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推拿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实践方法*

2023-01-08王玉满赵玉堂高志旭高占华李天依

智库时代 2022年6期
关键词:调护同理功法

王玉满 赵玉堂 高志旭 高占华 李天依

(承德医学院)

推拿学是中医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课程之一,推拿学科体系相对健全,课程的突出特点为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是贯穿于推拿教学过程的主线。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及课程思政内容的不断普及、深入,各类专业课程多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并取得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成果。教学改革的实施是教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引领教学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推手。如何保证教学改革的质量,做到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入,成为每位授课教师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推拿作为中医学相关的专业教学课程之一,其课程思政内容并不等同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想政治元素,而是引导教学人员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做到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尤其作为医学院校,具有培养高尚医德医生的职责,更应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丰富与应用。

伴随“医者仁心”观念的不断深入,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生是各医学高院校教育的基础追求。因此,除了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以外,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于润物于无声的形式,不断挖掘、丰富思政元素,提升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提高专业课程的凝聚力及激发学生的爱国敬业情怀。本文主要从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实践方法加以探讨推拿学相关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实施方案。

一、思政元素挖掘

思政元素的挖掘应依据相关课程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推拿学是中医学相关专业课程的组成要素,各类专业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应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各任课教师要结合课程所属学科与专业的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及自觉行动。具体可提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自信

推拿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历史悠久,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伴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不断进步,中医药文化自信成为了每位学习中医学专业医学生的重要信仰,树立医学生的医学信仰至关重要,在每位医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医学生誓言宣誓是重要的一环,医学生誓言既是对医学生的告诫,同时也是对医学从业人员的鞭策。其中包含有医学生的信仰与自信,学生的专业自信心的养成有利于促使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发挥自己专业特色的优势,进而为学生不断提升自己专业实践能力提供源动力。

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己专业的自信,同时还是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中医药文化渊远流长,推拿作为祖国医学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具有其独特的历史,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丰富完善推拿学科体系。发掘推拿文献,整理医学古籍,寻找推拿独特优势的思政案例,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基础。对于推拿文化自信心的养成,可参照以下方面进行,例如:扁鹊治掳太子暴疾,《肘后救卒方》中关于“卒心痛”“卒腹痛”的论述等内容,无不反映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及应用效果,借此可以用来树立推拿的专业自信心。同时推拿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专业的自信也反应出对学科的自信。

(二)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作为现代医学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基于推拿的实践性质,在整个推拿治疗的过程中,医患双方处于主动与被动治疗的关系,患者希望得到最好最优的治疗方案,且治疗过程当中充分反应出尊重患者、医患平等的诊疗观念。医患双方的接触过程中,人文关怀不仅是对病人精神方面的重视及对病人的尊重,更应该体现在实践行动中,比如治疗前需要洗手;治疗时要注重患者的感受、交流以及保护患者的隐私等各方面,治疗后要为患者制定预防调护方案措施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建立,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人文关怀不等同于“嘘寒问暖”“问东问西”,而是应该在平等待人的基础上,做到一视同仁,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教学活动中更应注重这种思想意识的培养,教学前应当寻找人文关怀方面的典型案例,并将其应用到具体教学活动当中。

(三)大医精诚

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专门论述了大医精诚的理念,为学医者所必读。其主要强调的内容包括医术精湛、诚心救人、大医之体、为医之法等方面。推拿作为实践医学,操作过程中的诊断是否准确,手法选用的合适与否及操作是否得当无一不影响推拿操作的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拿的临床治疗效果最能体现出医生的医术。因此在推拿过程当中准确诊断、精准治疗至关重要,而准确诊断的基础就是反复学习,掌握良好的医学诊断知识,做到精通医理;精准治疗的基础就是勤学苦练,掌握每个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领,做到活学活用,真正做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讲的“机触于外、手随心动,法从手出”。故在推拿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应着重加强大医精诚理念的培养。

结合我校“红色基因”的红医精神及“仁爱至城、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医乃仁术”的思想应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推拿治疗的过程中看似是对已病的治疗方案,实则“治未病”思想亦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对疾病的预防调护措施当中,即“既病防病”的“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四)同理心的培养

医学生同理心的培养,是培养学生临床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德教育的重要体现。在临床医患的沟通中,避免机械性的提问、体格检查及机械的推拿操作。应该做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的心情及状态,体察患者的处境及感受,适当的回应患者的询问。“同理心”是同情、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能从细微处体察他人的需求。教学过程中同理心的培养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感同身受的理解患者心理、情感等方面。

同理心要求做到“将心比心”,想要病人理解自己,首先要想到病人所想。医者要从语言、动作等方面充分考虑患者的心思、想法等,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进而为良好的医患关系养成奠定基础。在教学活动中角色扮演等方面应充分考虑患者这些方面的诉求,建立良好的情景模拟场景,为学生建立同理心的意识奠定基础。

(五)创新理念及创新意识

在推拿临床操作中,一些手法可以被现代医学的仪器设备所替代,如牵引、按摩仪等。这些都是伴随科技发展的产物,其在医疗市场上有一定的应用,也得到一部分群众的认可。但推拿并不能完全被机器所取代,因此在推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能力,现代科技手段在推拿基础研究方面的应用,以及在现代技术基础上对传统推拿手段加以创新,这些都是对推拿的发展传承与创新。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可适度渗透创新的意识,真正实现中医事业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二、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入

做到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师德水平对整个教学环节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应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应具有良好的师德水准,做到育人于无形,施加潜移默化的师德影响力,实现润物细无声,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根深蒂固的为病人着想的思想意识。并将良好的师德育人思想带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教学环节中思政内容的融入

1.推拿学基础教学

推拿相关课程包含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推拿学基础》《推拿手法学》《推拿功法疗学》《推拿治疗学》及《小儿推拿学》等专业课程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推拿学》课程。作为中医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蕴含着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甲骨文以及早期文献如《黄帝内经》、《黄帝岐波按摩十卷》等文献均对推拿加以描述,这些文献记载了丰富的推拿发展史,其中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挫折,传承发展至今,无数推拿从业人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于推拿的文化自信的培养体现在整个推拿的发展历史当中,在推拿基础部分教学中应理顺历史脉络,做到以史明鉴、树立专业自信心。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推拿的历史基础上讲好推拿历史,讲好推拿的发展史。

2.功法实践教学

推拿功法作为推拿学的基础内容,需要长期、反复地练习,练功过程中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持良好的身体条件是每位推拿医生的必要基础,同时也是学好功法课的必备条件。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以教师动作演示及学生模仿练习为主,学习时间较短,仅以功法动作为评价主要指标,学生对功法的练习情况以学生自觉练习为主,学生主动练习兴趣相对欠佳。在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可重点融入《健康2030规划纲要》中关于以全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政内容,以少林内功、易筋经、太极拳等易于推广的功法作为载体,从全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在班级或学校中开展功法内容的比赛或考核等活动,提升学生功法练习的积极性,进而锻炼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良好品德。

同时,功法作为全民健康运动的载体,其不但可以作为社区运动推广的运动形式,同时也可作为推拿临床治疗中的预防调护措施,因此教学活动中功法的练习不仅是一种锻炼形式,正是临床不可或缺的锻炼方法。

3.手法实践教学

推拿手法分类较多,动作熟练度一般要求较高,其练习过程多数从米袋或沙袋开始练习,后逐渐拓展到自体练习及互相练习,最后到临床实践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又多根据时间、地点、应用对象的不同而相应发生手法的变化,即中医常提到的“三因制宜”。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强调“一旦临证,机触于外,手随心动,法从手出”。这与推拿手法练习的三步骤紧密结合,即“初与师合、左右开弓、终与师离[1]”。因此在手法实践中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明白推拿手法富于变化的道理。使学生明白推拿手法并不局限于教材,明白“推拿高手在民间”的意义所在,为今后推拿手法的学习及应用奠定基础。

4.推拿治疗实践教学

推拿治疗学为推拿手法及常见病症诊断及治疗的综合运用,其教学活动中包含推拿应用的各个环节。在诊断过程中,强调能够准确诊断,做好鉴别诊断,这也是大医精诚理念的具体体现。诊断作为推拿治疗的基础,排他性诊断作为有效的参考依据,只有准确的诊断才能做到精准治疗。而推拿治疗过程中就涉及到医患间的沟通交流,以及预防调护措施的安排等方面,这些方面均是人文关怀理念及同理心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应用环节。因此在推拿过程中,最能够反应医生的医德水准。在教学活动中可适度开展模拟门诊,案例式教学等“实践引导式”的教学改革。以此实现思政育人贯穿于整个推拿过程中,育人于无形,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教师的医德水准。

(二)考核环节

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故考核方式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不断的变革。各高校也都尝试对课程考核方案加以变革,避免一考决定一切的评价方式,多强调过程性考核。而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为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力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因此应加强考核环节中“思政育人”的评价指标,做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闭环管理,实现教学改革与考核改革协同应用。传统的考核形式作为教学考核基础知识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可或缺,但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核也应作为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可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

推拿的考核方式中,多包含有理论考核与实践环节的考核,理论考核作为知识掌握程度的指标不可缺少。在实践中人文关怀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头描述上,而应在整个环节中加以体现,考核中可重点加入此项内容来考察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真正实现人文关怀思想贯穿于整个推拿治疗考核的过程中。具体评价指标中可包含操作前准备如洗手等,操作中的动作轻柔、有互动等,操作结束后的帮扶动作及预防调护措施交代等方面。

2.同理心的体现

同理心的体现多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如操作前的搓手动作、操作中轻柔动作及遵守推拿手法施力“轻—重—轻”的原则等方面。实践考核中注重受术者的体验,观察受术者的表情变化等方面的内容,实现良好的医患交流,可采用小组评价法或相互体验评价的方式,做到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从而促使学生参与推拿评价过程及同理心意识的建立。

3.预防调护的体现

推拿治疗中常说“三分治七分养”,治疗与调护措施密不可分,在推拿治疗的预后中预防调护措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针对颈椎病的“颈椎操”、腰突症常用的“燕飞”及“拱桥”、肩周炎患者的“爬墙运动”及“手拉滑轮”等。因此在推拿考核的过程中可加入调护措施方面的考核内容,以此达到督促学生树立制定调护方案的意识,为今后的推拿临床诊疗奠定基础。

三、小结

推拿作为实践医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操作的实践性,包含功法锻炼、手法练习、诊断治疗、预防调护等方面。刘飞[2-3]等对针灸推拿专业的实训模式进行了探讨,其中包含有教学环节及考核环节的探索,在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可综合考虑各方面思政元素挖掘点,如文化自信、人文关怀、大医精诚、同理心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这些方面都可作为思政元素的点,以点代面,进而可以拓展到推拿临床的各个方面,甚至拓展至中医临床应用的各个方面。本文只是简要提炼一些常用的思政元素参考,尚有更多思政元素可供挖掘选用。

同时本文简要探讨了推拿教学中可以实现的思政元素融入方法[4-5],并初步加以实践,将思政元素贯穿于针灸推拿的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及综合考核过程,借此探讨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以期为推拿教学的思政内容有机融入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进而发挥“思政育人”的力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为推拿相关课程进一步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调护同理功法
我国中医传统功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情志护理和饮食调护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善良的战争: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建立同理心
老来更明同理心
避免同理心耗竭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南宋潜邸官员对皇储、皇子的“调护”
八段锦功法对艾滋病携带者的戒毒人员情志影响的初步观察
蔬果
便秘的调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