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媒体艺术下艺术馆的沉浸式交互设计
——以徐汇艺术馆为例
2023-01-06朱馨沂
朱馨沂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沉浸式交互艺术展是随着数字媒体艺术日益发展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沉浸式交互”,指画家所创作的作品设置在特定空间内,融合色彩、艺术、设计、技术、科学、人文与自然等因素,采用声音、灯光、电等物理元件为观者营造一个特别的场景,从而使观者在有感觉体验的同时又能和作品产生交流互动,从而引发观者共振,探索人与世界的新关系。然而早在1900年代,外国就有艺术家开始尝试沉浸式的直观体验,沉浸式艺术也被应用于电影和艺术中。而我国的沉浸式交互艺术则基本处于萌芽阶段,且沉浸式艺术交互展的体验作品和空间区域分布不平衡,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1]。
本文主要通过对沉浸式交互的设计方式,以及徐汇艺术馆中运用的相关案例进行在色彩、交互等形式上的分析,总结出更加符合我国艺术馆的沉浸式交互设计,从而为观众打造一个可以全身心感受艺术家及其作品创作背后的涵义的特定空间,引发观众共鸣,使得观众能够更好理解作品,沉浸式观展[2]。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沉浸式艺术
艺术家们为了可以充分地将艺术与观者结合,为了能够让“观者真正地进入到作品之中”,尝试过很多种方法。在传统的美术鉴赏过程中,观赏者一般是通过视觉上所感受到的平面、立体的静止图像等来感受美术,往往通过映入眼帘的色彩对比,再加以自己有限的思想境界,来尽量地与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去结合。而在沉浸式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艺术作品被艺术家从多种感官所表达,以此来更好地去启发观看者的思维,更好地与画家形成共振。同时沉浸式艺术所强调的就是互动—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观赏者不仅可以欣赏艺术,还可以成为一个创作者,通过肢体动作等方式改变作品的色彩倾向与构图,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画卷,从而产生对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结合科学技术与相关设备,与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来结合,使艺术可以与观赏者产生交互,就是所谓的沉浸式艺术[3]。
2.交互设计
“交互”是一种交流的关系。交互设计依靠传感艺术、电子艺术等艺术手段来有效地刺激观者的感官,也可以说是人与计算机的交流与互动。通过观赏者的感官感受以及反应从而得到信息的反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所用到的手段就是交互设计,其本质也可以说是创造观赏者的用户体验。交互设计艺术以提升用户交互体验来作为设计中心,它是一种可以让作者、作品与观赏者产生互动的艺术,其作品,可以将观赏者、作品乃至整个空间相联系起来,彼此交互融合。
二、我国沉浸式交互艺术的发展概述
目前我国的沉浸式艺术,可以归结为由VR技术带来的艺术虚拟化和现实直观体验所启动。在2010年,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曾和中国新锐建筑师马岩松合作过沉浸式展览“感觉即真实”。2013年末,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我有一个梦”亚洲巡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将沉浸式艺术展览推向了大众,引起了展览界的一种新兴艺术展览风潮[4]。
随后,沉浸式艺术展览在我国遍地生花,为观众们带来一场又一场的非凡体验。艺术家们积极地把各种新发展的技术投入到了作品当中,使观赏者可以与作品有更直接的互动,创造了空前的沉浸式体验。
三、徐汇艺术馆互动设计应用
徐汇艺术馆是以徐汇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依托,传播先进文化、典藏艺术精品、开展学术研究、举办陈列展览、普及审美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徐汇区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
互动性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涉及与观众在某个互动方面的一种艺术品,通过各种装置或是技术使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到艺术之中。徐汇艺术馆进行了许多尝试—多媒体全息洞窟、沉浸式互动舞台剧、藏轮交互数字作品、多媒体影像动画等等。他们通过还原壁画中的鲜艳色彩以及人物与动作,将与上海相距甚远的地区“搬”进了场馆,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沉浸式观展所带来的魅力[5]。
1.敦煌壁画乐舞展多媒体全息洞窟和轨道镜动画《蜃舞童戏》
走入场馆,壁画上的一只妙若知音的飞鸟突然“活”了过来,它飞向了左边,接而绕场一周,唤醒了壁画上的主佛和乐师,同时,洞窟内渐渐亮起,一阵意蕴独具的乐曲声传来,萦绕在你的四周,壁画中央的乐队开始配合演出……这是徐汇艺术馆《乐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一楼的多媒体全息洞窟的开幕部分(图1)。
图1 轨道镜动画《蜃舞童戏》(图片来源:笔者于徐汇艺术馆拍摄)
多媒体全息洞窟创作理念是让静止的壁画艺术动起来,让无声的壁画艺术响起来。运用多媒体新科技手段使古老的敦煌壁画焕发新的艺术生命结合AR技术,通过数字色彩真实还原壁画中的角色,让沉寂千年的本次展览主角人物,从壁画中穿越而来为现代的观众进行表演。在这个新媒体作品的创意中,设置了情景中情绪线的展开以及前后呼应的戏剧表现手法,打破了一般展览使用照片和图文版的静态展示方式,给予观众形象化的联想和沉浸式的体验,在参观者的心里产生情感联想,烘托渲染的气氛,让作品更有视觉冲击力[6]。
敦煌壁画乐舞展的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乐器展示,这也是敦煌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墙上悬挂的乐器并非单纯展示这样简单—它还需要与动画进行互动!二楼展厅中乐器悬挂的位置,是虚拟形象“药叉”与“化生童子”嬉戏追赶的行进方向。化生童子会随着配乐与这些实物进行互动,比如先钻进琵琶里,再跃过拍板上,同时伴有拨弄乐器发出的声响。这一技术被称为轨道镜,轨道镜核心技术在于虚拟形象与实物边缘线条的结合。馆方通过轻松幽默的互动让更多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对古老的中国华夏民族文明史故事产生浓厚兴趣。同时,这也是国内首次在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展示中使用虚拟图像与实物展品互动的轨道镜技术[7]。
在墙壁上的乐器多以深棕色为主,所以,动画的色彩设计就偏向明亮与清新。在整面以灰棕色为色调的墙体上,突然出现以蓝白色调为主的动画,这强烈的色彩对比把参观者的目光马上吸引了过去,紧紧抓住参观者的注意力,促使参观者跟着化生童子的脚步沉浸式体验敦煌乐舞。
如果说一楼的全息影片把每个观者都送回千年之前,展示出无比辉煌、高大的敦煌形象,那么二楼的轨道镜影片则轻松而幽默,带领大家重回当下,带回一片音乐、历史和文化回响。
2.徽墨展多媒体影像与立体化多维度感官体验
徐汇艺术馆用多媒体与传统艺术相融合的展陈方式(图2),将“徽墨”以一种全新的、活态的、时尚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多媒体展项根据武英殿版《四库全书》中《墨法集要》《墨谱法式》所记载的油烟墨、松烟墨制作工艺,以及与御园图集锦墨密切相关的《乾隆御制诗圆明园四十景图咏》,邀请知名国画家绘制水墨风格的场景原图、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作曲,由专业团队制作水墨动画和轨道镜动画,用墨的艺术表现方式,让古代文献和传统工艺动起来[8]。
图2 动画《油烟墨制法》 乌金千秋照—徽墨专题展(图片来源:徐汇艺术馆)
此外,作品通过模仿水墨画的风格,以暗调的色彩以及重点突出的高亮色彩进行主次对比,让参观者一目了然画面主次顺序。展方用沉浸式的多媒体互动展项,让观众以最直观的方式迅速体验制墨、用墨的过程,与徽墨这一传统的非遗文化来一次现实的碰撞,感悟值得今人去继承的精神力量。
3.《妙像焕彩,化境入微》西藏壁画专题展
此次我也很有幸地参与了《妙像焕彩,化境入微—西藏日喀则地区13-15世纪壁画专题展》的策展活动中。此次西藏壁画专题展二层多媒体展厅通过关联270度LED大屏幕与交互转轮装置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的三重感官体验,给观众置身于西藏鸟世界壁画中,体验大自然所带来的勃勃生机[9]。
创作《灵鸟之森》(图3)这件作品时,我们提炼了西藏壁画的基础元素与色彩,保留壁画中视觉冲击最大的红色,将动植物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描边绘制,通过感官体验与数字媒体交互装置的结合,将原始壁画中的生动之处以更丰富的形态呈现给观众,使观众体验感更强,更加震撼。
图3 《灵鸟之森》交互转轮现场图(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四、对沉浸式艺术馆互动设计建议的提出
1.增加多感官互动体验
在沉浸式交互艺术设计中,增加多感官的互动能使观众能更快沉浸到作品的空间中,从视觉到听觉、嗅觉、触觉,观众将逐渐更具沉浸感,更加放松、全身心的去感受作品。
虽然视觉是最主要的互动形式,但光有视觉还不够,听觉和触觉的加入能让观众更快地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品所带来的魅力,使得观众参与感更高,仿佛是自己在动手完成作品,参观过程也更加生动。
2.思考人与装置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设计
人与装置之间的关系分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装置的关系以及装置与装置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绘画中,作品是不会因为参观者的存在或者行为而发生改变的,而参观者也不会与其他参观者进行行为互动,也不会因为两个作品放置在一起而出现装置中的彼此交互[10]。
3.加入人文情怀,需要有导向意识
在创作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高科技的应用,也需要加入人文情怀,需要有导向意识。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介绍、让观众体验一门技艺,将观者最好地带入艺术作品中,引导观者思索其中背后的含义,传递文化理念,提升观者艺术审美,才是艺术馆所需要的追求的目标,才能让沉浸式交互艺术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4.多采用数字媒体艺术互动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进步,数字媒体艺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参观方式。数字媒体艺术下的沉浸式互动艺术展,越来越强调观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新效应。
结语
沉浸式交互艺术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让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有了更好的交流,为观众带来非凡体验。沉浸式这样的新颖的艺术形式使得原本枯燥难懂的艺术作品变得生动起来,从平面变成空间,从单向变成双向,让观众与作品、艺术家之间进行互动,走进艺术家所创作的世界,这样有助于打破观众与作品之间的隔阂,使得观众能够更好理解作品,沉浸式观展。本文对沉浸式交互艺术的起源发展做了简单的概述,通过分析走在沉浸式交互设计前沿的徐汇艺术馆中的沉浸式交互艺术展,根据知识点以及案例提出沉浸式交互艺术设计的建议,以多感官沉浸式互动和思考人与装置等关系进行设计为主,数字媒体艺术与人文情怀为辅助,为观众营造更加符合我国的沉浸式交互艺术展。目前我国沉浸式交互艺术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本课题希望对沉浸式交互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为观众打造一个可以全身心感受艺术家及其作品创作背后的涵义的特定空间,传递文化观念,更好地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