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对“血浊病”易发人群的临床干预研究
2023-01-07占程燕唐凌成颜琦李少滨方泓陈铁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000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0600
★ 占程燕 唐凌 成颜琦 李少滨 方泓 陈铁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 000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 北京 0600)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指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前大幅上升,预示着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患病人数及其相关疾病的负担会持续加重。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1],但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仍亟待加强。中医文献自古有“膏脂”“血浊”等记载,201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关于《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三)》的团体标准[2],其中包括“血浊病”易发人群的实践指南。指南定义了成年人血脂易发人群(“血浊病”易发人群)的范围:“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的患者,或曾经诊断为血脂异常,现已治愈的患者;或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已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年人”。本研究应用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理念,针对“血浊病”易发人群进行干预,在血脂异常发生的早期进行科普宣教和中医干预,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具体观察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调治的“血浊病”易发人群7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 例。观察组男性15 例,女性20 例,年龄26~48 岁,平均年龄(38.34±6.33)岁;对照组男性12 例,女性23 例,年龄28~45 岁,平均年龄(36.87±5.4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满足以下1 项即可。①存在2 项或2 项以上ASCVD 危险因素: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 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糖尿病;肥胖[BMI ≥28 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吸烟人群。②家族史: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或者曾经诊断血脂异常,现已治愈患者;或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③已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2)中医诊断标准:体质类型[3]满足以下1 项即可。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血浊病”易发人群筛查标准者;(2)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3)正在进行其他相关临床研究项目者。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 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1)饮食宣教。建议每日摄入脂肪不超过总能量的20%~30%,摄入胆固醇小于300 mg,每日烹调油用量应少于30 g;建议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5%;每日饮食应包含25~40 g 膳食纤维;建议添加糖每日摄入不超过总能量的10%。(2)运动宣教。①运动强度:确定运动强度的最简单方法是应用靶心率表示,靶心率(次/分)=170-年龄(岁),运动时的心率控制在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50%为宜。②运动频度:运动频度应该每周至少3 次,经常运动者可以坚持每周锻炼5~6 次。③运动时间:建议每次锻炼时间至少30 min。(3)戒烟限酒。完全戒烟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烟,不超过中等量饮酒(男性每天20~30 g 乙醇,女性每天10~20 g 乙醇)。(4)心理调摄。建议安排合理的娱乐消遣活动,达到放松的目的,如听音乐、散步、深呼吸、读书、看报等。
1.4.2 观察组 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再给予中药调理方、耳穴贴压进行干预。(1)中药调理方:根据《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三)》的团体标准中“血浊病”易发人群的实践指南,结合临床使用经验,制定中药调理方:茯苓3 g,薏米5 g,赤小豆3 g,荷叶3 g,煮水或代茶饮,每日1 包,疗程2 个月。(2)耳穴贴压:参考实践指南,每次选取脾、胃、肝、肾、内分泌、三焦六穴,每周更换1 次,每次保留3~5 d,双耳交替,疗程2 个月。
1.5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干预前后血脂水平,包括TC、TG、HDL-C、LDL-C。(2)干预前后中医体质量表积分[4]。(3)干预前后安全性指标检测,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4)干预前后血脂异常知识知晓情况、自我管理及生活方式改善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人群分别进行干预前后的血脂水平对比,两组人群干预前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内,干预后两组人群的血脂水平均无显著变化,血脂水平亦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n=35) mmol/L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n=35) mmol/L
组别时间TCTGHDL-CLDL-C观察组干预前5.14±0.461.65±0.561.23±0.523.36±0.57干预后4.84±0.571.46±0.461.58±0.562.83±0.46对照组干预前5.18±0.561.68±0.351.38±0.253.35±0.56干预后5.13±0.541.56±0.571.35±0.353.36±0.43
2.2 两组干预前后中医体质类型比较
两组人群通过不同方案干预后,中医体质类型均有所变化:观察组经过中药调理方干预后,中医体质类型变化较为明显,其中痰湿体质变化最多,干预前痰湿质为21 例,干预后痰湿质为13 例(其余转变为痰湿质倾向或非痰湿质);湿热质干预前后改善4 例,血瘀质干预前后改善2 例。对照组亦有所改善,痰湿质改善3 例,湿热质改善1 例,血瘀质改善1 例,特禀质改善1 例。见图1。
图1 干预前后患者体质类型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进一步比较两组人群体质类型中具体症状的积分判定情况发现,积分改变最明显的4 个症状分别为:身体沉重、痰多、口中黏腻、大便黏滞不爽,并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中身体沉重、痰多、大便黏滞不爽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经k-s检验,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n=35) 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n=35) 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时间身体沉重痰多口中黏腻大便黏滞不爽观察组干预前3.00±0.942.80±0.802.80±0.473.08±1.01干预后2.20±0.41*#2.20±0.46*#2.24±0.352.34±0.48*#干预前3.03±0.782.69±0.532.74±0.442.91±0.85干预后2.31±0.472.36±0.442.37±0.382.44±0.48对照组
2.4 安全性指标随访
随访两组人群干预前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干预前后血常规与肝肾功能均在正常水平,说明观察组的中药调理方安全可靠。
3 讨论
“血浊”一词最早见于《灵枢·逆顺肥瘦》,书中载:“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后世医家对于“血浊”罕有论述,但对“浊”论述较多,如“痰浊、瘀浊、湿浊、肾浊、淋浊、浊气”等[5]。王新陆教授于其专作《脑血辨证》一书中重新提出“血浊”概念,并赋予了“血浊”更加丰富的内涵[6],其后“血浊”作为一种更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为广大医家所接受并释义,尤其逐渐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慢病中医诊疗之中。目前,对于“血浊”主要存在两种理解,一种是王新陆教授所提出的,血浊为各种内外因作用于血液,使其打破正常生理状态或规律,脏腑气机被扰乱的一种病理状态[7],是对血液运行与成分发生异常改变的高度概括[8],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均具血浊的特征,可作为血浊的生化基础[9]。另一种则认为血脂异常的病理生理变化与血浊所致诸多现代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的病理过程相合,因此将“血浊”与血脂异常等同,如刘如秀教授认为高脂血症属于血浊范畴[10];《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血浊病易发人群》团体标准中正式将血脂异常这一现代医学病名对应中医的“血浊病”。
血脂异常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及多种慢性病的基础,《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指出[11]:人群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920 万,因此严重影响人群的健康,且血脂异常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防止血脂异常的发生。本研究中亦发现,通过健康认知教育、饮食调整、适当的运动量及心理因素的调节,70 例观察对象的血脂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可见健康宣教及行为引导有重要作用。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血脂异常即血浊病易感人群的有效防治方法是中医慢病学者的责任,为此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疾病预防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治未病”,全篇处处体现了治未病的观念,并从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调其精神、节制饮食、导引膏摩、药食养生等多方面提出了治未病的方法,后世医家对此多有阐述并发展。目前随着国家对慢病管理的重视,治未病思想已成为中医防治慢病的主要方法,形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三层次理念[12]。同样为中医学重要理论组成的体质学说为治未病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抓手[13],从体质辨识入手,以治未病思想对易感人群进行健康管理,是目前中医学参与慢病管理的主要方式。
血浊病易发人群亦存在明显的体质倾向,我们在既往的研究中发现[14],结合王琦教授提出的九种体质学说,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在血浊病易感人群中多见,改善此四类人群的偏颇体质,将有效改善血浊病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健康宣教及行为引导等常规方式基础上,我们使用耳穴贴压及药食同源中医调理方能有效防止血脂异常的发生,并能更有效地改善血浊病易发人群的偏颇体质,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痰湿质、湿热质及血瘀质均有更明显地改善,但未达统计学意义,但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观察组在身体沉重、痰多、大便黏滞不爽三方面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耳穴贴压治疗及药食同源中药调理方为广大群众喜于接受的两种简便的中医治未病方法。耳穴贴压治疗为一套成熟有效的中医适宜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通过辨识中医体质进行耳穴贴压治疗在很多学科中得到应用[15]。针对血浊病易感人群,我们选取了脾、胃、肝、肾、三焦、内分泌等6 个耳穴穴位,给予贴压治疗,起到健脾和胃、畅通三焦、补益肝肾、改善脏腑机能的作用。调理方中以茯苓为君药,益气健脾、利水渗湿,臣以薏米加强茯苓除湿的作用,赤小豆引水下行、荷叶清浊祛瘀共为佐使药,全方共奏健脾益气、除湿化浊之功。诚如刘铭等[16]认为高脂血症病在血液,起源在脾,治疗以健脾化湿为先。耳穴贴压治疗与调理方同时使用,可有效改善易感人群的中医症状,纠正其偏颇体质。
但本研究中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于中医体质的改善方面,特禀质近乎无效,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亦仅部分有效,考虑与研究对象的证候选择、体质类型的选择不够精确及研究样本量不足、观察时间较短有关,在以后的研究中需予以调整,并在以后的研究中选择公认的、构建流程规范并经验证的复合结局指标,以利于同类研究数据的合并分析和比较[17]。
总之,本研究采取治未病思想,利用中医体质学分类,针对血浊病易感人群,使用健康宣教及中医调理两方面结合,能有效防止血浊病的发生,可有效改善易感人群的偏颇体质,显著改善此类人群的中医症状,值得继续研究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