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市黄河文化的丰富内蕴与弘扬路径

2023-01-08董建霞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济南黄河文化

董建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要从国家的高度、历史的深度阐释黄河文化,积极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

一、济南市黄河文化的丰富内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沿黄地区的区域文化,而不同的区域文化构成并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济南文化同样也有着深深的黄河文化的烙印,底蕴深厚、资源丰富、遗产众多、独具特色。从宏观层面上看,济南市黄河文化有两点明显特征:一是有厚度,即济水、清河、黄河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有高度,即“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将济南黄河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一脉相承的河流文化

济南黄河文化上溯大清河文化及至古济水、漯水文化。因为济南境内的黄河河道前身是大清河,而大清河又是由济水和漯水演变而来的。

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曾是一条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河流,与河、江、淮并称“四渎”,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古济水自西向东横穿济南腹地,西接黄河,东通渤海,两岸是肥沃的平原,物产丰饶,孕育了济南早期文化和文明。魏晋以后,由于黄河屡次决口,致使河南济水断流,济水下游以巨野泽为源头。后又因黄河水的冲积,巨野泽消失,济水又以汶水为源头,水色愈发清湛,济水遂得“清河”之别名。北宋熙宁十年(1077)七月,黄河又在澶州溃决侵入清河,致使清河于历城东北改道,而循古漯水故道入海。这样,历城东北以下的原清河河道(即古济水河道)逐渐干涸。宋金之交,历城以东挑挖济水故道以通漕运。这条河始称小清河,而取道漯水故道入海的清河始称大清河。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溃堤决口,袭夺大清河道入海,即为现今的黄河河道。

可见,济南境内黄河与济水、清河相续相成,济南黄河文化与济漯文化、清河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济南处在泰山山脉与济水之间的山前坡地和冲积平原上,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济南史前考古文化遗址便是集中分布在古济水两岸,尤其是古济水南岸各支流(浪溪河、玉带河、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泺河、巨野河、绣江河、漯河)与济水相交、二级支流与支流相交的三角地带。如长清月庄、西河、章丘小荆山后李文化遗址,槐荫田庄北辛文化遗址,章丘焦家大汶口文化遗址、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等。

东汉初年,王景治河之后,黄河下游河道基本安澜无事,很少对济水构成干扰。魏晋时期,济水以大汶河为源头,水色清湛,有清河之名,这也使得济南北郊水环境及水生态大大改善,山水如画,景色称奇。两晋之际,济南郡治由东平陵迁至历城,后又成为齐州州治,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众多文人雅士、达官名流歌咏称颂济南北郊之美,留下大量诗词文化遗产。明代,“鹊华烟雨”位居济南八景之一,成为济南北郊乃至整个济南城的一种独特风貌,一种文化意象,构成了济南著名的鹊华文化,实为济南黄河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源远流长的航运文化

济水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在漫长的交通历史演进中,济南地区凭借济水沟通东西的条件,积淀了厚重的水运文化、盐文化及码头文化等。济南位于济、漯下游偏西的位置,西通中原内陆,东接半岛大海,是当之无愧的水运枢纽。

北宋统一全国后,清河航运始终是京城物资的重要补给线之一。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得大清河与大运河贯通,从而与京冀及江浙地区连通起来,进一步增强了济南的交通枢纽地位。金元及明清时期,大、小清河都被称为“运盐河”。明嘉靖年间,在泺口镇的大清河两岸设有四个大盐仓,“北岸的顺、流二垣占地78亩”,“南岸的通、达二垣占地63.9亩”。[1]明代中期的刘珝对此追述说:“维青之区有河,曰大清,曰小清……往年舟楫浮于二河,商盐遍于齐,诸道水利鲜与为俪。”[2]清初王初桐曾以诗记录下了当时泺口船运海鲜的场景:“泺口腥风四月天,海鲜新到利津船。东人最重泺河鲫,贩进城来更值钱。”[3]

大清河在黄河北徙后渐趋淤积,其航运功能亦随之而大减。而随着小清河的重新疏浚,黄河与小清河联运成为近代济南及山东的水运要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海运的兴旺、铁路的便捷、航空运输的迅速、公路网络的四通八达使得黄河、小清河的航运功能逐渐退化,加之水位持续降低,黄河水运日益萎缩。1992年,山东黄河水运船舶全面停航,小清河也于1996年停航。

航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济水沿岸众多渡口、码头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东平陵、崔、鲍、台、泺、历下、祝阿、卢、平阴、谷等城邑成为重要商品集散地和中转地。在宋代,齐州境内渡口较多,官府设置的就有河阴口、耿济口、高家口、冯家口、淯口、老僧口、李唐口、柳家港河口等10处。[4]一些渡口迅速繁荣起来,发展成为市镇,比较著名的有济南的耿济口、老僧口等。金代刘豫为了加强伪齐政权势力、控制运输要道、增收赋税,在济南一带大清河两岸设立两镇两县,即泺口镇和堰头镇、济阳县和齐河县。明清时期,大清河沿岸又有吴家渡、康家口、邢家渡、游家渡、新开渡、张侍渡、庾家渡、杨柳渡、秦家渡、任家岸等。

(四)丰富多样的治河文化

在治理黄河中,济南地区涌现出了无数位治河功臣。如力任巨艰勇担当的丁宝桢,治河济民献良策的游百川,鞠躬尽瘁治黄河的张曜,心系苍生论黄河的刘鹗,殚精治河创新局的周馥等。他们积极探索治河方策,积累了丰富的黄河治理智慧和经验,彰显着百折不挠的精神。

20世纪初,我国引进西方先进治河技术,进行勘测和水文测验,开展了一些河务工作。1918年,山东河务局成立测量队;1919年,顺直水利委员会在河南陕县、山东济南泺口设立水文站两处,观测水位、流量、含沙量、降雨量等,这是黄河干流最先设立的水文站;[5]1926年,精测山东黄河详图完成,山东省通过埽坝改石坝计划;1933年,山东省试办虹吸引黄工程,又架设黄河过河电话线路;1934年,山东沿河专用电话全部畅通,等等。但是,由于该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河防工程无法持续,黄河灾害并未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黄河治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国家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与黄河水患进行了长期大规模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状况。治河方案从“宽河固堤”、“蓄水拦沙”到“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山东地区只受其害不受其利的状况彻底改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和下游工农业用水迅速增加,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无序利用,一度让黄河断流近千公里,“三年两决口”变成了“三年两断流”。因此,“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成为21世纪初黄河治理的主旋律。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致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从“三年两决口”到安澜70余载,从曾经的贻害千里到造福八方的幸福河,历代治理黄河的思想和实践在不断进步,形成了丰富的治水文化。

(五)富集的黄河文化资源

在济南黄河流域的区间里,孕育出众多文化巨匠,如扁鹊、邹衍、黄石公、伏生、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李攀龙等,成为济南名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两岸分布着许多山脉,如谷城山、大峰山、华不注、鹊山、药山、卧牛山等,皆为历史文化之山,构成了名山文化资源。

咸丰五年(1855)黄河流经济南之前,济南城北郊风景秀丽,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造就了鹊华烟雨之胜景。因而,众多名人雅士在此营造别墅园林,如砚溪村、亦园、基园、梁园等,构成了园林文化资源。

为了加强河流两岸交流,古时有渡船,后有浮桥,再有各种路桥,形成了名桥文化资源。清末民初建造了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目前济南已建成通车的黄河公路大桥已达10座。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济南跨河桥隧数量有望达到23条。

独特的革命战争与建设历史还为济南沿黄区域留下了不少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泺口九烈士、鹊山惨案、平阴抗凌九烈士、治黄特等功臣戴令德、王世栋烈士等英雄事迹。

在济南,黄河还孕育出泺口醋、黄河大米、崔寨香瓜、仁风西瓜、章丘大葱等物产文化资源。沿黄区域的滩区农业、渔业捕捞等生产习俗,择高而居、鲤鱼待客等生活民俗,还有黄河泥陶、黑陶制作技艺、柳编制作技艺、吕剧、东路梆子、鼓子秧歌、埽工号子、黄河夯歌、防凌谚语、河神祭拜等构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的提出

“山水圣人”最早提出是在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归德、凤阳等府州香社施财记碑中称:“尝谓天下之山而泰岳其宗,天下之水而东海其会,天下之人而孔子其圣,山东则兼有之。此自古山水人物之胜,□□□□之奇,推尊齐鲁。”[6]这是“山水圣人”并称第一次出现的文字记载。三者并称说法产生的原因应是是明代设立的山东行省首次将这三者纳入了同一个行政区划。

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后,出现“一山一水一圣人”七字词句。但“一山一水一圣人”原始出处,还未能查证,只有后人的不同版本的故事。版本一,出自清乾隆年间东平籍进士刘公瓘之口。据说他初到南方任职时,当地士人与其雅集,有人出上联:“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刘公瓘对曰:“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版本二,中国各省区之人在一起闲谈争胜,各言自己省内山川人物之多,惟山东人久默不语。在众人催问下,山东人才开口道:“山东人何敢言胜?只有一山、一水、一圣人。”[7]“一山一水一圣人”高度概括了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21世纪以来成为山东省的旅游口号,成功地凸显了山东旅游资源的特色。但是,这种提法也淡化了山东省内其他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发布以来,济南市积极行动起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202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推动与泰安、曲阜共享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级‘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内涵更广:囊括了更多的山,除了泰山,还有历山、鹊山、华山、灵岩山、徂徕山、尼山等历史文化名山;包含更多的水,除了黄河,还有大汶河、泗水、小清河、徒骇河等历史文化名川;涵盖更多的圣人,除了孔子,还有元圣大舜、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医圣扁鹊、和圣柳下惠等历史名人。所以说,“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理念的提出,是“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化内涵的丰盈扩充,文化资源的增量升级,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了济南文化的地位。

在地理空间上看,济南的黄河与泰山、曲阜处在一条自南而北的直线上。在这条不足200公里直线区域内,汇聚了众多历史文化名山、名川和中国早期的圣人。黄河文化、儒家文化和泰山文化,三者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在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这是黄河、泰山和儒家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内在关联,更是“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最深刻的文化内涵。“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将济南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处在黄河文化纽带与中华文化枢轴的交汇点,理应在这一枢轴上发挥引领作用。

二、持续推进济南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路径

济南文化资源丰厚独特,遗产保护扎实有效,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基础深厚殷实,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近年来,济南全力以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理应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发挥龙头地位。

(一)明确战略定位,确立黄河文化保护弘扬传承目标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是黄河流域多民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重在保护、传承和弘扬。应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明确济南多重定位,发挥龙头作用,以赋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充分发挥济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提升“齐鲁文化之都”影响力。充分依托驻济驻鲁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和研究力量,创办世界儒学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研究中心等,打造世界级“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共同搭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

黄河文明保护传承高地。突出黄河下游文化遗产谱系完整集中连片的优势,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借助济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举办地的优势,建设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利用示范基地;利用济南汇聚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提炼和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建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高地。

黄河流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突出济南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以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以黄河文化引领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打造黄河下游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龙头城市。

(二)优化空间布局,切实推进“两轴五区”战略

“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依托黄河、泰山、孔子“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大力推动黄河文化与泉水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等融合发展、一体化交流,率先打响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黄河品牌,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轴。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轴。发挥黄河的整体带动和线性串联作用,整合沿黄各区县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综合推进黄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绿化美化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培育一批黄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展馆、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高端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成为黄河文旅融合发展轴,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黄河文旅产业聚集区。发挥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优势,在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集中布局黄河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广告会展、文创设计、精品旅游等产业,提升济南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打造黄河流域文化创意产业高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典范区。

黄河历史文化博览区。在济南黄河流域的区间里,拥有名人(张曜、刘鹗、陈恩寿等)、名山(华不注、鹊山、药山等)、名园(砚溪村、云庄、梁园等)、名镇(泺口、堰头、崔寨等)、名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等)等丰厚的黄河历史文化资源。要在最为富集的鹊华两岸高起点、高层次、高规格建设大型黄河历史文化博览园。加强黄河、小清河、古济水文化挖掘,在章丘一带建设独具特色的济水故道历史文化博览区。

黄河休闲文化风情区。济阳古城和崔寨“黄河九曲十八弯”特色旅游景观风貌带联袂协作,景区联动,建设集休闲观光、娱乐健身、野炊宿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济阳黄河文化风情区,打造济阳承接济南北跨的新兴现代旅游区。

黄河生态文化保护区。以多元化的黄河滩区生态资源为基础,突显长清独特的田园乡村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联动全域旅游发展,打造集黄河生态观光、黄河民俗风情、田园乡村度假、都市休闲农业、科普研学等多产业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长清黄河生态文化保护区。

黄河水工文化体验区。依托平阴“1030”引黄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平阴黄河大桥等黄河水利工程及平阴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黄河水工文化体验品牌。

(三)摸清文化家底,提升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全面系统掌握沿黄各区县文化遗产状况,完善文化遗产调查、申报、登录、定级和公布程序,形成文化遗产名录。与山东沿黄各市协作,完善各级各类文化遗产基础档案资料,在济南建立山东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完善提高遗产展示水平,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教育功能,实现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长效机制。

(四)深入研究、创作,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加强黄河文化研究,汇聚多方专家,推出更多有分量的科研成果。加强对黄河题材艺术创作的扶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感召力的优秀文艺作品。繁荣发展群众文艺创作,扶持民营剧团、庄户剧团的发展提升,以多样的艺术形式生动讲述黄河故事。推动山东省黄河博物馆建设,搭建黄河文化各类展示传播平台,借助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让黄河文化可见、可感、可亲。

(五)挖掘地方特色,促进黄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鼓励和引导黄河沿线各区县立足文化特色和区域功能定位,深入发掘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发挥集群效应。推动黄河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多样化、个性化的系列文创产品。推动黄河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形成区域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合理规划文化旅游线路,整体推进黄河文化旅游推广营销,培育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强化各区县间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服务协作,以黄河为纽带“串珠成线,以点带面”,开发培育文化遗产研学游、治黄成就体验游、沿黄红色文化游、黄河古镇记忆传承游、黄河故事特色专题游等,汇聚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拓展都市旅游新空间。

(六)加强沿黄省市协作,提升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

联合黄河沿线省市和国际组织,创办大河文明发展论坛、大河文化和旅游博览会。联合山东沿黄各市创立山东黄河文化研究会、山东黄河文化非遗博览会、山东黄河文化旅游推广联盟等,促进黄河文化大保护、大开发。发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优势,融入“一带一路”整体布局,借助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东亚文化之都等品牌,大力推动济南黄河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传播黄河故事。

猜你喜欢

济南黄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谁远谁近?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