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理路、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

2023-01-08李倩楠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产党人建党马克思主义

李倩楠

伟大建党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1]的初心使命,是近代中国历史、文化、理论、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共产党人信仰追求和政治品格的高度凝练与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最持久、最深厚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本。新时代,深刻领会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党守初心担使命、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工作、弘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基因意义深远。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理路

1921年夏,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在南湖红船胜利闭幕,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和历史场域中,伟大建党精神孕育而生。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诞生而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铸就建党伟业的伟大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文化支撑,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来源。

(一)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内驱动力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土壤,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如,“毕力平险”等昭示着博爱众济的救世情怀与担当精神,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铁肩担当道义,百折不挠,努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悠久绵长,蕴含着崇高的民族气节,形成了一种超越物质生活、相当完善的理想人格。如,孔子主张的“仁爱”,孟子倡导的“舍生而取义”,顾炎武喊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强调“内圣”修身与“外王”事功的一致性,提倡知识分子要秉守“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价值追求,要有“以天下为己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和信仰志向。这些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逐渐沉积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成为普遍认同的文化心理和探寻救国救民出路的宝贵思想资源,也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担使命守初心的强大精神原动力。

除此以外,民本思想是中国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文化中富有民族特色的要素之一。从先秦时期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贵君轻”,还有后来历朝历代推崇的“去民之患”“安民”“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逐步建构起利民、爱民、用民、重民的民本思想逻辑。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负人民”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和立场,更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重民、惠民等合理思想元素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吸收与改造,推陈出新。如,李大钊融合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政治理念,提出“民彝”思想。他认为“民彝”是宪法的基础,治理国家所采用的措施要能“福利斯民”“昭其福利”,[3]人民有权谛审所有政治事务,人民群众对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从“为人民服务”到“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再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人民至上”的话语演变,无不体现党和国家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根本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同时也在实践中践行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这些理论理念、政策方针中蕴含的利民重民思想都可以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得以溯源。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和思想理念,塑造了共产党人恪守人民立场的理论品格,磨砺出特色鲜明的百年大党的革命文化和红色精神谱系。

(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思想根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伟大建党精神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寻找救亡图存真理和通向理想道路的奋斗史。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挽救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目标,必须要有科学文化思想的指引。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被压迫民族建设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的新道路,是将社会主义制度由理论变成现实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这给处于失望、彷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极大鼓舞,促进了他们思想的觉醒,促使他们走上了“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所擘画的“为人民谋全体福利”[4]的远大理想与中华文明中的大同、公有等理念存在着契合性,也增进了民众和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度。正如毛泽东所言,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6]它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期待已久的破晓曙光。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打开了崭新的局面,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创作新体诗等,向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呼吁广大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7]寻求思想的解放。这为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界的进步。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8]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分水岭。此后,宣传介绍社会主义的著作、刊物大量涌现,《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出版、李达翻译介绍《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等,这些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传播和研究。“中国的新思想问题,事实上在学生运动以前已经有的,不过趁这一回学生运动爆发起来了。”[9]与此同时,五四运动也塑造了如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邵飘萍、傅斯年等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如后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言:“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0]

(三)实践基础:早期共产党人的建党活动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基本要素

党的领导以及开展的革命实践活动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政治优势和根本保证。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意识到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创建无产阶级政党。伟大建党精神就诞生于早期共产党人的建党实践中。

诸如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等早期共产党人都表示要组织一个共产党。李达分析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革命的实质后,阐述了无产阶级继续革命必须要有共产党的指导的必要性。蔡和森在同陈独秀和毛泽东多次书信往来中,在19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共产党。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加快了建党工作的步伐,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相继成立了早期党组织。此外,早期共产党人秉持济世救民的大众情怀,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通过办报刊、从事工农运动、著书立说等方式,启发民智,觉悟民众。同年,李大钊、高君宇等人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北大红楼建立“亢慕义斋”,陈独秀在上海组织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等人齐聚一堂,开会共同商讨成立党组织等诸种问题,起草党纲。关于党的名称问题征求了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主张定名为“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平均年龄只有28岁左右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齐聚上海,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红船上完成一大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案,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央局第一任书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完成了建党的庄严使命。正是早期共产党人舍小我塑大我、勇于探索、坚守理想、克服艰险、为国为民的可贵精神,支撑着革命事业不断前进,在百年征程中与时俱进、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凝聚着共产党人的独特思想和政治品格,集中表现为价值追求、行为遵循、精神风骨和崇高情怀层面。

(一)价值追求之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支柱和基石。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普遍真理”[11]作为指导思想,建立起坚定的革命理想与政治信仰,以此为思想基础,深入工农群众,用“接地气”的方式向广大民众尤其是底层人民传播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递信仰理念和价值诉求,将中国人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正如毛泽东所言,“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2]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人民性、真理性,其为人民大众谋幸福、自由、解放的价值倾向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深深地打动了人民,赢得了人民的尊重与拥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与发展的精神伟力,追求、信仰、捍卫真理贯穿了党的整个奋斗历程。百年来,我们党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面临的棘手难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融合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合理要素,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建立和加入中国共产党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奉为党的纲领,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3]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词。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唯有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才能开拓出光明的天地、经受住任何风险考验。

(二)行为遵循之维: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行动导向和目标指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是历史赋予共产党人的职责和重任,更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

初心与使命明确了共产党人奋斗的实践指向,旨在回答为了谁、如何奋斗、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向民众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心系国家发展前途、勇于担当、意志坚定、始终如一的政治品格。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大风大浪中行稳致远、在绝境逆境中奋起勃发,源自中国共产党人内心深处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永不脱离、轻视群众,为民服务解难题,自觉同广大民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们党把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使命扛在肩上,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锚定目标、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守正创新,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都生动彰显了我们党敢于担当、勇立社会历史发展潮头的先进性。正是在担当精神与践行精神的砥砺下,中国人民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先锋队性质。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与发展成就。

(三)精神风骨之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伟大革命铸就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时已然投身于为民为国利益而斗争的历史潮流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元素,具体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与气度风范。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涌现了大批置个人生死安危于不顾、摒功名利禄于度外的革命志士和先进模范。百年来,不论是革命年代的艰辛求索,和平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任何一项伟大成就、实现的任何一个伟大目标追求,都离不开勇毅进取、奉献全部的实际行动与胸怀意志。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磨难而生生不息、风华正茂,就是凭借意志顽强、克服困难的牺牲精神与斗争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4]在新时代,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优势,要求共产党人头脑清醒、作风坚定,始终保持不退缩不屈服、不懈奋斗的精神,敢战能胜。

(四)崇高情怀之维: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是党员的立身之本、为政之道。中国共产党一路成长壮大,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忠诚信仰。百年来,从“壮士头颅为党落”的大义凛然到“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坚毅勇敢,从“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15]的赤胆忠心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6]的接续奋斗,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将绝对忠诚刻入奋斗的历程,融入血液之中。共产党人用热血生命捍卫铮铮誓言,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为党为民担当尽责的价值追求,铸就了一座座可歌可泣的精神丰碑。

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对党忠诚不仅仅是入党宣誓时对党与人民的庄严承诺,更要在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中忠实践诺。中国共产党为民而生、因民而兴,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的位置,将党的全部心力与工作价值聚焦于广大民众。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常思民生疾苦,时刻关注人民的生活和诉求,一心一意为人民尽责奉献,以实际行动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担当与卓越品质。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是引领时代潮流的精神旗帜,是彪炳史册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继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赓续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推进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时代意蕴。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理论遵循与价值导向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革命精神之源,是实施和推进伟大工程的内在动力,深刻地体现出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一代代共产党人秉承为民造福、为党尽责、为国奉献的责任担当,凝聚起亿万人民共创未来的磅礴力量。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党屡受考验而不畏艰险、不改初衷,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高度重视党内存在的“七个有之”[17]等问题,强化党的各项建设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是在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建党精神昭示着唯有加强党的建设、进行理论创新、做到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才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理想、牢记初心使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自觉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增进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政党认同。回望当年的赤子之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产党人仍要保持建党时期的主张和理想,不忘来时路,不忘党所经历的苦难辉煌和磨砺的刚强意志,赓续红色文化基因,发扬优秀的光荣传统。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起,就为实现这个宏伟梦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立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开辟出中国道路,创造了“两大奇迹”,在中华大地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胜利。

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发展。这些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不同的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一脉相承,融汇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实事求是、胸怀天下的道德情操和宗旨情怀,集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是一部巩固和守护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辉煌历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推进者、拥有者、评判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团结各族人民作为重要任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助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民族的交流交融,团结起各族人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走在前列谋新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推进“四个伟大”的力量源泉和生命力所在。

(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财富

伟大建党精神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党的奋斗目标、价值信念、理想追求的统一。伟大建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向和谐一致、同宗同源,都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根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魂,都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拼搏,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伟大建党精神是具体的、与时俱进的,只有将建党精神融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奉献尽责的伟力。

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离不开对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栽培。共产党人要牢记初心使命,发扬斗争精神,在挑战逆境面前激流勇进,在创业报国之时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坚持自我革命,在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为党的事业发展和建设工作的推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实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滋养。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坚守理想、谦虚谨慎、对党忠诚、无私勇毅的品质,不仅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精神养料,更给中国人民为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带来极大的激励与鼓舞。

公民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离不开深刻领悟与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实践行动中呈现出的优秀品质和价值理念的凝练。不论是革命建设年代、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无数共产党人为民族复兴事业而披荆斩棘、艰苦努力,为人民群众作出示范。要以建党精神为引领,激励全体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遵守职业道德,尽职尽责,坚守公民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而奋斗。

猜你喜欢

共产党人建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