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实践逻辑

2023-01-08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道路现代化

刘 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1]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更有着独具一格的实践逻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2]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一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动的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这一场革命,不仅使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向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更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选择,这一选择决定了中国道路的特质。

(一)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与探索

20世纪初叶,争取民族国家的独立与解放成为世界各地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首要问题。对当时的中国来讲,革命的关键问题就是反对阶级压迫、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帝国主义,解放生产关系,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率先实现政治解放。

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亲密接触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起,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在革命的实践中寻找到了解决这个课题的正确答案。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时代不同,革命的主题不同。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共二大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科学分析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把追求民族解放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阶段的任务。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战胜了国内外敌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确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全新的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的建立,解放了中国人民、拯救了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主权国家的社会主义创建。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就立刻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主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形势和阶级关系,并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确立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启

始于1978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讨论带来再度思想启蒙,引领中国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道路,从而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方向,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党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理论与实践、现实与历史的驱动下,中国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开始走向实践理性的社会主义建设。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对这个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3]

后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六大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和开放,不断地将中国带向世界舞台中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革命性推进,实现了中国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行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社会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新时代。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三)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的根本变革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摸索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速赶上并超过一些已经成熟的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确立起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奠定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庞大基础。中非关系专家丹尼尔·拉志认为,“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成功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与后殖民主义时期其他现成经验不同的理念和新的发展援助的来源”。[5]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们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方式,适时提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提出“四个自信”的中国逻辑,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变革。”[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描述为“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7]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四个自信”,我们应该为之而感到充分自豪。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实践逻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8]2021年我们庄严宣布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启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发展格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大变局的时代,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始终拥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必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开放、而且是高质量的改革开放坚持下去。

(一)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政治优势和最本质的特征。回首百年,正是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才取得了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决定性胜利,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美好生活,才能够迎来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要深刻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领导力量。展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我们仍然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贯彻于各个方面。

(二)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为中国开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它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这一过程里,我们始终遵循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又不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当作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对于这条道路,我们必须坚持,不能有任何犹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0]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三)要牢牢依靠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党要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1]这种精神动力,支撑起中华民族实现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要制定更为坚定的发展战略

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战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要胸怀两个大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2]看清这两个大局及其相互作用的态势,能帮助大家精准定位中国所处的历史坐标与世界坐标,从而在干事创业时自觉胸怀大局、在谋划工作时自觉服从大局。而对于所有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言,也应该有胸怀“两个大局”的思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民的梦想,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奋力拼搏。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道路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