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2023-01-08王优优胡学前

智库时代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外籍办学思政

王优优 胡学前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一、课程思政的缘起与发展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缘起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随后,在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同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并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进入全面建设时期。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性

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希望中方高校能够在国家急需、薄弱或空白的学科领域,通过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课程、教材、师资以及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优质资源,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助力行业、地区发展与国家建设。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和扩大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运行过程中有较大比例国外合作方高校教育元素的参与,因此,与普通专业相比,其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的独特性。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要求: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旨在督促中方院校积极引进和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利用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科研合作与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但高比重的外方引进课程,长时间的外教授课,也在客观上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思政建设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首先,在总学时确定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达到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中方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进行反复计算和调整,在确保思政课程足时足额的前提下,部分辅助性课程或活动就不得不放在第二课堂或者转为选修课进行。

其次,外教授课门数和学时数的增加,给了学生更多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开眼看世界的机会,同时也给政治意识尚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比如对西方文化产生崇拜、信仰危机、价值观偏移等。

(二)学生的独特性

项目下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费相对普通专业要高出不少,因此,就读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为优越,未来有计划到国外交流学习的学生比例也比较高,对国外的思想文化、学习生活环境的关注度也相应较高,再加上目前在校的这一代学生多出生在2000年左右,属于典型的“Z世代”,从小浸润在数字化虚拟网络空间,思想活跃、好奇心重,对新思想、新潮流、新事物接受吸收能力强,但是社会阅历不足,政治敏感度不够,相对比较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思想意识的渗透和影响,从而导致理想信念和民族认同感的削弱甚至丧失。②双校园教学模式下,会有一部分学生在完成国内前两年或者三年的课程后,到国外合作方大学交流学习一到两年。对于这部分在读期间赴国外交流学习的学生,如何将课程思政进行到底,防止西方思想意识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定他们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同样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

(三)教师队伍构成的独特性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至少三分之一的专业核心课程须要由国外合作方院校派遣教师讲授,而这种抽调对于人员设置比较精简、教学科研安排相对紧凑的外方院校其实也是不小的压力。双方协调和权宜之下,不少合作办学项目会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两到三周完成一门课程,以便外籍教师能够及时返岗,兼顾其在本国的教学和科研进度。

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外籍教师在中国停留时间较短,深入体会和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有限,很难形成较深的文化认同。再加上西方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让外籍教师理解课程思政问题不大,但是动员他们主动参与课程思政,还需要配套一定的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

(四)教学活动的独特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引进课程大多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而这些教材的编著人员多是具有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的一线学者或多年从业经历的高级专家。他们的宝贵智慧和经验无疑是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借力之一。

但是由于原版教材是由国外人员编写、国外出版社出版的,其中涉及案例选用、语言表达、思维逻辑、价值取向、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等内容,不仅需要中方院校在选用时要谨慎把关,而且在设计、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更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做好取舍,扬长避短,确保课程思政效果。

三、实施路径探索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特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多个方面拥有自己的独特性。正是这些独特性,使得课程思政尤为重要和迫切;同时,也正是这些独特性,又使得课程思政难度增加。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系统研究,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一)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构建立体多元的全方位协同育人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而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和实施人才培养、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无疑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如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体化、系统化的设计,构建立体多元的全方位协同育人型人才培养体系,必将使课程思政建设起到立竿见影的积极作用。①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准则,围绕立德树人进行总体设计;②结合专业特点,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③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具备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具有较高的公民道德水平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等纳入毕业要求和考核指标点;④在课程设置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足时足额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在通识教育平台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中,围绕红色教育、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开设各类丰富有趣的选修课程,组织举办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或比赛,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核心、通识类综合素养和能力拓展课程为支撑、各门学科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为辐射的思政教学育人体系。

(二)多渠道入手,全方位提升中方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构成中,中方任课教师占绝对多数。他们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高度和执行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建设的成败。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对中方任课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和人员激励,重点解决老师们不知道怎么进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够积极、不能长期坚持课程思政等问题。①坚持做好常态化培训,让老师们在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在实践中知道如何进行课程思政;②通过允许老师们凭借培训结业证书,申报个人年度继续教育专业课学时等方式,提高老师们的参训积极性;③将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列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和在岗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大纲;④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重点采用中国案例,突出中国成就,依靠群智群策,探索创新课程思政方法;⑤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组织评选优秀教学案例;⑥将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和教学效果纳入教学督导和教学绩效考核范围;⑦积极鼓励和支持课程思政类教育教学研究;⑧努力打造“教师个个想思政、课程门门在思政”的教学氛围。

(三)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探寻激发外籍教师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籍教师讲授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基本都在三分之一以上。因此,离开外籍教师的课程思政,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思政,也是绕开了重点和难点的课程思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中外双方的教学理念,找准激发外籍教师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外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就成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课程思政能否全面落地的关键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自2015年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以来,曾在同多个国家的领导人通话过程中,以及包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内的多个重要场合,提到过“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概念。作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共识和全球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全人类共同价值将越来越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以“和而不同”为原则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基础。

对于外籍教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聘任前要进行全面严格的审核和审查,在聘任后除了要加强管理和沟通外,还要给予深入和广泛的人文关怀,比如邀请他们参加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或民俗活动,邀请他们参加中方同事的婚礼、子女满月等富有传统特色的聚会庆祝活动,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思想情感,深化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激励和督导措施,激发和引导外籍教师在可接受的程度和范围内,挖掘所讲授专业课程中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元素,实现课程思政。

(四)发挥党员教师和有中文教育背景的外方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中方教师是中共党员,另外还有一部分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他们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研究能力在得到外方合作院校认可后,有时也作为外方派遣老师在合作办学项目中教授部分引进课程。此外,外方派遣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授课的外籍教师中,经常会有一些本身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甚至将中国文化或者中国经济作为研究方向的老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将这几类老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培养对象,给与关注和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引领和标杆示范作用。

(五)尝试合作编写校本教材

作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手段之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可以尝试搭建项目平台,组织教研能力强的中方教师与外方教师一起,在借鉴国外原版引进教材以及国内同类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认真提炼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编写符合本项目需求的校本教材,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利用语言类课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民族自豪感

外语沟通能力不仅是学生消化吸收外籍教师所讲授的专业引进课程的基础,到国外合作方院校交流、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他们未来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利器之一。因此,几乎所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进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给予外语课程较高的比重。

沟通是双向的。如果外语课程能够在帮助学生了解目标语文化,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用外语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能力地培养,那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还能直接提升他们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四、结语

作为一项新增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正在进行研究。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其课程思政建设更需要众多身在其中的教育工作者,结合各自项目的具体办学情况,尤其是学生特点、师资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积极探索和寻找适合项目自身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切实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外籍办学思政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上万外籍儿童没在日本就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