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2023-01-08张继艳

智库时代 2022年29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学习者能力

张继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代越是向前,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就越发强烈”[1]。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加速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着眼未来,抓紧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的一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现代教育认为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在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中,问题解决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之一,是学生未来面对复杂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必需能力。因此,必须在现有条件下加强课程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也可以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作为现代社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面临各种解决问题的困难和挑战。可以说,解决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定义问题解决就是: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应用一定的认知和技能,就能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问题解决

从学习的角度来定义问题解决过程也不为过,因为随着问题的解决,学习者可以增加认知,增强认知。因此,从一个学习的完整过程来看,学习者需要经历以下的过程:

1.问题目标确定

这是问题解决首要的环节,也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关键阶段。在这个环节中,学习者要通过认真分析背景,得出需要解决的目标问题。要想目标分析准确无误,就需要学习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准确的条件分析、较强的联动能力。

(1)理论功底。在找问题之前,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理论储备,理论深厚者找出的问题才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一个团队中理论最深厚者可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人物。因此,在找出问题前应大量查阅资料、文献,而不是凭空想象,以确保找出的问题是真问题。

(2)条件分析。找出真问题,即形成问题意识后,应充分考虑本团队能解决此问题的充分可能条件,也就是评估一下自己已有资源和条件是否能解决此问题。自己拥有什么条件,还能去挖掘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前充分认清自己或者团队,在目前或者今后是否具备解决此问题的条件。

(3)联动能力。每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涉及多个环节,调动多种能力,因此需要较强的联动能力。也就是需要从问题出现,到问题要素认知到问题被最终解决中的所有环节的沟通、联动过程。

2.问题要素认知

问题解决是建立在对问题各要素的认知和把握上。学习者需要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充分分析问题各要素,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这期间要经历非常复杂的学习过程,涉及已有知识体系的梳理、建构,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要把问题的全要素跟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连接,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和学习过程。这样,问题的全面貌才能在学习者或问题解决人这里变得清晰起来,才能有利于问题的具体呈现,并有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3.问题解决策略

寻找到真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这个真问题,那么就需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最佳策略。每个问题都有每个问题的特点,那么针对问题的特点,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很重要。问题特点需要认真分析,需要把每个问题的要素和环节考虑到位。针对特殊的细节一定安排妥当,特别是人员安排,哪个人适合解决哪个环节,资源的分配调用等,都要充分考虑后安排。

4.问题解决评价

对问题解决结果进行评价是看问题是否已经真解决。这个阶段,看问题目标是否已经达成,问题要素是否被安排妥当,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否有利于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

经过此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人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其不断学习新知识,达到学习进步的目标,也有利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作为一种基本能力,在教育领域,主要指的是学生调动认知资源,解决学科相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与单纯掌握知识技能而不关注其应用相对的概念。”[2]“加涅认为,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智慧技能的最高水平,处于‘高级规则’上,是学生在一个新的情境中选择和运用规则以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将获得一个新的高级规则,新的规则是综合其它规则和概念而建立起来的,学生使用这一高级规则解决相同类型的问题。”[3]问题解决能力反映的是学习者的学习能效,也就是对习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和跨学科的转移、推广与应用,使其变成自己的东西。

通过上文对能力与问题解决的概念内涵分析,可以将问题解决能力概述为人类顺利有效地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一旦被掌握将会在未来人类解决问题时得到极大发展。

有研究表明,提高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问题的控制感。黄茂在和陈文典认为,大学生群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的能力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对情况能够合理预判、理解,并能开拓一定的空间;准确确定问题,能准确找出问题的源头,合理评判和表述问题;组织解决问题,能根据现有资源,以实际行动快速给出解决方案,并执行之。

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为我们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1]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应加强人才培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来考量:一是近些年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社会对于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直接倒逼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的改革;二是高校人才培养本身存在的累积多年的问题,首要的就是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同质性问题严重,培养的人才滞后于社会实际需求,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弱,缺乏专业训练和学术专长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缺乏理性精神、判断能力、坚定信仰,在错误思潮影响下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甚至危害社会。由此就出现了社会亟需大批专业化的人才发展实业,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就业困难的奇怪现象。因此,在一流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应加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培养具备理性思维、辨别能力、坚定信仰和非凡实践能力的本科专业一流人才。

笔者是已经工作了12年的思政课教师,然而这12年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很多的现象是这个时代造就的,我们这个社会节奏很快,信息量巨大。每天刷手机成为了大学生的习惯,手机成了他们学习、工作、娱乐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手机却绑架了他们的思维,做任何事都要求助于手机,没有手机他们会心烦气躁,觉得无聊透顶,手机依赖症严重。这就造成了学生懒于思考、被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各种不良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老师稍增难度,他们就会叫苦连天,跟老师讲条件,提要求。教师和学生矛盾不断发生,师生关系对立严重。因此,这些年我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辨别能力以及坚定的信仰,经过学习和实践,我找到了对分课堂。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尝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与自己的教学团队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尝试了两个学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好,尤其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启发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深受广大一线教师喜爱的新型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四元教学法,它将课堂时间科学的分为四个部分,即精讲、留白、讨论、交流。其核心理念就是把学习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教与学的完美契合。精讲部分,教师合理取舍重难点,进行引导式和框架式的讲授,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等进行剖析,并进行巧妙的留白,给学生发现问题、凝练问题的空间;在讨论环节将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凸显,当堂讨论主要解决的为低层次问题,探讨凝练出高层次问题;在大组交流环节,将重点解决凝练出的高层次问题,放到全班进行,让大组的同学出谋划策,帮助小组解决疑难问题。

以上环节的发生、连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在讲授和讨论环节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供学生自主学习、消化、吸收,让他们带着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发现问题,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分享,并探究问题的本源。最主要的,这样的授课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解决复杂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还在一定范围内提升了学生的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和深度学习等方面的高层次能力,这些都是现代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二)对分课堂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

现代教育学认为:“传统教学目标的分类把知识和知识的运用过程混淆在一起了,教学的关键目标是,如何让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下稳定地产生特定的行为去解决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能力培养。”[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学生抬头率低、玩游戏、日益对立的师生关系等,都在呼唤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就是从刻画讲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刻画知识运用的行为特点。

“唯能力理论是对知识教育的一个根本变革,唯能力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唯一目的是培养能力,能力的范围超出了认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和美德意志,所有类别能力的培养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方式都是一致的。”[4]从此理论出发就会发现,对分课堂更加符合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更具意义和价值。

“对分课堂基于唯能力的理论,形成了全新的能力培养目标和体系,也就是复制(模仿)、理解、运用和创造的四层次教学目标理论(RUAC)。”[5]复制又被称为模仿,它来源于人类记忆的基本能力,学习者需要通过模仿的实施行为对原有学习内容进行临摹、再现,达到学习的目的;理解就是将习得的内容进行拆解,逻辑梳理,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释内容;运用就是将习得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场景,以解决新问题或者疑难问题;创造就是运用的高阶层次,实施者在解决问题方面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可以举一反三。可以说从开始的复制到最后的创造目标实现,学生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在态度上会越来越认可,情感上越来越喜欢,形成良性循环,问题解决能力就是能力目标体系中的运用层次,是四个目标中的核心。

唯能力论和对分课堂实践都表明,学习者学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的培养,是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即在行为上表达、展示自己的理解,或是为了向教师表明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在实践中解决真实问题。”[5]

因此,对分课堂的四目标还是要回归学生成长的根本需求,也就是问题的解决,做到学以致用。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更多地对应“运用、创造”两个维度,这是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

(三)对分课堂中的问题解决培养

在对分课堂实践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应从“运用、创造”两个维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1.精巧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发现和创设问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要引导学生在精讲、留白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发现和创设问题。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大一,对大学生生活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还不适应,因此存在的问题较多,而理论功底不足的大一新生还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具备问题意识,找到真问题。根据笔者两年的课改经验,认为可以根据“Z世代”学生的特点编辑问题指南,前两周帮助学生正确找出问题,研磨问题。此后的教学周,就由学生自主的探索和发现问题,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习特点,学生层次等,给出一定的问题范围,亦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第二个学期的实际操作实验中,根据教材逻辑和框架结构,我归纳出了20个选题大类,并留一定的调整空间,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把学生分成5-6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学习小圈子,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乐趣,培养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研讨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受限情况比较普遍。很多学生都喜欢被教师推着走,自己懒于思考,即使强迫他们找问题,他们找来的问题基本都是百度的。因此,教改小组认为,对分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身边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先进行理论引导,在精讲部分就特别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本源,在留白环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思考和发现问题,特别是运用和创造能力的体现上,对分课堂显得很符合学生学习过程。实践中教师一定要留足让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让他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意识。如:在对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的普世价值观的优劣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对比“广西铁路公路网建设,这是国家对更平等更公正观念的阐释”,并留作业给学生:我们国家在广西还做了哪些改善人民生活的项目。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去探究问题本源,因为是在边疆地区,学生很好寻找素材,一系列的问题就会产生在学生的脑海中,带着这些问题,他们就会去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就会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3.教师点拨,教师适度归纳

对分课堂上的问题研习,教师是领路人,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是组内没有得到解决的,矛盾特别大的,组内没有能够互相说服解决,需要教师引导、点拨,而这样的问题往往具有代表性,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介入,适时地点拨问题的走向,问题的关键点,特别是给学生合理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有信心去挑战困难。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学习者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解决问题的设计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