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探析*

2023-01-08印敏惠肖群

智库时代 2022年6期
关键词:全员三全育人理想信念

印敏惠 肖群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的理想信念[1]。基于这一时代要求,对“三全育人”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哪些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是建立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策略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一、“三全育人”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的关系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三个要素。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内生源动力的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多因素互渗的复合型教育,其本质特性决定了要真正突破现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制约瓶颈和提升教育实效,就必然离不开“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引。

(一)内生源动力的教育要求“全员”主体的积极参与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长期动态发展的教育,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面临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加之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作为“一机在手知天下”而成长起来的“00”后们,如何能够科学、客观、全面地认清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形势,一方面需要家庭、社会、高校形成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不断健全育人机制,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更是一种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虽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但最终都会转化成为内生动力,客观上要求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客体的学生群体转变角色定位,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缺少了学生这个能激发内生源动力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教育效率和质量将大打折扣。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全程”的全覆盖

理想信念教育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既是一种显性教育,又是一种长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体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学中思、思中悟、悟中行、行中信,其“学—思—悟—行—信”的学习态势决定了其教育的全程性,从时间跨度来看,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从地域发展来看,纵横校内外;从空间范围来看,线上线下相贯通。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机制下的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必然成为一种常态机制,因此,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非一时之力,也非一时之功,需建立起时空、地域上的立体教育框架。

(三)多因素互渗的复合型教育要求“全方位”内容的叠加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与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和法治教育是相互交织的,理念信念教育是建立在其他教育基础上的更宏观性的思政教育,为其他各项教育提供方向指引,同时其他各项思政教育又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微观支撑,各项教育的相互渗透加大了理想信念教育精准性、实效性的难度,为此,必然要求理想信念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不是单一线性的路径,在各项思政教育体系中,都要贯穿理想信念教育的主线,同是,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则应融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促进内容上的全方位叠加,实现多渠道、多途径的教育融入。

二、理想信念教育现实困境的表现

正是因为“三全育人”理念的贯彻实施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所以,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微媒体兴起对“三全育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冲击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微媒体时代,信息的交互性、传播的时效性、资源的更迭性等等都对理想信念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微媒体时代所呈现出的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道德取向、职业取舍、价值评价等多个方面的选择,面对诸多信息时,如果没有“全员”在构建“全程”的制度性约束中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学生就可能会做出不科学的取舍。

首先,集体主义的理想信念弱化,个人主义现象增加,学生更倾向于彰显个性化和超前性的自我表达,如果没有学生主体内生源动力的约束和外在制度化的规制,就容易打着所谓“个性化”的口号出现理想信念上的偏差,发扬个性、秉承独立等观念成为“00”后新生代对抗集体主义理想的说辞,从而影响青年一代理想信念的塑造。其次,职业理想的角色冲突。受微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多元化和复杂性的影响,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大学生在职业理想选择方面倾向于追求浅层的物质条件,忽略自身长期的职业发展目标[2]。最后,看待社会现状的价值评价多元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还处在一种不稳定正需要塑形的起伏波动时期,多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既不能让大学生正确辨识社会问题,也冲击着培育大学生自身成为教育主体的“全员”性建设。

所以,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尤其应重视舆论宣传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3]。所以,要通过“三全育人”机制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提质培优,就必然要重视微媒体所带来的冲击,考虑如何发挥微媒体的优势,因势而导,建立起融多种内容形式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型的建设性的育人机制。

(二)疫情常态化对“三全育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弱化

在非疫情时期,师生、生生之间能够充分进行线下观察、对话,甚至参加各种集体性的志愿活动,在体验与感悟中提高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和内化,但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一方面,需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融入抗疫知识和国情国策,原来单一主体的思政教育模式必然会被打破,多师课堂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同时对多师同构课堂时的集体备课也增加了难度,既要了解最新的疫情动态发展,又要实地带领学生参加志愿抗疫,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理实一体化。另一方面,因疫情防控的需要,要考虑减少线下教育,尤其是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各种学术研讨、讲座、实践性的集体活动,理想信念教育本身就是思想碰撞上的教育,但这些因疫情所带来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寻找新的出路,从线上这个角度开辟新的路径是个不错的弥补举措。据此,加强线上关于理想信念教育在线课程的开发、开辟利用“智慧职教云”进行全程跨越时空的学习模式也必将成为新常态。

因此,在疫情常态化的环境中,考虑到对理念信念教育的内容不减,培育目标应如期实现,但教育模式及教学环节的推进会受场地、环境、教具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客观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在保证不降低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前提下,必然要思考能提升学生主动性、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线上和线下协同促进的混合式立体性模式。

(三)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对“三全育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除了外部因素,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困扰,内因是根本。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之成为“全员”育人中的重要一环,是培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中之重。

当前,教育者总是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或者所选取的案例陈旧,且不能结合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教育目标不清晰,实际效果不理想,无法指导受教育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果导致大多数受教育者认为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空洞而乏味[4]。这一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培养。

从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学习习惯、思维模式等各方面来看,成长过程中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情绪控制不稳定、价值取向波动起伏,这些都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可持续性增加了难度。在高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中,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不喜欢说理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更愿意在探究性、体验式的育人环境中学习,这既对教师关于理想信念的育人手段与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激发了思考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手段与方法,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步跟进,才能让“三全育人”理念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真正起到作用。在高职学生思维模式中,其发散性思维、线性思维都对以理想信念为主线的多因素互渗的复合型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战。

所以,在“三全育人”环境中,如何挖掘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使之从理想信念教育的受众转变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可探索以生为主体的“行动教学”,在“边走边看边论边思”中逐步推动学生成长动态的转变。同时,由于常态化疫情的影响,考虑到安全因素、资金问题及时间上的冲突等,在打造“行走课堂”时,也应考虑线上“行走课堂”模式,通过“线上行走”激发起学生能“一机在手、畅游课程”的自主学习思维和习惯,所以,“三全育人”中的“全员”应拓展到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

正是基于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掣肘,使得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提升,而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探索一条立体、多维的线上线下混合途径是较好的举措。

三、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现实困境的价值性分析

针对以上教育困境,“全员”必须“全程”担负起“全方面”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针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切实把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期性、多样化和日常性,又要把握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客观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使二者相辅相成、协同推进。

(一)有助于明晰理想信念教育的侧重点

从微媒体的兴起、后疫情时代和教育主体的思考三个维度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手段、形式及主体的影响来看,探索其教育的现实困境能够更清晰地明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侧重点,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狭义上的理想信念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更应关注提升包括学生自身在内的、融合包含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多门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整合,以及与理想信念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体系建设,从而形成综合性的模块化教学,并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放式讨论形式、专题讲座形式等多样化的教育手段。

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叠加性的变化,使之思考“三全育人”视域下“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如何扩充教育的主体、延伸教育的时空及改变教育的形式显得更加重要,进一步完善在育人模式中“三全育人”的改革又强化和突显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侧重点,二者形成了一个双向良性的有机结合。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使之匹配相应的制度,把变革点放在制度的框架内,从而规范因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所带来的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二)有助于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微媒体时代的加速发展,在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环境更加复杂、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教学策略更加程式化的背景下,拓展创新视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遵循审慎态度,严格遵守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行动教学”中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实一体化,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全面、全方位的理想信念观,在思想、行动及信仰上始终保持与“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教育体系相契合,在提升针对性的同时,推进对在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全程”贯穿,应使之与学生工作、党团工作相结合,建立起“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常态化教育机制。

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启发性教育与灌输性方法相融共生,一方面,要积极关注与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引领,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和规范到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和轨道上,从价值引领高度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在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引领中关注高职学生特定群体,尤其是新入校学生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进行引导。通过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真正了解和理解他们在思想行为、话题热点、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变化,以轻松对话交流的形式将思想引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推进学生在专业技能的运用中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价值观的深入践行。

本研究基于自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课堂上教师使用信息化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开展授课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分析疫情常态化机制对“三全育人”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的冲击,提出应充分认识并利用育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激发学生自身培育理想信念的内生动力,建立并健全“三全育人”中“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中理想信念的塑造。

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的背景,分析与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面临的制约瓶颈,从学好、弄通、做实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出发,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有侧重地厘清目前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结合“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要求与定位找到一条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立体、多维教育创新之路。

猜你喜欢

全员三全育人理想信念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