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SP影响及临床观察
2023-01-07谢勤华东平陈晓雯铜陵市中医医院安徽铜陵244000
★ 谢勤 华东平 陈晓雯(铜陵市中医医院 安徽 铜陵 244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主要指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含脊神经、颅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其中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最具代表性[1]。P 物质(substance P,SP)是一种肽能递质,是感觉神经元的传导物质,也是感觉神经元生长、发育和成熟的标志,SP与DPN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DPN 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其中穴位注射方法尤为广泛,笔者研究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对DPN患者SP 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2月在安徽省铜陵市中医医院住院的60 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有5 例患者用药过程中因拒绝按时试验而脱组,对照组5 例患者因为自然脱离而脱组,最终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 例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40~75 岁,平均年龄(61.0±8.67)岁,平均病程(7.36±1.91)年;对照组男15 例,女10 例,年龄41~74 岁,平均年龄(57.76±7.94)岁,平均病程(7.8±1.4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中医证候学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em,TCSS)、SP、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50 例患者均有2 型糖尿病病史,且血糖均控制在同一区间内,DPN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3]:(1)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 相符合;(4)有临床症状者符合以下5 项检查中任意1 项异常或无临床症状符合以下5 项检查中任2 项异常则诊断为DPN:踝反射异常,针刺痛觉异常,温度觉异常,振动觉异常,压力觉异常。
1.2.2 排除标准 (1)年龄<35 岁或>75 岁;(2)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者;(3)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或心脑血管疾病者;(4)妊娠期、哺乳期妇女;(5)其他因素或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者;(6)因为其他原因不宜进行此项研究者。
1.2.3 剔除和脱落标准 (1)未按规定用药而无法判定疗效,或因为资料不全等影响安全性评判者;(2)临床观察中自然脱离、失访者;(3)受试者依从性差,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等不愿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者等均为脱落病例。
1.3 治疗方案
(1)基础治疗:所选患者均进行糖尿病教育、运动指导、饮食指导,根据患者血糖、基础疾病,选用二甲双胍、瑞格列奈片、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如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治疗。(2)对照组:基础治疗加甲钴胺注射液(长春富春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20066982)0.5 mg 肌内注射,隔日1 次,4周为1 个疗程,共2 个疗程。(3)观察组:基础治疗加甲钴胺注射液穴位注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0.5 mg(1 mL)注射双侧血海、足三里,每个穴位注射0.25 mL,隔日1 次,4 周为1 个疗程,共2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血清SP 含量、FPG、中医证候学积分的变化。(2)TCSS 评分:DPN 症状(针刺样感觉、下肢麻木、乏力、疼痛、走路不稳、上肢有相似症状,每项1 分、无0 分,共6 分)、DPN 体征(双侧踝反射、膝反射分别计分,消失2 分、减弱1 分、正常0 分,共8 分)、DPN 感觉(痛觉、触觉、温度觉、振动觉及位置觉,异常1 分、正常0 分,共5 分)。TCSS总共19 分,0~5 分为阴性,6~8 分为轻度DPN,9~11 分中度DPN,12~19 分为重度DPN。(3)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4)两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
1.5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定中医证候积分,将口干多饮、消瘦、多食、小便频数、肢体无力、肢体疼痛、肢体麻木7 个症状按无(0 分)、轻(1 分)、中(2 分)、重(3 分)分成4 个等级,依据积分量表计算积分。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显效:症状(感觉异常、麻木、疼痛)、体征(痛觉、触觉、温度觉、震动觉、踝反射)明显改善,中医证候评分减少率≥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30%≤中医证候评分减少率<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中医证候评分减少率<3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8 周后观察组患者DPN 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能提高DPN 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25)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TCSS 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治疗4 周后两组TC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 周后观察组TC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能降低DPN患者TCSS评分。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s,n=25)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s,n=25)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观察组 9.84±1.528.00±1.35* 5.20±0.76*#对照组10.12±1.627.80±1.19*5.72±0.94*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学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中医证候学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治疗4 周后两组中医证候学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 周后观察组中医证候学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能降低DPN 患者中医证候学积分。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学积分比较(±s,n=25)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学积分比较(±s,n=25)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观察组9.28±1.467.64±1.25* 4.28±1.24*#对照组9.32±1.187.92±1.00*5.24±1.56*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 比较
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两组患者FPG 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两组间FPG 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对DPN 患者FPG 无明显影响。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比较(±s,n=25)mmol/L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比较(±s,n=25)mmol/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观察组8.67±0.44 6.09±0.60*# 6.20±0.46*#对照组8.51±0.556.12±0.58*6.22±0.45*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P 比较
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两组SP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观察组SP 较对照组均升高(P<0.05,P<0.01)。结果表明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能上调DPN 患者血清SP 水平。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P水平比较(±s,n=25) ng/L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P水平比较(±s,n=25) ng/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别治疗前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观察组178.67±10.73199.80±9.77*# 215.67±8.82*★对照组174.08±10.84 192.81±10.91*202.26±12.47*
2.6 不良反应
对照组1 例患者在研究过程中肌肉注射处皮肤出现红肿,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观察组患者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SP 是神经纤维生长、发育、成熟的标志,在神经系统中参与痛觉传递,SP 量的减少和功能异常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周围神经的功能。SP 还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扩张血管、调节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作用,其与DPN 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5]。现代医学对DPN 主要通过降糖、调脂、降压等方式针对不同发病机制给予对症治疗,甲钴胺注射液主要具有营养神经作用,临床疗效确切,主要采用口服、肌内及静脉注射途径给药,近年来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治疗DPN 应用较为普遍。甲钴胺通过参与机体内的甲基代谢,同时刺激机体内的卵磷脂从而促进蛋白质的分泌,改善轴索结构蛋白的运输,有效抑制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从而维持机体内神经系统的稳定[6]。穴位注射治疗DPN 具有双重调节作用,既可发挥针刺所发挥的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作用,同时又可发挥甲钴胺注射液的营养神经的作用,而肌肉注射则无穴位注射的双重调节作用,故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可作为临床治疗DPN 的首选。
DPN 属于中医“痹证”“萎证”等范畴[7]。大多医家认为气血亏虚、瘀血阻滞为其主要病机,故临床多选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之法治之。依据DPN的中医病机特点临床多选用足三里、血海等穴位治疗DPN,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要穴,主治气血亏虚及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疾病。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具有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作用,为治疗下肢痹痛要穴。《素问·痿论》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的理论,故取阳明经足三里治疗DPN。赵进东等[8]观察穴位注射(血海穴、三阴交)红花注射液治疗35 例DPN 患者,结果显示穴位注射可显著减少DPN 患者MDNS 评分以及症状、体征评分,提高DPN 患者生活质量。贝鹏剑等[9]观察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联合中频脉冲治疗30 例DPN 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穴位注射联合中频脉冲治疗DPN 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症状,提升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蒋秀玲等[10]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配合口服活血化痰汤治疗35 例DPN 患者,研究显示足三里穴位注射配合口服活血化痰汤治疗DPN 疗效好,复发率低。
本研究组前期临床研究[11]发现穴位注射可改善DPN 患者临床症状,提高SP 水平,故而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不同穴位组合对DPN 患者SP 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来验证其临床疗效及探讨其治疗DPN 的作用机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可降低TCSS 评分、减少中医证候学积分、上调DPN 患者血清SP 含量、改善DPN 患者临床症状、提高DPN 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等方面均优于甲钴胺注射液肌内注射,且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效果更明显。研究结果表明穴位注射治疗DPN 疗效确切,且其上调DPN 患者血清SP 水平可能是其中的作用机制之一,但是目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及分子生物层面的研究,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