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创新路径
2023-01-07白靖楠张瑞格张星乐
白靖楠 张瑞格 张星乐 陈 楠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方式转变,从而解决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呢?《2020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演出展览、文化场馆、主题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夜间文化场所受到广泛关注,大众对夜间文旅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缓解后,超八成受访者表示有强烈的夜游意愿,市场需求强势回归,夜间文旅消费将成为我国夜间经济发展的新突破点。实际上,自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2年,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文旅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以来,各地纷纷响应并掀起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经济热潮。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笔者认为,应当以城市所在地的文旅资源为依托,借助VR技术实现文旅产业辐射效益、文旅经济示范效应,为我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完善城市产业体系、畅通消费内部循环、释放文旅经济活力提供信息源和新思路。因此,本研究深度挖掘与凝聚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有针对性地导入国际化元素,并植入AR/V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增强本土文化的渲染力,创建出极具城市个性的商业品牌与夜间经济标签,致力于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夜间经济品牌。
1 文献综述
夜间经济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为改善城市夜晚空巢现象,实现城市复兴而提出的经济学概念。John Montgomery(1990)在一篇关于城市规划的文章中正式提出“夜间经济”,John Montgomery认为“夜间经济”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主体,涵盖购物娱乐、休闲餐饮、旅游体验等活动的现代消费经济[2]。国外夜间经济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也更为丰富。Franco Bianchini(1995)指出夜间经济是实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机会,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措施[3]。以Franco Bianchini为代表的学者掀起了夜间经济研究的第一波浪潮,他们大多积极鼓励夜间经济发展。随着夜间经济规模扩大和政府管制放松,Finney(2004)和Hobbs(2005)等认为,以酒精为核心的夜间经济大规模扩张不利于社会治安与稳定,进而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逐渐显现,引起学者对夜间经济研究的第二次浪潮。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社会问题有了更多的担忧,夜间休闲和娱乐产业恢复发展,人们对夜间经济的认识趋于理性,为了更好地发展夜间经济,Hadfield等(2009)为此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开始关注夜间经济对社区高级化的作用,进而引发学者们对夜间经济研究的第三次浪潮[4]。目前国外该领域的学术研究重点已从早先强调夜间经济的单一经济属性转向重视其多元社会属性,重点关注夜间暴力与犯罪、夜间治安与管理等隐性经济影响因素,并对夜间消费群体特征进行广泛讨论。反观国内相关理论成果则更多涉及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等领域,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探究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能够反映涵盖交通道路、居民地等与人口、城市等因子分布密切相关的综合性信息,是表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测度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探析我国城镇化动态演进特征的重要工具。二是在我国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下,夜间经济因其能够有效促进消费升级、释放内需潜力,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5]。
基于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夜间经济发展的理论争议亟待解决,拓展夜间经济的研究领域并深入探讨城市发展夜间文旅的积极作用和创新路径,同时针对目前夜间经济研究成果的薄弱点,文章对夜间经济的发展现状、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在“十四五”时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 我国夜间经济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开始抢抓“夜文旅”繁荣“夜经济”的发展机遇,积极依托历史街区、旅游景点,打造融城市文化景观与多元业态为一体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例如,2020年12月30日,福州市精心打造的15个市级夜间经济体验示范街区全面开街,是积极发展夜间经济的典型城市。
2.1 夜间经济相关业态持续升温
许多传统上以白天经营为主的服务行业,跟随现代夜间消费需求逐渐旺盛的趋势,将营业时间逐渐延至夜晚,甚至以夜晚为主要营业时段,转变为夜间经济的重要消费领域。酒吧、KTV等以夜晚营业为主、白天营业为辅的现代服务场所,在定位上逐渐实现本土化,在规模上逐渐趋向扩大化。以“食、游、购、娱”为主的夜间经济产业通过集聚性、规模化、有组织的商业活动,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促进了社会就业与拉动投资,延长了城市居民消费的时段,在时空上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为城市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夜间经济品牌助推文旅发展
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布政策激励以来,各地响应中央号召,营造支持性政策环境,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推出特色表演,开展消费活动,依托历史街区、特色山水打造夜间经济聚集区。各地旅游项目在夜间经济街区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聚类效应,打造区域特色夜间经济品牌,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同时,注重融入夜间游览、夜间展览、夜间表演等文化产品。例如,山西太原演绎《如梦晋阳》水上节目,江苏苏州打造“姑苏八点半·繁华吴江夜”夜间经济品牌。各地依托文化底蕴设计夜间消费体验活动,又通过本土特色夜间经济品牌,吸引游客前来并延长其停留时间,有效提升本土城市生活品位的同时,也增强了其文旅竞争力。
3 我国夜间经济面临的困境
3.1 标准指南尚未建立,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夜间经济发展热潮,但在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开发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监管。一方面,虽然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的“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逐步明确了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建设目标,但其中鲜有地方制定专门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指南、发展规划及评定标准,且相关资金、税收、土地等配套扶持政策倾向性不明显,未能有效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有关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政策多停留在指导性意见与行政性规定等层面,监督管理体系仍不完善,因此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恶性竞争等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环境。
3.2 市场产品供给单一,文化内涵发掘不深
一是各地虽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开发建设,然而目前夜间消费活动大多只是将白天的游商、小商贩等经营活动在夜晚进行扩大化、组织化、合法化,形式单一且内容多以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为主,难以满足市民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的夜间文旅消费需求。二是在政策红利与需求升级的双轮驱动下,各地方虽加快了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建设,但由于夜间经营商户企业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大都属于跟风经营,多为小酒吧、大排档、小夜摊等低层级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吸引游客进行二次消费。三是当前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忽视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挖掘,盲目根据市场消费热点推出灯光秀、花灯节、演艺夜游等产品,容易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阻碍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健康发展。
3.3 区域资源开发受限,联动效益不足
一是各地方适宜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景区数量较少且位置分散,在相关开发建设方面大多依托于区域范围内的有限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区域联动优势以发展壮大市场规模。因此,亟待进一步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共建共享发展新格局。二是虽然政府已陆续出台景区合并、商区联动等相关发展规划,但当前政府与企业尚未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且相关市场参与主体对相关政策的掌握不到位,导致其难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和市场机遇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
3.4 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第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是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夜间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夜间交通、市政设施、夜景照明等相关配套设施方面相对薄弱,严重影响游客的出行体验和消费意愿,仍需进一步加强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第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优质公共文化设施夜间开放和运营成本之间存在矛盾。与传统夜间消费行为习惯不同,当前夜间消费群体的夜间活动时间明显延迟,这对公共文化设施夜间开放提出更高的要求,亟待突破资源、成本、管理等因素的限制,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延长夜间开放时间。第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起步晚且市场准入门槛低,因此其人才队伍呈现出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技能有待加强等问题,影响消费者间文旅消费体验感,亟待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4 我国夜间经济的创新路径
4.1 增强吸引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4.1.1 丰富业态,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综合型夜间经济
第一,鼓励多元化、差异化的夜间经济业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第二,改善夜间经济街区灯光造景,做好景观绿化、标识指引、公厕保洁、环境卫生、治安维护、便民咨询等工作,营造舒心、安全、便利的夜间消费环境。第三,优化夜间经济街区及周边动静态交通组织管理,在周边区域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客点、夜班公交线路等,提高消费者的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第四,借助VR技术开拓多元化夜间文旅项目,丰富夜间业态体验。
4.1.2 突出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发展有吸引力的特色型夜间经济
在发展夜间经济的过程中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和季节特点,发展地域性特点浓郁的夜间经济形式。以具有高度地方特色与地域认同的文化活动为核心,借助VR技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集演出、展览、情景还原、参与式体验、外围休闲娱乐活动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的夜间文化品牌。此外,还可以在特殊节日,通过举办节日庆典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各地的消费者,以点带面,借助节日契机带动其他形式的夜间经济共同发展。
4.2 聚焦年轻群体,依托互联网引领夜间经济潮流
4.2.1 创建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创意夜间经济集群
创建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创意夜间经济集群,以顺应当下潮流文化,填补当下夜间活动与服务的不足。将VR技术与夜间文旅经济活动深度融合,创新夜间经济集群形式,以新技术引领新潮流,为夜间经济注入创新活力。
4.2.2 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动
夜间经济活动与服务应更注重线上的经营与推广,利用VR技术打造“线上虚拟夜市”,以线上虚拟夜市带动线下的活动与交流,形成“线上带动线下、线下盘活线上”的双向联动,以保持夜间经济的热度与活力。
4.3 注重顶层设计,增强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
4.3.1 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发展夜间经济需要政府引导,更需要释放市场自身活力。政府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城市夜间经济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完善在发展夜间经济时代的公共管理能力。
4.3.2 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有效监管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在夜间经济和地摊经济的监管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准施策,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5 总结与讨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内需、促消费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我国加快夜间经济发展以促进消费增长提供了战略支撑。本研究根据我国当前夜间经济现状,总结出夜间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夜间经济提质增效发展的三大创新路径,以期推动夜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