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区经济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1-07白玉祥
白玉祥,闫 涵
(1.河北经贸大学管理与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2.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0 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社区经济”是将处于同一社区空间范畴的各独立经济组成要素相互串联,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利益互换和经济联系从而形成的一种具备显著区域性和服务性的经济模式。该经济模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在21世纪初逐渐进入我国的社会经济治理体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社区经济以全新的形式再度出现在人们眼前。其以各种社群交互媒介为依托,以移动支付为手段,以社区成员为消费终端,形成全新的简化的社区经济模式。通俗来讲,商家通过微信群聊、app、小程序等进行产品展示,而消费者在选定心仪商品后进行下单,商家接单后配送[1]。
1 社区经济现状及发展分析
以社区团购等形式为代表的社区经济新形式,是以拼多多于2015年推出的线上团购业务为标志形成的。起初市场规模较小,日活跃人数有限,日均成交量较低。2017 年,由于微信小程序的诞生,小程序的便捷性和较低用户使用门槛,使得社区经济增速发展。2018年,由于美团、腾讯、阿里等大资本在短短数月几十亿资本的涌入,将其发展推至高潮[2]。然而,由于短期内同业竞争者激增,市场增量未能同步,同时大资本烧钱模式的存量竞争内耗致使很多一窝蜂式涌入的“小资本 ”被迫退出,行业热度下降。2019年,大资本也由于长期的非良性竞争,致使相对处于劣势的“大资本”退出赛道,行业 “挤出效应”明显,且兼并时有发生,例如美团对大众点评的收购等。2020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国民的消费偏好出现转变。全国许多城市地区的闭环管理,使得人们无法进行传统的线下消费,转而使用较为安全的线上消费。据WeChat官方统计,2020年春节期间,社区电商业态同比增长83%,其中最为突出的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的访问人数同比增长168%[3],社区经济发展历程见图1。新形式下的社区经济经过行业头部的集体性市场下沉,以其自带的减少人员接触聚集、快速便捷、价格较低等先天优势再度被推上发展热潮。
图1 社区经济发展历程
2 高校社区经济发展优势
2.1 消费群体基数大
随着我国国民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数量及高校在校生数量都在大幅度激增。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2 756所,其中本科1 270所、专科1 486所。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967.45万人,在校生3 285.29万人。招收研究生110.66万人,在学研究生313.96万人。如此大规模的消费人口基数为新形式的高校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
2.2 食堂难以满足消费需求
目前的高校在校生,生活费用的供给都较为充裕,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对生活及饮食的品质存在一定要求。而由于高校财政拨款及自身盈利能力的限制,许多高校存在食堂扩展速度较缓、菜品种类较少、菜色不佳等问题。无论是从数量、供给及时性还是学生消费个性化、多样化角度,抑或是在餐饮消费品质化层面,高校常规食堂都难以满足高校在校生的消费需求。
2.3 高校聚集有利于提效降耗
由于我国城市布局的升级和调整,许多城市都出现教育板块分区。高校作为教育板块之一,也常常呈聚集分布态势。而针对包含生鲜零售、外卖等多种品类的社区经济,及时性及实惠性是其超越传统外卖及传统零售的生命线。高校聚集,促进了相关餐饮等服务产业的汇集。供给端产业的汇集,在保证及时性的同时,统一化大批量配送也降低了产品的单位时间成本,从而降低企业总成本。
2.4 闭环管理增加线上消费需求
高校作为人群最为密集的场所之一,其风险防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高校均普遍推行闭环管理政策,严格的出入管制将很大一部分原有的学生校外消费拉回了校园,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拥有充足且持续消费需求的高校社区经济生态圈。高校社区经济以其近乎无接触、无人员聚集、价格便宜、及时便利等优势成为高校在校生重要的消费选择。
3 高校社区经济发展劣势
3.1 高校限制外卖进入
由于严格的校园闭环管理政策,作为高校社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外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虽然很多高校都可通过“校外+校内”接力配送的形式将外卖送入校园,然而由于很多校外商家的食品卫生安全难以保障,大量外卖包装造成白色污染以及对高校自营食堂的冲击,许多高校都开始对外卖入校执行严格的管制。
3.2 缺乏针对性的平台
目前主流的社区经济平台有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橙心优选等,而这些平台都缺乏针对高校消费群体特定的消费偏好及需求的顶层设计。现行的主流社区团购平台,品类复杂且覆盖面广,而米、面、肉、油以及一系列调味品、酒水、家用百货等都几乎不在高校消费范畴内。冗杂的信息会产生较高的时间成本和选择成本,不利于消费体验。而现行主流平台几乎都采用前置仓,不结合高校特定消费偏好的无差别存货准备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成本消耗,还使其面临较大的挑选合作供应商的压力。
3.3 线上购物导致消费体验感不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高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相应的消费水平和偏好也在持续升级。全球权威市场研究公司AC Nielsen对我国国民消费发展情况的研究显示:当前国民消费总体呈现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品牌化、社交化、娱乐化的特征,并且尤为注重服务质量和购物体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从原来的获取生存资料的低层次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尊重和发展需求。高校在校生年龄周期普遍维持在18~22周岁,作为年轻化消费的代表,高校在校生对购物体验和多样化消费的需求较高。而目前主流的社区经济形式多为线上社区电商平台,仅局限于线上消费,难以满足高校在校生的体验式消费需求。
4 高校社区经济发展建议
4.1 招聘勤工俭学生,降低人力成本
由于高校普遍推行严格出入政策,外卖及产品配送很难由外部专职配送员单独完成。因此,若要实现产品的销售循环,就必须有高校的校内人员参与进来,以“校外+校内”接力的方式保障配送的顺利完成。全国高校生的平均兼职工资水平基本维持在8~15元/h,招聘勤工俭学生进行校内外卖及零售配送,可极大限度地降低配送成本。同时,还可以使勤工俭学的学生足不出校,在较低暴露风险及安全风险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劳动赚得基本的生活费用,保障学业顺利完成并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4.2 搭建高校专属社区电商模块
在商品供给方面,目前很多平台在全国大部分区域都是采用能找到什么商品就上架什么的策略,致使提供的产品品类冗杂且质量不佳。高校在校生普遍课业繁多,时间价值意识较强。冗杂的商品种类和无关信息往往会带来较差的消费体验,同时也不利于消费效率和成交率的提升。结合高校在校生的消费偏好,搭建高校专属社区电商模块,有针对性地提供紧贴在校生需求的产品,有利于降低因追求品类齐全所带来的选择供货商的压力,同时降低前置仓的仓储成本。精准的消费需求对接,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感,增加成交率和复购率,从而增加用户黏性。
在服务供给方面,平台还可以搭建高校间美食、零售服务交流讨论社区。通过不同高校在校生间的互联互通,可以增加平台浏览点击率和曝光度,形成无形的市场推广。同时,比较平台在不同高校间的运行及服务供给差异,选定具有区域代表性和数据明显突出的高校进行消费偏好和服务供给的研究。根据各地区普遍饮食偏好,划定不同饮食供给大区,并在大区中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试点,在试点引入推行新的产品供给品类及服务供给模式,视其市场推广及消费情况进行数据积淀及分析。取其精华,推广至同区域其他高校以实现用户体验的升级;去其糟粕,避免同区域多所高校同时推广造成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重复耗用。
4.3 创新购物模式,增强消费体验感
由于高校普遍的闭环管理政策,主流社区电商平台多采用“线上下单+线下自提”的模式,该模式虽能起到很好的安全防控效果,但缺乏购物体验感和参与度,难以满足高校生的多层次消费需求。因此社区电商平台可合理利用科技,创新购物模式。比如引入目前较为火热的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概念作为宣传点,并辅以价格低、易获取的VR技术。在该技术下,闭环管理下难以出校的学生也可享受置身于商场挑选心仪货品的别样购物体验,实现场景化购物,从而增强消费体验感。
5 结语
高校经济生态圈本就自带社区经济属性,且仍处“蓝海”阶段,有着十分巨大的潜在可开发空间。加强对高校社区经济的开发不仅可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还可提升高校消费群体的消费便捷性和满足感,作为互联网经济的组成部分,助力于内需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