论引入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有效的传播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满足受众的需要。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能够立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与心理需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满足大学生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心理需要,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路径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本质决定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传播学规律,注重研究受众的个人心理和社会需求,根据受众的需要设计和制定科学的传播方式、方法和手段。
(一)搭建综合性心理资源平台,满足全方位信息获取的需求
高校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一方,总体负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定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规划。各高校要着力提升平台建构的信息技术水平,完善心理资源平台的运行机制,系统化地整合现有资源,将优质资源进行筛选融合,积极搭建一套系统综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平台的功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全方位信息获取的需求,主要包括:建立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资源库,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心理读物、影像资料、调适方法等,使学生树立起自尊、自信的心理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网络资源支持下,提升自我保健的意识水平,强化心理保健的能力[7];提供便捷、专业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组建线上心理援助团队,实现个体与团体相结合,特殊与一般相结合的线上咨询服务形式,拓宽心理咨询渠道,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纾难解困、排忧解难;完善心理测评系统,建立网络心理档案,附带心理量表测评的指导语和结果解释,帮助大学生发现潜在心理问题,切实保护好学生个人隐私;同时,要在平台为学生搭建日常交流和心理互助的功能,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宣泄情绪,发表观点,培养朋辈帮扶队伍,在朋辈学生的支持鼓励下,澄清心理疙瘩,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相似的心理问题。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教育平台能为学生带来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只有当平台上的资源便于大学生检索,才能够培养其自主学习和主动解决自身心理困惑的能力,进而增加平台使用频率,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丰富知识教育手段,满足内容形式多样的需求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深入调研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结合时下网络热点话题、大学生关注的具体现实问题,运用心理学的分析和解释,推出学生感兴趣的、乐于享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方面,可以以图文撰写、音频视频、电台广播等多种形式对素材内容进行加工,插入学生喜爱的网络图片,引入流行的视频音频,将枯燥无味的心理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出来,吸引学生眼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此外,还可以利用线上心理素质训练、心理情景剧、心理艺术展、团体辅导等多元方法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迎合大学生兴趣特点,满足其个性化需求[8]。最后,还要不断创新知识传播的路径,不断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有效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等纳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更接地气的教育素材,切实提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能让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平台的过程中感受到专业性、趣味性、探索性。
(三)拓宽信息传播媒介,满足结合最新平台使用的需求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在逐步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但是应用平台的选择与大学生实际的使用偏好并不一致。当前,大学生乐于使用抖音、微博、B站等应用程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在打造专业综合的心理资源平台、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微信平台公众号的基础上,广泛开拓信息传播渠道,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利用多元渠道和形式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微信是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软件,各高校可以进一步优化微信公众号功能,利用群发消息每日定时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定期推送心理测评专题,提醒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其次,微博因信息可即时分享、传播互动速度快等特点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网络聚集地。高校可通过微博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建独家的微博账户,在微博上发起热点心理话题的讨论,并由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专家等主持引导讨论的正确方向,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此外,利用抖音和B站等视频平台,可以定期推送心理健康微电影,进行线上心理大讲堂、心理专家说等直播类型的心理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增强大学生的使用兴趣。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学生主要使用的平台打造新阵地,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方法,既能使信息传播者收到较快反馈,又能让受众满足其平台使用的需求,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四)畅通互动沟通渠道,满足内在体验分享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普遍提高,也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来舒缓情绪困扰,排解孤独感受,同时也对线上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的需求越来越高,渴望利用网络满足其内在分享交流的欲望和得到体验互动的快感。基于此,高校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时,可充分发挥线上心理咨询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思考由线上咨询的初步评估和后续追踪与线下咨询的持续跟进来完善咨询流程的互补,这样既能够摆脱传统的邮件、树洞、文字咨询回应慢的困扰,又能够让受众更有体验感,进而强化其使用频率。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交群、贴吧等方式开展团体辅导、成长小组讨论等活动,通过更加自由平等的人际沟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打造线上主题心理沙龙,通过互动交流分享,实现价值观念的输入与输出,同时也更能满足大学生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的需求。最后,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举办线上心理活动,释放大学生参与热情,在线上、线下活动的基础上,让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中分享自己的感悟、心得启示、提出活动需要改善的意见,进而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完善。
四、结语
使用与满足理论要求我们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传播学的一般规律,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努力创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亲近性资源,同时注重双方的互动与交流,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惟其如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才会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