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家庭环境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22期
关键词:教养心理健康青少年

李 婕

(浙江科技学院)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增多。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原因相互联合影响的结果,已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原因。[1]在校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脱离父母独自生活、求学和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探讨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其实际意义。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通常是指父母与子女进行交流的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使青少年养成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已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1]-[2]。

民主型父母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参与度高,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想法,对于孩子的愿望和要求给予积极的回应,对良好行为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对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并纠正错误。这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性格的养成具有积极正向的作用,易使青少年形成积极乐观、情绪稳定、沟通能力强的优点。专制型父母对孩子控制力强,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强加干涉,要求孩子完全遵循自己的意愿,一旦偏离预期的轨道,家长就会大发脾气甚至动用暴力。这种教养方式会扼杀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易使青少年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缺乏理性,对于孩子的要求尽可能的满足。这样的教养方式容易使青少年的心理发生扭曲,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认知能力,难以适应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且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当他们遇到挫折时,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较易形成心理问题。放任型父母对孩子感情付出较少,缺乏交流,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种方式教养下的孩子,自身情感需求低,不易合群,同时也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管教,会漠视道德规范,在思想上比较叛逆、离群,在青少年时期容易发生不良行为,产生心理问题。

生活中大多数家长采用的是混合型教养方式。有关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密度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父母在情感上的积极反馈会减轻孩子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困扰。[3]因此提倡家长多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参与,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想法,对他们的要求和行为作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引导,培养子女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不断上升,家庭结构不再像以前一样稳定,很多家庭由核心家庭变为单亲家庭或者寄居家庭。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结构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特殊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父母双亡家庭、寄居家庭、重组家庭可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父母双亡家庭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4]

结构功能理论强调,在家庭结构中,每个人都发挥不同的功能,爸爸在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社交能力、智慧发展、社会规范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而妈妈则在人物情感、为人处世方法以及人生态度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5]一般来说,家庭结构健全的孩子能够更多的体会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爱。父母感情越融洽,与子女交流越多,孩子的心理就会越健康。特殊家庭结构中,孩子失去了一方或者双方父母的关爱,他们在性格上会变得敏感不安,滋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引导和良好的成长环境,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偏差。遇到烦恼通常独自承受,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沟通表达能力较差。在寄居家庭中,孩子习惯于观察别人的态度和行为,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遭遇冷落或者排挤。在这类家庭结构成长的孩子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性强。有些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的孩子,在较复杂的家庭人际关系中,由于过早承担过多的家庭压力,同时受到了一些社会上的偏见与歧视。和一般家庭结构的学生比较,这一类学生更容易养成孤独、自卑、厌世、偏执等的灰暗心态。

在心理问题发生较多的大学生群体中,单亲家庭学生和寄宿家庭学生所占比重最高,具有较多心理风险因素,是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高危群体。所以,学校在心理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对该类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心理指导与咨询服务,进行心理早期预防工作,同时鼓励父母予以更多的关怀与呵护,积极进行引导、干预,以防止学生出现重大的心理问题。

三、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指家庭成员之间采取固定的相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所营造的气氛。父母关系和谐、亲子关系平衡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家庭成员感受到彼此的爱和尊重。充满矛盾和争吵的家庭会使孩子缺乏认知能力,可能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6]

(一)父母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关系融洽,家庭氛围和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开朗,不轻易发脾气。在恋爱关系中会表现得更加成熟,有健康稳定的恋情,对婚姻生活有美好的憧憬。父母经常互相指责甚至打骂,这样的家庭氛围,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事态度,会让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冲击,他们也会变得脾气暴躁。在恋爱关系中表现不成熟,缺乏安全感,遇到挫折容易采取偏激的行为,甚至会形成反社会人格,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疫情之下,很多家长停工甚至失业,收入减少,经济压力倍增,很多负面情绪积压,婚姻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居家隔离期间,家庭生活空间高度重叠,容易诱发家庭矛盾。以深圳市为例,疫情期间,婚姻登记处离婚预约“一号难求”,而受到最大影响的则是家中的孩子。负面情绪往往容易向最亲近的人宣泄,父母之间的无休止的争吵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逐渐就会导致孩子封闭自我,不愿与别人交流。

在疫情影响下,人们大多会更渴望家庭,更渴望亲情的联结。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童年的不幸可能要花一生的时间治愈。作为家长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本常识,选择理性的方式来排解负面情绪,学会正确处理家庭矛盾,为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二)父母差别对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家庭子女数量增加,如何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平衡亲子关系是当下很多家庭面临的一个难题。另外,重男轻女的观念在我国很多地区根深蒂固,根植于我国传统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长期受到区别待遇,孩子便会处于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7]

有研究发现,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较,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更亲密;在三孩及以上家庭中,父母对最小的孩子表现出最多的关心,长期忽视“老大”和“老二”,有时对“老幺”的关注甚至超过了独生子女。这种态度对子女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从小不被重视的小孩会缺乏自信心,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通过讨好父母来获得关注,这种习惯会延续到成年以后,不会拒绝别人,生怕遭受同事和朋友的冷落。对于从小被偏爱的孩子来讲,他们可能会更有自信心,更加容易尝试新鲜事物。但如果父母对他们过于宠溺,则会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并且缺乏独立性,遇到困难便想着依赖父母或者哥哥姐姐解决。有研究表明,中国很多家庭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尤其在农村地区,父母更关心和关注男孩子的成长,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资源也更加丰富。[8]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女孩被长期忽视,很少得到鼓励,长大后就容易自卑,内心常感到孤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会有早恋的倾向。同时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男孩,普遍缺少责任心,不够成熟稳重。

三孩时代来临之际,父母要学会做“端水大师”,谨防出现偏心、顾此失彼等现象。“一碗水端平”并非一个简单的事情,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多与孩子亲近,让他们感受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要总是有意无意地拿孩子进行对比,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无关性别与年龄。一般外向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关注,因此也不要忽略不善于表达的孩子,要主动接近他们。另外,父亲的角色在家庭生活中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父亲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帮助母亲分担一些家庭责任,培养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四、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实践中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它对保障大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相关调查还指出,家庭经济水平显著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易于产生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问题。[8]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据国家有关部门数据,经济困难学生约二百四十万人,贫困生占总人数大概20%。贫困学生通常对经济问题较为敏感,不喜欢在其他同学面前表露自己的贫困,但限于经济压力,贫困生的生活也不得不精打细算,尽可能减少或消费更多的集体活动,因而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他们可能会心态失衡,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尤其在当今充满物欲的社会氛围的笼罩下,他们有时还面临辍学的危机和生活的难以为继,这也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贫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就业过程中,学生们承担了更大的压力,也更加担忧将来找不到工作。这些贫困生通常因为经济拮据、眼界限制和交际能力不足,一时也无力改变生活现状,从而产生敏感、自卑、压抑、不安、家庭关系紧张等性格特点,但同时这一类学生也普遍勤奋刻苦,能吃苦耐劳,具有独立性强,意志坚强等性格特点。而家庭条件富裕的学生往往有足够的经济预算去发挥自身的兴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在选择工作时也往往有更多的资源和人脉,他们在生活中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开朗,有较强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父母大多娇惯宠溺,也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娇气、自私、高傲等,同时由于缺乏经济方面的压力,很多孩子在学习上和工作上存在拖延懒惰、不思进取等现象。

从学校角度来讲,可以从经济和情感方面为贫困学生提供支持。经济方面,通过给他们提供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以减轻经济压力,缓解实际问题。同时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从人际关系、家庭问题、学习压力等方面,予以必要的心理健康指导,有效减少贫困生的社会回避、不安感与自卑感,带给学生安全感、温馨与支持接纳的心灵感受,有助于学生开放自我,提升人际关系与自信心。

五、小结

家庭环境是影响广大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原生家庭中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有着重要关联。民主型教育方法更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的家庭结构和恰当的家庭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发展也有着关键作用。父母关系融洽,不以年龄和性别差异化对待孩子,提供健康和睦的家庭环境,会起到家庭教育的正向作用。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人群,家庭经济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大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养成的,也不是通过单纯家庭环境培养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逐步培育实现。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更高效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品格、思想品德、兴趣特长和社会意志等良好色品质。大学生身心健康是适应社会、成就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它关乎着学生民族素质的全面提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猜你喜欢

教养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