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2023-01-07解沛灏吴思锜吕柳英杨馨怡
解沛灏,吴思锜,吕柳英,杨馨怡
(梧州学院 机械与资源工程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基础,其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大学生人格的科学内涵[1]。心理素质这一概念是在中国素质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自其概念提出以来,心理素质经历了“忽视—关注—重视”的发展过程[2]。相关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个体内在素质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则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个体全面发展、受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归宿[3]。自2014年以来,教育部多项文件中都强调高校应优化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重视大学生心理品质[4-6]。心理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对大学生群体能力、素养以及人格特征的形成均具有决定性作用[7],心理素质还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激发内在潜能。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自信心、乐观心态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可以促使他们更有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因此,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而且还关系到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和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文化传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文化大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宏观战略决策[8]。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号召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而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9]。可见,党中央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尤为重视。文化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承担新世纪赋予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影响[10]。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价值取向,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和错误思潮的渗透,使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受到严重冲击[11],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取向和心理素质呈现多元化的变化趋势。高校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更应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有研究显示,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可以正向预测其心理健康[12]。因此,本研究可以推断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对作为心理健康重心之一的心理素质也有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重视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其完美的人格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本研究将分析现阶段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的现状,研究文化价值取向对心理素质的影响,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心理素质以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在读大学生,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星”制作并发布电子版调查问卷。施测时获得了被试本人的同意,强调自愿填写、资料保密、匿名等原则。于2021年3月中旬开始问卷的收集,同年3月底完成。共收到来自广西、广东、海南、安徽4个省份,1 115份问卷,扣除无效问卷147份,实际有效问卷为968份,有效率为86.8%。其中,男生495人,占51.1%,女生473人,占48.9%,男女生比例较为均衡。本研究背景变量为性别、学历、是否为特殊家庭、户口类型、年级、年龄。详见表1。
表1 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得分描述性统计结果(n=968)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李克特(Likert)量表[13]。
1.文化价值取向量表(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CVO)
文化价值取向量表[14],由家庭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3个分量表组成,量表共有30道题目,3个维度,每个维度10道题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即“非常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不一定3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有更高的家庭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9,各个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56,0.726,0.833。具体信度见表2,效度各拟合指标见表3。
表2 信度分析结果
表3 效度分析结果
2.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称CSPS-B-MH)
简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于2017年8月由王鑫强、张大均等以已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CSPS)修订[15],保持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的三维结构,修订出了3个维度16个因子共36道题,采用Likert 5点计分,即“非常不符合1分”“不符合2分”“不确定3分”“符合4分”“非常符合5分”,得分越高表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越好。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7,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4,0.794,0.848。具体信度见表2,效度各拟合指标见表3。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在回收调查问卷后,经过核对、编码、建档后,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2.0与AMOS21.0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主要采用信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描述性统计、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资料分析
根据被试者在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得分情况,呈现出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现状,得分越高代表被试者价值观与心理素质的程度越高,反之,则代表程度越低。通过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整体状况良好(表4)。
表4 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得分描述性统计结果(n=968)
(二) 差异显著性分析
由表5可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集体主义和认知品质方面有显著差异,均为女生<男生,表明男生在集体主义与认知品质方面要优于女生;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家庭主义方面有显著差异,本科>专科,表明本科学生在家庭主义维度方面优于专科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个人主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3.315最低,差异表现为大一<大二、大四学生,大三<大四学生,表明大二学生在个人主义方面优于大一学生,大四学生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不同年龄的大学生在个人主义方面有显著差异,19岁学生得分情况最低,差异具体表现为21岁、22岁、23岁学生的个人主义优于19岁学生,22岁学生优于20岁学生。
表5 大学生在不同背景变量下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n=968)
(三) 相关性分析
为探讨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采用Person积差相关双尾检定分析,以了解各维度分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个人主义与适应性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各维度均达显著正相关并为中低相关,证明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表6 相关分析(n=968)
(四) 回归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心理素质影响的预测效果,以性别、学历、年级、是否为特殊家庭、户口类型、年龄为控制变量,以价值观取向为自变量,心理素质为因变量,采用多元回归方式进行分析。对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进行线性回归分析,VIF<10,证明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可以正向预测心理素质(β=0.464,P<0.001)。
表7 心理素质回归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中不同主义对具体心理素质品质的影响,对两变量各个维度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家庭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对认知品质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086、0.100、0.598,P<0.05、P<0.001、P<0.001);家庭主义、集体主义对个性品质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19、0.405,P<0.001、P<0.001);家庭主义、集体主义对适应能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40、0.331,P<0.001、P<0.001)。见表8。
表8 文化价值观各维度对心理素质各维度回归分析结果
三、 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1.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整体状况良好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得分情况良好,当前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主流呈现健康、务实、积极的趋势。从调查结果上,较易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对个人价值观的探索和构建意识越高,对处理家庭群体之间关系和亲情的维系更加具有归属感,对社会集体也有着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心理素质方面,其中整体大学生适应能力平均得分最高,但此维度的学习适应因子情况有待提升(M=2.95,SD=0.681),这说明大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特征方面略显不足,有待加强。
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集体主义和认知品质方面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发现,男生在集体主义方面得分高于女生,表明现阶段男生在集体中的相互依赖及合作能力要好于女生。在面对团队、组合合作的情况下,相比女生,男生常表现出更高的团队凝聚力和决断力,呈现成果的速度和效果通常也区别与女生。这可能来自男女个性特征、社会对男女大学生的要求不同及就业竞争、传统观念等对女大学生的影响等因素造成,这些都可能造成男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同。
在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方面,男生得分同样高于女生,表明现阶段男生的认知过程优于女生,具体体现在元认知(t=2.88,P<0.01)与开放性方面(t=3.48,P<0.001)。说明男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自控与调节能力要强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在当前社会中,大家还存在男性为一家之主、是家中顶梁柱的固有思想,这导致了从小男性的被期望值高于女性,从而锻炼了其承担责任、承受挫折、坚强自信的能力。
3.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家庭主义方面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发现,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家庭主义方面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本科学生略优于专科学生,说明本科学生较专科学生更注重维护自己的核心家庭或者共同生活的大家庭的利益,对家庭强烈的认同感和依恋感,重视家庭成员间相互支持,会共同维护家庭荣誉。
4.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大学生在个人主义方面有显著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取向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大二学生的个人主义得分高于大一学生,大四学生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这表明大一学生个人主义意识较低,而大二时会有所变化,大四时分值达到高点。从时间线分析,大一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对不同于初高中的学习环境、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尚不适应。他们常带着探索的心理,参加活动和思维走向都存在具有顺从性心理特征,时常不能以主观意识来判断选择。从另一角度分析,大一的学生面临全新的大学生活,对未来的诸多可能性的探索,使得他们对个人主义的构造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而大四的学生通过4年的磨砺,已经取得较多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技能、职业能力更为成熟,自我意识也更加全面,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心理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个时候的学生更独立和自治,善于对自己进行管理,维护个人利益的意识也就更强。
5.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可以正向预测心理素质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可以正向预测心理素质,说明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越高,其心理素质也就越高。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的形成常受到社会、家庭、学习等方面的影响,而当这些问题未及时得到解答和疏导时,其心理素质也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反之,如果大学生有良好的文化价值取向,那么其心理素质也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进而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平衡,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显得格外重要。
6.大学生家庭主义可以正向预测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家庭主义可以正向预测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说明家庭主义方面得分高的大学生,其在对个人的认知、性格变化的掌握、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强。这说明家庭给予孩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未来成长过程中思维的形成、性格塑造、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构成,如重视知识培养家庭的孩子,在看待事务的观点,与人处事的方式,与人交流观点的呈现都会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强,同时也说明对家庭认同感强烈的人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7.大学生个人主义可以正向预测认知品质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人主义可以正向预测认知品质,说明个人主义方面得分高的大学生,其个人的认知、独立思考、思维波动调节能力也较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教育的融入,促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拥有独立自主、个人目标明确的思维和自我监控与调节的能力。而自我意识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外界多种多样的文化信息干扰,这时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要针对大学生个人主义取向的特点,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大学生集体主义可以正向预测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集体主义可以正向预测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说明集体主义方面得分高的大学生,在对个人的认知、性格变化的掌握、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强。大学生是一个具有个性特征的年轻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认知和判断方式。作为社会未来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和社会各阶层中思想最活跃最先进的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直接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发展,部分大学生群体热衷于个人主义,过度标榜自由,张扬个性,离群倾向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集体主义观念,这时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促使其体会到集体主义中所蕴含更深层的高尚情操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研究建议与展望
1.提升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
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度逐渐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所提升,但仍不可掉以轻心。本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呈现较为良好的态势,但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则处于中下水平,急需提高。为此,各高校应将提升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列为重点,着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健康学习适应能力有机融合,及时关注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价值观和心理素质变化,加强其价值观的培育和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抗压能力,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进行更新、完善。
2.减少因性别因素带来的心理差异
由于性别方面形成的心理差异,建议各高校应采取因“性别”施教的方针,通过男性女性非智力方面的优势,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和认知品质。对于男生,应引导其在保持自我原有的特长基础上,改掉粗心懒散、喜欢钻牛角尖、容易骄傲自满的不良认知品质,培养其更强的集体主义、家庭主义感。对于女生,应引导她们勤于思考、理性判断,有意识地培养其在团队中的凝聚力。例如,可以观察身边男生在团队协作中的不同思维处理模式,从中学习与他人合作时的技巧,及时维护集体利益,培养从大局观考虑问题的能力,增强集体主义感和认知品质。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提升女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相互协作,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加强男女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在活动的相互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而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的养成,则是以大学生本身为主体,家庭、学校、社会加以教育引导而形成的。因此,高校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高校应充分利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品质、思想品质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社区宣传、社区服务、义务劳动、国防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其在实践中成长,增长见识与才干,拥有更清晰地自我定位,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对事物的认知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接受学校价值观培育的同时,自身要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及时关注社会发展走向,拓宽个人视野,增强大局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弥补自身社会阅历经验的不足,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作出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建议高校在入学时可开设就业指导课或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大一学生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可以采取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或活动,助其明确个人发展规划,如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参军入伍等,增长见识和才干,从而在实践中成长,更清晰地进行自我定位。即使是大四的学生,就业问题、感情问题等还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素质造成一定的影响,相应的心理辅导也不能放松。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可利用线上丰富的互联网学习资源,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我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16]。家庭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比在智育中更重要,因此要发挥好家庭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助推作用。首先,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家长要规范自身的行为,掌握运用科学的家教方式方法教育孩子,在孩子成长中遇到困难时主动为其解惑,提高其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认识。其次,高校要做好对大学生正确家庭观念的塑造,如开设主题讲座、组织主题交流会等。最后,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要主动与家长交流,与家长共同营造和谐和睦、彼此理解,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
6.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和谐集体氛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教育
环境对教育活动效果有着直接的、根本的影响[17],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培养和塑造优秀的学生。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注重优化校园环境。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往往体现在对集体的关心和热爱中[18]。应从自然环境建设与人文环境建设两方面着手,优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校园环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此外,可以通过健全班集体制度、设立良性的团队竞赛、开展集体课外实践活动等,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制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行为准则和规范,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