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使命·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谫论

2023-01-08韩立娟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思政

邢 亮 韩立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要求。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自身履行基本职责、落实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勠力同心、赓续奋斗的客观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程的必要课程。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实践要求,是党和政府职能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高度重视、落地落实的重要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势在必行。

(一)高校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了独特作用。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的使命所在、责无旁贷。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责任。从我国学生生源地和就业去向来看,生源来自五湖四海、就业去向四面八方。从我国高校学生民族成分来看,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50%左右,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10%左右,仅2020-2021学年我国就有300多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级各类高校求学深造。[2]高校立德树人是根本,学生全面发展德为先。高校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践行“五个认同”、自觉爱国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竭诚奋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我国法律规定,国家要在受教育者中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3]高校党组织应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列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4]由此可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我国教育法、高校党内法规的法定要求、规定动作,是高校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高校学生毕业后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就业、创业,又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者的形象、教育者的责任和实践者的身份,成为点燃全社会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星星之火”而燎原大地,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多维度的,除了人才培养,还承担着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在科学研究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理论课题,也是实践课题。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中,有条件、有能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的理论研究,以研究的高质量促进实践的高水平。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高校作为各民族师生的共同聚居之地、工作学习之所,在开展既有中华文化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特点、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民族文化创新研究方面,应该大有可为、必须有所作为。在服务社会方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经验、实践创新和理论成果,又可以通过实践共建、理论指导等方式,为地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在国际交流方面,高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党和国家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通过国际交流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展示中国智慧,掌握处理民族事务、解决民族问题的话语权、主动权和领导权。因此,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的战略价值和显示的独特优势不可或缺、不能替代。

(二)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要

青年学生是国家希望之所在、民族未来之所系。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擘画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蓝图。年龄层次、学识优势决定了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未来的主力军。凝聚各民族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勠力同心、团结奋斗,需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巩固“五个认同”,以增强同舟共济谋发展、同心一起向未来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从教育规律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全程开展、系统教育,需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大学时代更是青年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阶段。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迫切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迅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

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当下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持续提升、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斗争尤为激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迅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三)高校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主渠道作用的迫切需要

高校思政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和关键课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系统工程,是建立在学理清晰、道理明白基础上的认知认同与行动自觉的教育与实践过程。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要求。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全员性、系统性、常态化等特点。全员性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涵盖所有在校师生的全局要求;系统性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理论与政策、历史与文化、学习与行动全方位的教育与实践;常态化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长远大计、战略决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教学,就可以实现教育与实践对象的全员覆盖,可以达到教育与实践内容的全部涵盖,可以做到教育与实践的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综上可以看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思政课的特点与优势,做到人人受教育真实践、内容系统化渗透好、教育常态化讲科学,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的质效得到全方位保障。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贵在立行。主要体现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及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完善、机制健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迅速融入提供了现实条件,保证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质效卓然。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体系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机融入

高校本专科教育阶段中的五门思政课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等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从“什么是”“为什么”“怎样做”三个维度充分理解和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等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踔厉奋斗、笃行不怠的历史自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理想信念、“三观”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与民族、公民与法治、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等观念和意识,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最新成果与动态,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和全球化的视野,在更高层次、不同程度地涉及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事务治理和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和宏大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质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的内容丰富,既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方面的系统教育,也有共建共享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正是因为高校各门思政课皆不同程度地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够成为现实可能、迅速落实,做到结合不同思政课的内容特点有机融入、浑然天成。

(二)高校思政课完善的教学体系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融入

高校思政课具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保证了思政课教学的系统实施。在教材使用方面,各门思政课的专门教材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认定,纵向持续改进,横向形成体系,体现国家意志,内容质量较高。在课程讲授方面,思政课有明确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等标准与要求,保障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有效转化,保证了思政课程育人的系统实施、优质优效。在实践教学方面,思政课有专门的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形成了“一课一品”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度掌握理论。在课程评价方面,思政课已经形成了课堂与课后、平常与期末、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全面、及时、科学地掌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做到成效巩固、问题导向、持续改进、提质增效。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系统性工程,既有教育内容,也有教育实施;既要铸牢意识,更要落实行动;既要致力推进,更要注重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完善性特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性要求提供了融合条件,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融入、整体推进、实践转化和实效评价,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合力,收到综合性的教育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优良的师资队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融入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优良,堪担育人大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新入职的思政课教师原则上是中共党员。[7]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要践行“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要求,[8]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把立德树人的政治责任落实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总体上学位学历较高,学科专业结构良好。各高校普遍按生均40元的标准设立思政课教师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实践教学。[9]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懂马列的人讲马列”的要求,[10]他们的政治素养、知识功底、教育技能胜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思想政治理论保障的重任。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胜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政治任务,对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施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形成了国家示范培训、省(市)集中培训和高校集体备课三级培养培训体系,特别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师头脑、更新知识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践行“四个统一”的要求,[11]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行者、教育者,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任。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要在加强学科建设、找准内容切入点、提高师资水平、加强专项研究等方面鼎力创新,要凸显特色,重在质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内容支撑、师资支撑和学术支撑。

(一)推进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

学科建设包括学科定位、目标、队伍、育人、科研、基地和管理等方面,对课程教学的质量有很大影响。精准科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目标将有利于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水平。高水平的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基地和管理等方面建设将为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提供优质师资、优质课程、优秀成果和优质服务,为教书育人、课程育人、立德树人提供有力学科支撑。高水平建设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将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方位的学科支撑。

一是“引育”学科带头人,建设学科团队。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是关键,学科团队是根本。学科带头人在指导学科规划、领导学科团队、领军科学研究、规划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引领一个学科、带动一个团队、支撑一个学科专业发展。学科团队建设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建设合作机制、优化团队结构、凝聚团队力量、产出重大成果、形成重大影响。如果说学科带头人的水平是学科建设的高度,那么学科团队的质量就是学科建设的厚度。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建设主要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把教学与科研水平最高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在条件支持、经费保障、培养措施、目标任务等方面舍得投入、科学规划,按专业背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发展潜力等全方位考虑打造学科团队。

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作为学科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民族学的二级学科,有条件的高校应列为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二级学科应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师资、学术支撑。

三是利用雄厚的学科建设师资对思政课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民族学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雄厚师资优势,为全体思政课教师提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根据我国学科设置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师资队伍支撑。

(二)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契合点,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是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根据各门思政课内容体系的框架结构和专题章节,精准寻找切入点,契入相关内容,融入到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做到有机融入、有效融入,春风化雨、浑然天成。

一是融入教材体系。高校思政课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细化分解,纳入教材体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依据和载体。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与时俱进,把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内容;教育方法上实行开放式、沉浸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各民族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对象上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分众化、个性化的方式,增强授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是融入教学体系。普通高校要根据各门思政课知识体系和理论专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可以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意义的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有机融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要义的内容;“中国近现史纲要”课可以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脉络有机融入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的伟大贡献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的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根据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法治等丰富内容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和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相关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有机融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实践的内容。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可以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选修课程,作为思政课程体系的必要补充。

三是融入实践教学环节。高校要根据思政课教学专题和教学进度采取组织参观、社会调查、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体悟。如组织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开展以了解民族历史、挖掘民族文化、感受民族发展等方面的社会调查等,组织学生编演反映民族风俗文化、命运与共的话剧、小品、红歌、朗诵,深化教育效果。

(三)促进思政课教师转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师资支撑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根铸魂、增智启慧的使命责任,其素质与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关系到高校能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政治意识、理论素养、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较高,但他们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等民族学学科专业知识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题培养培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知识储备、主动意识和教学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撑。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专题培训,主要通过纳入三级培训体系、集体备课针对性讲授、经验交流提升质效等途径。

一是完善培训体系。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教育部研修基地示范培训、各省教育行政部门集中培训和学校分批培养培训等比较完善的国家、省级和高校三级培训体系与机制。各级培训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作为重要专题纳入培训计划,提出授课要求。

二是加强集体备课。主要有教育部“同上一堂课”示范、各省(市)“同城大课堂”引领、各高校集体备课强化等形式。“同上一堂课”“同城大课堂”要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策的专家主讲,开展专题教学观摩活动,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现场增强授课活动效果,线上扩大受益覆盖面。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可采取教研室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怎样融入思政课、融入哪些内容、融入资源共享等进行广泛交流切磋,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备课目的;各高校可以根据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邀请校外专家进校宣讲、校内同行展示交流、到教学基地开展专题研修等形式,做到有目标追求、有计划推进、有效果评价。

三是强化经验交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思政课教学协会、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学术会议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作为主题或议题之一,通过交流探讨开阔视野、丰富思路、改进教学、提升效果,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典型经验得到宣传、有效做法得到推广、教学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培训、备课、交流,广大思政课教师能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认同者、真正实践者、称职教育者。

(四)加强思政课教学专题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学术支撑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校职能特点和比较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实践课题,也是理论课题,实践提出问题,理论指导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提出经历了从“牢固树立”“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等提法表述上的变化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必将经过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更加成熟的过程,需要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与高质量的教学实践。高校要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科研条件、遵循科研规律。

一是成立研究机构专题研究。采取校地结合的方式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发挥地方实践经验、经费充足、工作需求的优势,结合高校拥有科研队伍、教研结合、能出成果的优势,开展专门研究,产出理论成果,服务地方实践。

二是设立专项课题推进研究。国家、省(市)民政、统战部门在设置科研项目选题方面可以安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提供经费,揭榜领题,推进产出重大理论成果、重要实践创新。

三是开展学术交流深化研究。学术交流是学术进步的平台,也是成果应用的助推器。国家、省(市)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民族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和协会,要定期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或融入思政课教学专题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探讨研究问题、共享科研成果,推广有效机制和成熟模式。

四是主动服务地方促进研究。科研课题来源于实践,科研成果服务于实践。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民族事务管理服务部门的校地合作,主动承担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创新研究课题,在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把来源于实践并深度研究的成果融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去,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去。

五是开展相关研究反哺教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既有内容体系的要求,也有方式方法的探索。高校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教学研究的规划与计划,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开展专题教学研究,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展示观摩,做到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思政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