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研究*
2023-01-08齐慧丽职芳芳
齐慧丽 职芳芳
(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
一、后疫情时代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民办高校教师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方面既表现出了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和内容的理解
多数教师都能基本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容,对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有较准确的把握,还有少数教师无法准确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不能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这表明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其内涵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
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加强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大学生和对自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强烈的意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但也有个别教师对于参加此类培育活动的意愿不强烈,不够积极,如访谈中有些教师表示“平时的工作很忙,教学任务比较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参加各种活动”“辅导员工作、党务工作、教学工作让我无暇再应对其他活动,我感到筋疲力尽”。
此外,有很多非思政教师在授课时偶尔会将思政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一方面表现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的积极性较低,两者表面看似矛盾,背后折射出的恰恰是高校对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视度不够,对教师思想层面的要求不够严格,加之青年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也对学科课程如何融入德育元素存在困惑。再者,学校层面忽视了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与培训、未将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纳入道德评价范围,未形成富有成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关于内外环境对高校教师价值观的影响
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在制约教师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方面,高校教师普遍认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社会环境、价值多元化、周围群体、自身觉悟等,其中网络文化和战“疫”精神对其影响最大。新冠疫情使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的疫情防控过程及成果展现了强大的中国精神,这些都对高校教师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关于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办高校平时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会利用传统节日或纪念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等。疫情发生后,民办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我国疫情防控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组织领导:缺乏总体规划,未形成系统化的组织体系
规范组织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培育活动的规范开展、有效进行,是开展培育活动的基本保障。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到,部分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未形成系统化的组织体系,平时开展的培育活动也大多由学校院系或者班级自发组织实施,缺乏学校统一组织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一方面,由于缺乏总体规划,随意性较大,导致培育活动的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组织体系,导致活动开展缺乏统一领导与组织。
(二)活动实施:开展频率过低,且连续性不强
价值认同具有连续性的特点。通过调查问卷并结合所查阅的资料了解到,部分高校开展的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活动次数较少,无法对活动参与者形成持续影响,针对高校教师开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活动较少。自疫情发生以来,部分民办高校偶尔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且开展的培育活动大多都是针对高校中高层管理者、党员以及大学生,针对普通教师的活动多以技能培训、师德师风建设为主,涉及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活动存在些许欠缺。
(三)培育内容:未兼顾联系性,且偏重职业技能
就内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兼顾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愿望,是相辅相成的价值统一体[1]。当前民办高校开展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活动未能从长远规划,只是针对某一项内容进行活动安排,大都集中在爱国主义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志愿服务等方面,无法让活动参与者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教育。在培育内容方面偏重职业技能培训,轻视思想政治教育。
(四)培育效果:形式化严重,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
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了解到,部分民办高校在开展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有些教师表示学习活动的组织只是为了“写总结”“整理材料”,完成任务安排。活动结束后没有相应的考核,对培育的成效缺少关注。此外,民办高校既没有建立系统的培育制度,也没有针对培育成效的评价、激励、奖惩制度,缺乏专门的针对教师价值观培育的机制,这是民办高校在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成效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培育方式:以传统方式为主,新形式运用不足
受疫情冲击,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许多新的形势和挑战,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培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培育方式单一仍是制约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因素,传统方式如专题讲座、论坛、主题报告会等依然民办高校采用较多的形式。这些方式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因新颖度欠缺,趣味性不足,对教师缺乏吸引力,很难对教师产生深远的影响,培育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
三、后疫情时代河南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一)提供政策支持,加强统一领导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发《关于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2]。培育和践行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单单依靠学校,也需要国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建立起国家、各级政府、学校协同培育的格局,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使培育效果最大化。
1.国家主导
各高校在开展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培育成效参差不齐。因此,国家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建立培育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制度,加强统一领导,鼓励、支持并积极引导高校开展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如举办全国性的针对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竞赛、制定活动的频次要求和成效检验标准、针对高校开展该活动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惩戒制度等。
2.政府推动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支持与监督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积极推动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落实,确保政策执行。
3.学校主办
民办高校是开展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的主阵地。首先,要提高站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国家在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方针和政策,严格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当地政府监督和推动下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其次,要集思广益,建立系统化的培育机制,动员和利用各种资源,统一领导、分工明确,确保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顺利、高标准地开展。最后,对培育活动的过程和成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为下次更好地开展培育活动做准备。
4.教师主体
民办高校教师作为培训对象,要提高认识和觉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学习,积极分享与讨论,并将自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活动对自己的影响主动向学校反馈,以便让学校了解教师在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情况以及培育实效,为再次开展培育活动提供参考。
(二)积极引导舆论,利用网络育人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不论是对人民还是对社会、国家都有双重影响,运用得当,于国于民有利,若运用不当,则会对国家、对人民造成严重损失。例如,某些社会热点,如果任由舆论持续发酵,则会影响人们对热点问题本质的看法,干扰社会问题的解决。
1.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强化思想引领
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价值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教师的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对于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2.深度挖掘抗疫精神的内涵
国家应充分利用网络舆论并结合抗击疫情过程中体现的中国精神对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舆论,让人们对网络热点问题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增强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建立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负面言论进行舆情监控,及时澄清事实真相,让广大网民掌握事实的真实动态。
3.提升网络媒介运用能力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高校应提升网络媒介运用能力,利用网络加大宣传力度。高校党委宣传部门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特别要注重发挥新形式、新载体的舆论传播功能,运用数字化的媒介形式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快速传播资讯的优势,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优势。此外,高校要大力发掘教师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氛围。
(三)完善培育制度,加强组织管理
2021年1月27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等[3]。当前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制度既有利于为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保障和指引,促进民办高校培育工作具体落实,也有利于实现组织育人、管理育人和制度育人,切实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
1.规范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管理制度
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培育队伍。在培育活动的实施方面,高校要制定具体化的实施细则,让培育工作落细落实;在培育内容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涵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国家层面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包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包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涵盖了12项内容,因此,培育内容应兼顾层次性和全面性;在组织领导方面,建立健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组织保障体系,发挥高校党委领导,组织、宣传、人事、教务、科研等各部门协同配合,教师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培育的最大合力。
2.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学习制度
推进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常态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并将其作为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制定教师分层培训学习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成长发展的特点和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体系;制定理论学习计划,推进教师价值观学习系统化,加深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而增强价值认同,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践行。
3.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制度
如完善责任落实、监督、激励等相关制度,将教师理论学习以及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践行情况纳入教师日常考核与评价之中,持续推进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将有助于全面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育成效。
4.制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教师行为规范制度
教师行为规范是教师在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基本行为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能够将规范的制度化外在约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自律和道德品性。民办高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手册》等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的设计中,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师的群体特点,使教师在遵守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