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A市J社区为例
2023-01-07孟淮姝
陈 燕,孟淮姝
(沈阳化工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受到较大关注,且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疾病呈现加重趋势[1]。据2022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中显示,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防治已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糖尿病为慢性病中发病率高、患病人数多、并发症多且易致死的疾病,常伴随有多种代谢状况异常以及其他并发疾病等问题,所产生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持续不断地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0.2%的糖尿病患者[3]。糖尿病在生理上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在心理方面容易出现负面情绪。为了避免糖尿病带来的种种危害,更需要做好相应的糖尿病健康管理。只有做好了糖尿病的健康管理,才能够有效地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人及群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健康效果[4]。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A市J社区103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分析A市J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行为的建议。
一、糖尿病自我健康管理释义
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终身性疾病无法彻底治愈,只能终身管控。糖尿病本身并不算可怕,可怕的是它常常作为共病的中心疾病[5]。生活中不当的生活方式,容易引起代谢紊乱,若不加以管理可能导致急性或者慢性并发症的出现,如患糖尿病的老人易发生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视力、听力以及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记忆力和智力也随之减退[6]。
我国“十三五”后提出“大健康”建设,要把提高全民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放在国家战略高度,自我健康管理将从原来的以医转变到以防为主,控制疾病发展,不断增强民众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7]。本研究中所指的糖尿病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并非医学上的治疗,而是能够长期、有效地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即遵从糖尿病饮食和规律锻炼,遵医嘱用药,血糖监测等自护能力,通过帮助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善、心理状况的调试等来帮助他们在其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管理糖尿病的能力。
二、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现状
J社区位于我国老龄化严重地区,该地区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问题为共有问题,以J社区为例,具有普适性和代表性;此外,J社区经常组织相关老年活动,在调查期间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便于调查结果的收集和后续分析。为了解J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情况,先后对J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通过问卷调查对J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行为进行基础了解,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存在不合理行为。再对出现不合理行为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一对一访谈,深入了解影响老年人不合理行为背后的原因。
(一)J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情况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A市J社区103位患有2型糖尿病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研究,为了解该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具体病况、血糖监测情况、饮食情况、药物情况、运动锻炼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定向发放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为79.2%。其中男性42人(40.8%)、女性61人(59.2%),年龄为60~69岁的老年人占比最大,约为42.7%;患病时长为5~10年的相对较多,约为43.7%。研究所用样本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样本情况描述及统计结果(n=103)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选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2是患病时长分别与饮食情况、锻炼频次、服药情况、血糖监测情况的交叉分析,呈现了患病时长对于饮食情况、锻炼频次、服药定时与否、是否定期监测血糖共4项的差异关系。可以看出,不同患病时长与患者饮食情况、锻炼频次、服药定时与否、是否定期监测血糖间均呈现出差异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通过对比患病时间发现,患病时间长短对健康自我管理情况具有差异,即患病时间超过5年与患病5年以内的老年人在饮食、锻炼、服药和血糖监测4个方面的管理情况不同。患病5年以上的老年人有86.07%选择正常饮食和不控制饮食;每周锻炼2~3次和2周1次的老人居多;偶尔遗忘服药的人数最多、占比最大;66.99%老年人的血糖监测不及时,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目前的血糖情况。显然,患病5年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行为明显差于患病5年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表2 问卷调查交叉分析结果
(三)深入访谈结果分析
随机选取社区5位患病5年以上的问卷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访谈,以全面深入了解影响长病程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不佳的原因和心理状态。受访老人情况详见表3,在与5位老年人访谈过程中了解到老年人患病时间越长,健康管理意识越不足,行为越懈怠。患病老年人对于自我健康管理的知识了解较少和片面化,同时老年人普遍轻视糖尿病,没有意识到长期放任病情的发展对身体的危害严重。根据受访老年人对于饮食问题的描述,发现患病5年以上老年人大多难以控制饮食,不注意每顿餐食的糖分摄入,而且对于淀粉较多的土豆、地瓜、芋头等和过油过咸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也较为不注意。针对老年人对于运动情况的描述,患病5年以上的老年人在患病之后较不在意足部健康问题,会出现下肢麻木灼痛等,从而影响日常的运动锻炼。在服药和血糖监测方面,由于糖尿病的病情特殊,长时间患病且糖尿病无明显外在表现,老年人会疏于每日按时进行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逐渐形成“治不好,死不了”的心态。
表3 受访老人基本情况
三、J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自我健康管理问题
1.患病时间越长,越忽略健康管理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来看,患病5年以上的研究对象在饮食情况、锻炼频次、服药情况以及血糖监测方面均不符合疾病的自我健康管理要求,自我健康管理行为较差。老年人在饮食上随着患病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没精力去进行糖尿病饮食管理。原本老年人较年轻时的身体代谢较差、腿脚也赶不上从前,导致患病5年以上的老年人运动的频率也低于患病5年以内的老年人。患病时间越长,老年人服用药物越不规律,受疾病无明显症状的影响常常会忘记定时服用药物。大多数老年人不能做到定时规范化地遵医嘱进行定时监测血糖,不能动态地记录血糖值,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健康风险,可能会引发急性并发症。针对以上调查对象来说,大多数糖尿病老年人没有切实感受到高糖对身体带来的危害,因此这种变化于无形的疾病,时常会被老年糖尿病患者所忽略。
2.健康管理意愿低,认知存在误区
通过对5位患病时间5年以上的老年人的访谈结果分析发现,患病5年以上老年人普遍存在认知误区且自我健康管理的意愿较低。在认知和意识的影响下,老年人生活习惯和行为不规范。访谈还发现,老年人认为只要不吃甜食就能控制住血糖。在运动锻炼方面,由于老年人对自己每日的运动量和运动程度没有清晰的认识,老年人认为下楼散散步就可以,更有些老年人认为只要下楼就算是运动,但是这并没有达到糖尿病老年人每日的运动量。如果缺少运动消耗同时在饮食上放任不管的话,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一直处于高糖阶段,极容易引发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出现,对老年人身体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进而影响老年人身体正常机能的运转。在服药和血糖监测方面,多数患病5年以上的老年人都未做到动态监测和定时服药,原因在于患病时间过长未发生过急性并发症,逐渐在意识上松懈,反映在老年人血糖监测行为不规范。大多数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意愿偏低,认为管理与否效果不大、心态略为消极,进而对疾病的健康管理意识松懈、不愿意将精力长期投放在见效慢、收益小的疾病上。
3.轻视健康管理,有消极情绪
患病时间5年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与疾病相关的心理压力,访谈中经常提到“这病太折磨人了”“这病也治不好啊”“我都无所谓了”等消极话语。经分析,大致分为3种类型:第1种是由于此病的特殊性,久治不愈给患者带来治病压力;第2种类型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无法维持稳定且安全的血糖值,而带来的血糖焦虑;第3种类型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健康管理方面缺少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因此大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经常自己摸索健康管理办法,从而产生不良情绪。然而,大多数患病5年以上老年人管理意愿普遍偏低,多数认为管理与否对身体产生的效果不大、逐渐产生消极情绪,进而逐渐放松对健康管理的关注,不愿意长期将精力投放在见效慢、收益小的疾病上。
(二)原因分析
对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J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不佳的具体原因如下:
1.自控性差,健康管控松懈
糖尿病,细说起来,是生活方式的病。在饮食方面,受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与物产状况的影响,口味嗜好都有自己的特点,A市的餐食特点嗜肥浓,喜腥膻,重油偏咸,不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和口味以及老年人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之老年人缺乏运动锻炼,不能遵医嘱定时服药。老年人患病时间越长自控性越差,健康管控越不力,这或导致疾病的加重,其身体健康会受到巨大影响。在血糖监测方面,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管理的基础和底线一直被患者忽视,测量血糖是了解自身病情的最简单有效且直观的方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患病5年以上的老年人对血糖监测关注度和执行力度都较低,随着患病时间增加并且不注意健康管控,容易进入恶性循环。由于患病时间逐渐增加,大多数老年人缺乏良好的管理耐心和能力,没有专业的指导,仅靠老年人自己的力量很难长期坚持。
2.管控盲目,疾病认知局限
本研究发现,J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管理认识存在片面化和局限性,体现在糖尿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在饮食方面,老年糖尿病患者受环境、季节和节日的影响且老年人对于糖尿病饮食知识存在局限性。很多食物少量食用不会使血糖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如果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食量多反而会使血糖在不知不觉中上升。如遇到节日或特殊日子等,老年人吃较多的含糖量低的食物,血糖就会在短时间内上升。加之,老年人对于锻炼强度和时长也没有准确的认识,受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影响不能有效地通过运动锻炼来控制血糖。在服用药物方面,部分老年人通过吃药而忽视上面的饮食运动等方式控糖,这给身体带来巨大的压力,使病情恶化或引发急性、慢性并发症。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要动态监测血糖,及时跟进。
3.久病不愈,心理包袱较大
在心理方面,患者对于管理疾病的意愿较低、信心不足,加之缺乏专业指导和他人的心理支持、疏导,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甚至会产生畏惧糖尿病的心理。例如,在访谈中一位老人说到:“这病就这么回事,你管它不管它都一个样,没有啥太大变化,就随便吧,等到有事了再说。”由于患病时间较长,老年人在交流中流露出自卑、畏难等心理。过度的消极心态会影响血糖控制效果,从而使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提高。不良心理情绪是随着糖尿病病程而出现,长时间治病不愈导致老年人心理负担大、内心的不安感也会随之增加,影响老年人的治病信心。同时,发现老年人在获取信息时,其途径较为狭窄且鱼龙混杂,管控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老年人逐渐对自我健康管理丧失意愿和信心,导致健康管理情况不佳,生活质量下降。
四、社会工作介入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路径探析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升是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根据上述分析J社区患病5年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自控性差、认识局限、心理包袱大等问题,因此无法进行良好的病情管理。而社会工作介入有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全面了解健康管理知识,调整疾病健康管理不良习惯和行为,提升管理自信心。本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使其正确认识疾病,达到与疾病和平共处,成为疾病的管理者的目标。
(一)建立情感支持小组,有效持续管控
糖尿病以其无法治愈、病程长而著称。但是可以通过改善饮食结构、运动锻炼等生活习惯来保障营养摄入平衡和体重控制,有效改善血糖水平。从社会工作视角让老年人调整健康管理习惯,提高自控力。社会工作者通过支持小组工作的方式进行行为改善,以全面认识疾病、自身情况、改善不良习惯等方式,帮助患病时间较长的老年人重新建立对病情进行自我管理的自信,并通过直接经验,让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小组中互相进行经验分享,将自己多走的“弯路”讲出来,提醒更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少走这些“弯路”。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给予合理建议与正向引导等,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养成健康管理习惯,同时进行行为改善。依靠同辈群体的力量来约束自己,逐渐加强自控能力和对病情管理的能力。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支持网络,获得社会支持资源,弥补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支持的缺失,促进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组成社区健身队,每天在社区广场上进行有利于病情的体育锻炼,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激发社区糖尿病老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坚持管控的意识。
(二)补充健康管理知识,共同重视疾病
虽然短期不合理的日常行为对糖尿病的影响较小,但是一旦达到量的积累,就会发生质的改变。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对所患疾病的认识不够科学和全面,饮食、运动和服用药物的认知误区导致病情反复和加重,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为不可控的疾病[9]。社会工作者通过正确的观念对糖尿病老人及家属进行引导。第一,知识宣传。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张贴与疾病管控相关的海报、漫画等,定期组织患者及其家属观看疾病的相关视频,包括食物属性、食谱推荐和运动方式等。在社区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定期发放宣传手册,进行详细的宣传和讲解。第二,链接资源。针对未动态监测血糖值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邀请专业医生在社区举办血糖仪使用等知识讲座,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属正确使用,方便老人及时测量血糖水平以便老人和家属动态了解病情。社区将老年人的血糖值记录在册,并将血糖记录定期发给老年人和家属,以便侧面督促老年人及其家属重视血糖监测,进而相应地调整饮食与运动,以达到与疾病和平共处,将疾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变被动为主动,自己做疾病的管理者。
(三)做好心理护理,增强管理疾病信心
患者在长期的病情管理中,患病时间越长负面反馈越多,对自己的能力越不自信,导致其能力降低,即患者对于自己管控病情的期望降低,逐渐失去信心和自我约束力。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加之糖尿病无法彻底治愈,需终身以药物控制,焦虑、抑郁、抵触等不良情绪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糖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进一步升高,从而反作用于人体,影响血糖水平控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0]。同时有研究发现,缓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并改善血糖水平,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对健康管理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工作通过介入患病时间较长、自控力较差、对自己逐渐丧失信心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通过思维意识、情绪把控上的指导,鼓励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树立治疗信心;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血糖控制效果的不良影响,通过心理支持、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克服紧张心理,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做情绪的主人。
五、结语
我国关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当下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和老龄化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在社区层面开展老年糖尿病管理工作,尤其是通过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服务方式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现有的医疗资源不能完全满足老年糖尿病患者回归社区和家庭后的健康管理,因此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与其存在天然的契合之处。本研究从社会工作视角建立支持小组、补充健康管理知识、增加管控信心等方面尝试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可行路径。在访谈中还了解到老年患者在获取自我健康管理信息时存在病急乱投医等问题,使用电视、手机、网络来获取健康信息,在当下养老市场尚不规范的情况下,有些渠道的信息可靠性没有保障,如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难以判断健康管理知识与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极易导致老年患者上当受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完善互联网+社会救助信息平台,树立“信息化思维”[10],提高网络途径医学知识发布的准入门槛,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促进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以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缓解和解决养老危机,提升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