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校外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模式探究
2023-01-08梅天予
梅天予
(黑龙江大学)
一、引言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面对不断增加的实践性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招生人数连续增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专业硕士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二,专业型研究生在硕士层次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加强,聚焦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所有研究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石,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专业硕士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在校外基地实习实践的特点,如何建设更适应专业硕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值得不断探究。
二、专业硕士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特殊性
(一)专业硕士生源的特殊性
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主要有法律、会计、汉语国际教育、电子信息等,设置的这些专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专业目的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实习实践来增强培养成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基于这些特点,在研究生考试报名阶段,考生生源就产生了不同,出现了专业硕士研究生“三多”的特点:往届生多、跨专业考生多、有工作背景的人数多。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多,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更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二)培养目的、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结合实践应用,培养出适应专门职业或者特定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虽然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一样,毕业后取得同样的硕士学位,但是由于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设置的不同,实际的人才培育目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进行全日制学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国家颁发学位证和毕业证,本文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为专业硕士。专业硕士在授课环节较多的服务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术相关要求相比学术学位研究生稍低,更加强调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结果导向。
(三)实习实践环节的特殊性
专业硕士分为两年制与三年制两种,2019年以前,仅有法律(非法学)专业为三年制。随着专业硕士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汉语国际教育、图书情报等专业硕士均出现三年制的情况。在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根据专业属性、学习情况、课程安排的不同,均要求有六个月至一年的校外基地实习实践。专业硕士在实习实践期间,往往需要前往培养单位定点的培养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还可能前往国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实践活动,实践基地会选派专门的校外导师进行指导与培养。在校内、校外导师的共同培养下,专业硕士研究生完成相应的选题、开题、中期、立项等环节。在实习实践期间,无校内导师和辅导员跟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发生改变,实习实践人员分配也导致了同学间的分离,原有的相关小组被打散。
(四)思想政治教育跨空间开展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依托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校园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但针对专业硕士实习实践的特点,对专业硕士思政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空间的跳跃,使得传统的思政课、志愿服务等无法继续开展。在此基础上,如何既能保证实习实践成效,又能保证在此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不掉队、不空缺、不走样,是本文亟待探索的问题。
三、专业硕士实习实践期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缺乏有力抓手,实施效果欠佳
在实践基地期间,原有的党支部、团支部被打散,在实践基地往往也无法成立新的党、团支部,那么在校期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抓手基本上丧失了原有的功能。每个实习实践基地分配的学生只有几个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基地之间联系不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很难传递到每个学生身上。目前虽然通过线上的相关方式仍然可以召开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组织生活,但是在实践基地开展此类活动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即使开展一些线上活动,由于组织人员的分散,相关带动、监督作用变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存在有心无力的现象。
(二)实习实践期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不够,组织松散
专业硕士实习实践期间,实习基地往往会布置一系列的具体工作,完成校外导师布置的任务已经耗费较多时间与精力,学生自身往往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不愿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与活动中,同时因为地理位置的分散,思政课程、活动的开展大多依赖线上,在网络的另一端,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将会大打折扣。此外,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期间,学生往往会产生摆脱管理的感受,认为走出学校便变得“自由”起来,对于学校的一些要求执行也不够到位。
(三)校外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性不够
专业硕士在实习实践期间会配备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往往是实习基地专业领域较为优秀的工作人员。校外导师普遍只负责相关实习内容的培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内部的工作,学生来到实习基地的目的就是提升专业素养与操作能力,其他与自己无关。因此往往在实习实践期间容易出现校外导师不开展、敷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少量校外导师长时间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产生轻视甚至对抗的想法,存在扰乱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潜在危险,刻意排斥相关教育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事件偶有发生。
(四)针对校外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体制化建设
专业硕士相较于校内学生仅占少数,因此尚未对实习实践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未界定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是由高校为主要组织方还是实习实践地点为主要组织方,对此没有明确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开展媒介、频次均未明确,无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即使校内、校外导师不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会受到反向的影响或影响实习基地的建设,更不会影响自身带领学生科研的行为,体制机制的缺乏最终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
四、专业硕士实习实践期间开展思政教学的途径探索
针对实习实践期间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在借鉴和创新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提出“234”模式,指引专业硕士实习实践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一)2个具体培养目标
1.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和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为着力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培养专业硕士的核心要义。
2.专业素质培养
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为在校课程学习、基地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撰写相结合,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并重,最终得以实现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相一致,要在专业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增强专业实践的最终效果。专业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回答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二)3个具体实施人员
1.校内导师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研究生导师应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意见》所述,可以看出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人的总体要求。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导师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导师与研究生联系最为密切,与研究生的相处时间更多,对研究生日常思想动态、学习情况最为了解,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说最为便利、灵活性更强,更容易“因材施策”,成效更为明显。因此对于校内导师来说,如果能够切实发挥自身职能,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站位,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育人责任,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言传身教,必将取得极好的成效。在实习实践期间,虽然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但专业学习不会脱离校内导师,校内导师依然能够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发挥育人职能。
2.校外导师
专业硕士的双导师制度是其最大特征,校外导师在研究生进入实习实践环节后,校外导师承担着教学实践、科研、指导完成论文的工作。在实习基地,校外导师往往是单位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部分还承担着一定的行政工作,因此除实践教学外,校外导师一般不愿承担思想政治相关工作。多数校外导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老师和辅导员的职责,他们仅仅负责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的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培养,可能会导致在实习实践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停滞。校外导师虽非高校正式教工,但是同样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因此应当对校外导师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定,同时建立相匹配的遴选制度、考核制度、评价体系,并且加强校外导师的思想认识,从根源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通过定期培训等手段不断提升校外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保证在实习实践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线。
3.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大力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载体都在不断变化,随着辅导员队伍的不断扩充,辅导员平均年龄更低、人员配比更加科学,辅导员队伍力量不断壮大。同时,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对其所管理研究生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都较为了解。根据辅导员九大职责,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也较为丰富,并且结合管理工作更加适合开展以学年、班级等为单位的理想信念教育、志愿服务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常态化开展,形式更为丰富。同时辅导员较为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能够及时得到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反馈,能够与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补充,提升育人实效性。
(三)4种工作开展机制
1.教育目标为先导
以立德树人为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标,将立德树人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专业硕士实习实践期间要将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融入各个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充分结合立德树人的目标,强调实习实践教学,将专业的职业化属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只有校内、校外导师,辅导员思想上达成共识,都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线的重要性,才能疏通渠道,形成校内校外合力,圆满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既定目标。
2.平台建设为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伴随新媒体的发展也逐步拓展了开展的形式与手段,面对专业硕士实习实践期间不在校的现实状况,利用多种手段线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利用新平台、新形式,讲好党的历史征程,讲好先进人物故事,传播先进典型的声音。通过这些手段,让不在校的专业硕士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参与学习宣讲活动,提升思想觉悟。
3.榜样典型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活动中注意总结典型,及时起示范推动作用”。要坚决发挥榜样典型的引领作用,通过多角度、多平台、多媒介的宣传报道,让学生吸取榜样力量,用榜样力量指引自身发展。同时要善于挖掘专业硕士中的榜样典型,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让这些榜样的力量融入学生脑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结合校内校外优秀典型,如中国道德模范年度人物、最美大学生等开展宣讲活动,邀请党史研究专家学者开展理论宣讲等,还可前往红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感悟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通过身边的榜样、党史中的榜样等系统地开展宣讲活动,使全体学生学习榜样精神,在榜样典型的引领下更好地进行理论学习。
4.制度建设为保障
高校一般在专业硕士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实践期间没有明确的考核评价体制,也就导致了前文所述的校外导师不知道如何开展、不重视的情况发生。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应建立涵盖实习实践期间校内、校外导师的责任划分,增加奖励机制。将思想政治开展情况列入校外导师、校外基地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实习实践基地合作考评的重要参考,强化考核结果导向,用制度建设保障立德树人有效落实。同时结合制度的建设帮助全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够有的放矢,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在具体制度的指引下提高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