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探索

2023-01-08陈洁李夏楠

智库时代 2022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传统

陈洁 李夏楠

(郑州轻工业大学)

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面临的诱惑、挑战更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免滋生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不管是大学新生还是毕业生,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择业就业、人生情感等成为困扰无数大学生的“心病”。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欠缺、情绪不够稳定、思想也不成熟,在改革深水期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了干扰。对此,高校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既能有效抵御心理疾病,也能引领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质量。高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囊括其中,执行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件,在实践中摸索出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从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挖掘出高品质的教育资源,进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让他们自信、自尊、自强,拥有乐观的态度、阳光的心理。中华文明的发展一直没有间断,对每一代中国人的思想、处事、信念等产生了润物无声地影响,把这当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的品德修养进行熏陶与感染,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下形成了根脉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尤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释家文化三大家最具代表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当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备重要借鉴作用。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等,都对当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三观树立以及人际关系改善等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到四个层面:

第一,拼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不畏困难与挫折,将其视为未来成功发展的必要磨砺和精神磨炼等。例如,《孟子·告子下》中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所提及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

第二,爱国精神。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又如,《礼记·大学》中:“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些体现出的都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自我价值体现,也强调了依据自身能力水平对社会做出的积极贡献。对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则是引导大学生正视自身在社会、在国家建设中的价值,进而对学生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引导。

第三,处世原则。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修身处世思想。例如,《戒子书》中有言:“人之进退,唯问其志。”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三国文学家嵇康在《家诫》中明确提出“人无志,非人也”。儒家思想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这些宝贵的思想对当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为人处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 意志,形成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行,习得修身处世的原则与方法,对于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主要问题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对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和冲击。对于高校而言,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

人格缺陷的表现形式比较多,自卑是典型的一种,对心理造成的危害是首当其冲的。如果这种心理问题出现在大学生身上,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与问题时就会退缩,过于放大自己的短板,形成了强烈的心理落差,把自己当成“与众不同”的人,时时处处对自己做出消极评价。出现了自卑感的大学生不愿意与人交往,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封闭成“套中人”,拒绝友情。可见,自卑感的存在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也不利于日后的发展。还有一些大学生滋生了攀比的想法,在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败感,认为自己的经济水平永远无法达到其他同学的水平,长期被不良情绪困扰,成为离群的孤雁,荣誉感、自信心都无法形成,如果不能及时矫正,就会转变为性格缺陷。

(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影响社交圈的建立和发展

来到大学校园之后,大学生会明显感受到身边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改变,在过去的成长之中,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在学习与生活中充分享受老师和家人的呵护,但大学交往却极其广泛,除了同学情、师生情以外,还要参加多种类型的团体活动,也会涉及情感方面的问题。同一个寝室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区,成长背景、语言文化、个性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彼此之间的磨合也是一个问题。然而,多数大学生在长辈的宠溺之下长大,他们的集体意识淡薄、思想敏感而愿意挑剔,甚至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中体现出了自私、任性的情况,导致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心理被阴影笼罩。尽管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交能力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也会以多种方式增强自己的这种能力,但他们并没有掌握相应的技巧,本能地抗拒人际交往。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功利思想,凡事都要为自己争取利益,只要无利可图的事情绝不会过问,继而划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交往困难重重。

(三)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足够的自我审视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要用语言与非语言表达情感与提出诉求,自负这种不良心理在他们身上体现的较为普遍,凡事过高地估计自己,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出现这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他们把自己置于核心位置,他们不管面对怎样的问题都不会过多地顾及他人的感受,不愿意接受教师管教。自幼父母长辈就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要求,把爱护转换成了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得到了强化,并把这种多年形成的思维习惯带入大学校园之中,在学习与生活中都会按自己的想法设定标准,从自我角度审视问题或对他人做出评价,不愿意向他人伸出援手,更不愿意为社会提供服务。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他们除了自己的家人以外得不到来自外界的关心与爱护,在远离父母的大学生活中遇到困难将难以应对,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形成更大的心理落差,产生焦虑与不安。

(四)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存在忧虑心理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社会却不能为毕业生提供数量充足的就业岗位,美好而短暂的求学时光结束后,他们会进入新的人生阶段,可供他们选择的机会并不多,例如考公、考证、考研深造、创新创业、应聘就职。为此,许多大学生自从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在思考毕业方面的问题,分析自己将来的去向。有些大学生没有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综合能力并不高,各科成绩不理想,就业竞争能力比较弱,伴随着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他们会产生焦虑。尽管在校园生活中,有些大学生有着无限的风光,频繁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会活动等,了解各种新事物,但就业却成为他们的短板,能力差、水平低,与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尽管择业时处处碰壁,却不愿意吃苦,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错失了许多机遇,心理压力愈发沉重。一系列的就业问题背后,都能体现出他们对自身价值定位的不准确,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隐忧。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较为顺利,他们处于各个岗位的一线,工作条件、薪资等达不到预期,从而形成了就业焦虑。有些大学生在正式就业之前参加了实习,已经意识到自己将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形成了强烈的自我质疑,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在现实面前变得支离破碎,昂扬的斗志逐渐消逝,撼动了内心支点的稳固性,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在我国社会,大学生属于文化修养与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不仅是万千家庭的希望,也是最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受重视程度不断地提升,高校、家庭、社会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在大学校园这个多样文化交织磨砺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正确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本文在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基础上,侧重对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路径进行探索。具体如下:

(一)深入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如果只是运用文字与符号传递信息或进行人际沟通,难以表达信息承载更高的文化价值与情感张力,偏离了人们对信息接受形式的需求。信息化背景之下,心理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喜好宣传并推广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可以根据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覆盖面比较广,要把握住“拇指一族”的特征,在微信的助力下宣传传统文化。通过借助微信对各种类型的信息载体表示支持,在传递与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在人际交流中不存在空间围栏,能更好地满足乐于读书的大学生的需求。为此,心理健康教师要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梳理,从不同维度入手理解这些内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找到契合大学生心理的内容,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有学生理解了其内涵,才能产生内化的良好效果,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而言,家国情怀、修身文化、包容并蓄等都能成为他们茁壮成长的养分,以“德”养心、育人、感人,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也要广泛收集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包括传说、诗歌、戏曲等,引导学生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为他们构建庞大的传统文化心理知识库,提高这些资源的实用性。

(二)合理地引入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和拓展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积淀的过程中蕴含着大量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所用的资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进行规划与分析,把传统文化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古人的智慧分析自己面对的复杂问题。具体而言:

第一,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适当地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通常理论性偏多,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可以采用辩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学活动,围绕大学生人际关系、恋爱、学业压力、新生适应等各种问题展开探讨,侧重关注大学生身边真实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的引入一些心理问题的调节方法,介绍心理咨询服务与心理干预机构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合理地融入如其中,引导学生学会宽容、自律、反省。同时,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健康对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地去塑造良好的心态和言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二,积极组织开展传统文化选修课,实现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紧密结合。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时,通过引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案例,通过结合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修身养性、立志、勤学、爱国等各种理念的理解。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学习和传统文学经典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的调节,自觉提升并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改善人际交往模式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中华民族的精神恒远流传,对所有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文化指导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到一起,增强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例如,用历史事件与人物对学生进行引导,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将更多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心理资源融入活动中,例如茶艺、太极、阅读经典等,都能让学生对传统的魅力有所感知,受到精神熏陶[3]。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做到百花齐放,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活动载体,例如经典朗诵比赛、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把学生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拥有一颗能接受磨砺的心,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形成正确的“三观”,今后更好地体现出人生价值,应对人生道路中的风雨。

(四)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要运用团体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把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例如,运用孝文化、尊亲文化等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也要发挥出朋辈辅导与自我关爱的重要性,把存在着较高同质化的学生归于为一个团队,以专业化的方式灵活地对他们进行辅导,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宿舍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疑惑,增强集体凝聚力。在心理培训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典故、成语、寓言、诗歌中与心理教育有关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其运用于具体案例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价值。这些内容不仅有着良好的形式美、艺术美,也有着悠长的意蕴与丰富的内涵,能让学生了解到古人的乐观豁达,不断克服自我缺陷,也能产生生理愉悦,达到舒缓紧张情绪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高校必须要从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建设、构建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以及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模式等方面入手,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有序地开展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传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心理小测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