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物保护基础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

2023-01-08郑利平

智库时代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课程内容文物

郑利平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文物与博物馆学是内涵丰富、文理交叉的学科,涵盖了文物学和博物馆学,与考古学关系密切。文物保护基础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是必修课程。该课程常见的教材有四本:康忠榕主编的《文物保护学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王成兴等主编的《文物保护技术》(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王蕙贞主编的《文物保护学》(文物出版社,2009年);龚德才等著的《文物保护基础理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年)。这些教材中有的编写较早,教学内容陈旧;有的教学内容简单,缺乏理论和实例;有的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但书中缺乏图表,不能直观理解和掌握;有的理论内容晦涩难懂,缺乏图片和实例,不易于学生掌握。因此,目前还没有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护修复图文并茂、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文物保护基础教材。

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保护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文物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文博人才的培养中也十分重视文物保护课程的建设。文物保护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与化学密切相关,还涉及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环境学、材料学等学科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强、技术难度大等特点。文物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文物保护基础知识覆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而且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2,3],因此,文物保护基础课程的建设对任课教师具有很大的挑战。该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是既要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还要全面了解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为学生进入文博单位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文物保护实践,笔者对文物保护基础的课程内容设置、理论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

一、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内容是各门学科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实际就是指学科的知识及其体系[3],是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随着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不仅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还高度重视高校课程思政,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文物保护基础课程作为文博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以理为主,而本专业学生文理兼收,因此,该课程内容设置尤为重要,课程内容的设计对于高校考古学科的发展、文博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博单位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课程主要选用的教材是王蕙贞主编的《文物保护学》。这本教材能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不仅是多所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基础课程的常用教材,也是学生考取本专业研究生必需的参考书目。

基于文物保护基础是理论性、技术性与应用性为主的课程,课程内容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文物保护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共计108学时,实验教学共计72学时。理论教学内容以可移动文物保护为主,分为无机质文物保护与有机质文物保护两大部分,共有九章内容。其中,无机质文物保护包括陶瓷、金属、石质、壁画及彩绘泥塑等文物的保护以及文物材料分析技术,有机文物保护包括纸质、纺织品、竹木漆器、皮革及骨角质类等文物的保护。实验教学共有8个项目,有温湿度计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光照度计与紫外辐射照度计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文物的显微镜微观观察、纸张PH值测定、纸张抗拉强度的测试、陶瓷修复、古籍修复、环境对彩绘颜料变色影响观测等。温湿度计和照度计的应用为基础实验项目,文物的显微镜微观观察、PH值测定、抗拉强度测试、陶瓷修复和古籍修复为专业项目,环境对彩绘颜料的变色影响观测为科研项目。

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两者密切相关,实验项目的开展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文物保护修复相关理论与方法,并且能熟练操作相关的仪器设备,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目前,多数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文物保护基础课程以理论为主,并未展开实质性的实验教学,现场课上学生多数是去博物馆参观学习,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文物保护基础课程应加强实验教学,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供机会。在实验教学安排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无机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陶瓷修复和有机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古籍修复作为文物修复的两个典型专业项目,成为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项目。从教学中观察到,学生对文物修复兴趣浓厚,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学习专注度非常高。为了修复好一件器物,总是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不仅要在实验操作时具有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而且在课后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修整,直至满意为止。

在学生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满意度调查的问卷中,多数学生提出了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开设课程内容的建议:认为课程体系中自然科学知识涉及较少,应增加自然科学课程。例如有学生认为文物保护基础课程内化学基础知识较少,可增加化学基础课程。学生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教师的重视,逐渐增加了相关基础知识。课程内容设置时删除了教材中的古建筑保护、土遗址保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等内容,这三章内容是单独开设的课程,不作为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讲课内容。影片、照片及录音类文物保护内容目前成果不多,文献资料较少,还有待继续完善和补充。在课程每章内容讲授结束后,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查找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最新文献材料进行补充阅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阅读文献材料的写作思路和内容优缺点进行剖析。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专业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也把握了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理论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5]。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文物保护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应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联。如前所述,文物保护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基本为各类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的理论与方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法主要是讲授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课,常常对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难以理解。因此,采用讲授法教学,其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较好的教学方法有图例讲解法、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

图例教学法也叫信息接受法,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图例教学法是文物保护基础任课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以PPT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教师在课件制作时,PPT上的教学内容除了有文字外,还需借助于图片、图表、录像、影片等直观的手段来证明各类文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学生通过听、看、观察、感受、思维等活动,逐步提炼、归纳、总结,对新旧信息进行比较、整合,理解理论体系的规律性,接受新信息。例如在竹木漆器保护修复的讲解中,通过展示丰富而精美的古代漆器及其微观结构图片,并与学生积极互动,让学生首先了解古代漆器的文物价值及其特性,激发学生对中国漆器文化的价值认知,再用影片展示漆器的制作工艺流程和保护修复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竹木漆器保护修复的理论与方法。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人类信息和经验传播最为经济的方法之一,是问题解决学习与理论系统学习、传授经验与培养能力集于一体的教学方法。

探究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问题并通过努力找到答案,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将该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方法确实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并与教师及时沟通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多,并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知欲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均得以提升。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或创设以某种形象作为主体的具体生动的场景,目的是引起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体验,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一定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将主持或参与的文物保护科研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参与项目的某一任务,在特定的场景中体验课程内容。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能亲身感受到文物保护修复需要的理论与方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并将文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能有意识地相结合。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学的某一内容进行全班或分组讨论,学生发表看法并进行辩论,最后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某种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应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题学习中,如竹木漆器病害类型的识别和治理,让学生观察已产生病害的竹木漆器图片或者现场调研有病害的竹木漆器。尤其是教师在现场调研时,应指导学生如何识别竹木漆器文物的病害,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同学进行专题讨论竹木漆器文物病害的治理方法,学生可以上台自由发表看法进行辩论,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然后在辩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理工学科和综合性学科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是培养文博专业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使用专业设备、材料和工具,经过特定的操作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从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文物保护基础课程内容与化学、物理、生物、环境等基础知识相关,理论学习完成后,为进一步巩固学生文物保护修复的动手操作能力,文物保护实验教学成为学生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文物保护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理论和方法,更着重于培养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如何模拟修复文物,并培养学生设计、分析、测试和综合实验方案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根据实验的组织方式,实验教学可分为小组实验和个别独立实验。由于实验场地有限,仪器数量不足,因此为了培养文博专业每个学生文物保护修复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一般运用了小组实验法。实验时按照实验项目的个数分出小组的个数,小组数与项目数相同,然后采用各小组循环实验的方法完成各个实验项目。实验教学开始时,小组号对应项目号开始实验,完成一个实验后,再依次循坏进行其它实验。实验教学结束时,每个小组也同时完成各个实验项目。循环实验法不仅节省了试剂和仪器,还提高了实验开出率,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在实验经费不增加的情况下,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于个别有创新意识的同学,可以因材施教,让学生独立设计和进行实验,以加强学生创新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文物保护实验的过程中,还应十分重视安全问题。通常学生实验时,会使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进行实验修复样品的表面清洗,并用双组份环氧树脂粘接剂对破损实验修复样品进行粘接,在模拟文物材料老化实验中,甚至会用到酸、碱等化学试剂,而实验的学生部分为文科学生,对化学试剂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性能不甚了解。因此,实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环境安全和人身安全,实验室的通风设施务必要完善,以及时排除实验室内异味。在进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味道的实验时,提醒学生一定要戴好口罩和橡胶手套,并在通风橱下动手操作。而且实验室的防火防盗措施也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以免留下隐患,发生事故。

实验教学的实施可采用以下具体方法:(1)预先准备:实验准备教师在实验前应做好准备,需对实验用的仪器、材料和工具进行仔细检查,以保证学生进行实验的效果和安全。(2)教师讲解:在实验开始实施前,教师为学生讲授实验的目的、要求、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操作过程等,以加强学生进行实验的安全性和自觉性。(3)示范操作:仪器设备的使用需要实验准备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在观摩的过程中学习操作规范和操作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安全规范的操作仪器设备。(4)巡视指导: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实验小组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项目,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方面进行合理的教育。(5)联系实际:为了使学生将实验与专业实际工作相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将田野考古的现场保护、文物修复、文物材料分析等问题引入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6)实验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完整地记录实验过程,特别是实验方法、实验环境、实验数据的详细观察与记录。(7)撰写实验报告:学生通过记录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数据、实验方法等进行综合对比、归纳,得出实验结果,并结合问题加以讨论以尝试解决问题。

四、结语

文物保护基础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多年的理论、实验教学实践以及文博单位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并且在对教材内容反复思考取舍的基础上,设置了文物保护基础的课程内容,进而探讨了该课程理论与实验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重点讲解各类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理论与方法,并在实验场地进行实验操作。理论内容教学方法采用图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并让学生上台演讲,教师、学生进行点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循环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并记录实验,最后撰写实验报告。文物保护基础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提升了教学质量,显著加强了教学效果。实验教学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精神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人文学科中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因此,高校人文学科教育还需不断加强实验教学与实验场地的建设。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课程内容文物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文物的栖息之地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文物的逝去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