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及布点方法

2023-01-06凌培骏葛羽磊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布点风向污染源

杨 杰,凌培骏,葛羽磊

(绍兴市三合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 绍兴 312000)

目前环保意识已经逐渐深入人心,随着国家对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大气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但是大气环境管理与治理仍然任重而道远。高效的大气环境监测,能够为大气环境管理与治理提供有效参考和指导,但是要想确保大气环境监测的可靠性,首先要保证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式的合理性,根据大气环境监测实际案例,有效探索、优化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方法,对于大气环境监测的开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气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大气监测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身健康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气环境监测应该落实到位,不应纸上谈兵。为了保障民众的人身健康,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管理者和基层人员都应对环境大气监测给予足够重视,要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并积极探索,在探索中改进方法,保证环境大气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大气监测工作是针对大气环境因子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的专业性工作,它能够为大气污染情况分析、大气污染物来源探查以及大气污染整治工作提供全面的信息依据。除此以外,在各地进行大气污染问题处理与空气质量监测,还可以为大气污染治理效果评价提供参考,进而转化为技术人员不断优化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驱动力,让预防和治理都能够更有效地推行下去,最大限度地避免大气问题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1-2]。大气环境监测非常重要,环保部门要明确监测目标并落实监测责任,以达到相应的监测效果。随着物质水平持续提升,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大气污染情况,气象播报可以随时呈现大气环境数据,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大气环境状况。相关从业人员也能开展全方位的防护和管理工作,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人民层面来看,大气污染监测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数据结果是社会相关事务的重要依据,也是能源事业的重要数据来源。通过大气环境监测,各地方政府也可以了解当地的污染情况,排除无良企业,让当地发展以及环境状况都能够趋于良好。

2 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

2.1 监测移动排污源

生产过程中,很多污染源都可能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如果没有做无害化处理,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移动排污监测针对的就是污染源排放问题,这一技术操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监测目标,对移动污染源进行跟踪监测,因此必须保证使用的设备具有足够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然后要整理分析相应的数据,做好汇总并更进一步编制成报告,为进一步进行环境执法提供有力信息支撑[3-4]。

2.2 对比监测的运用

环境污染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无论是污染物的种类、含量还是数据的情况,都是监测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合理使用监测数据能提高污染控制力,可以完善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方案。监测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来做更深入的分析,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障监测的准确性。工作人员需要对监测到的各种污染物进行深入分析,将不同阶段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对比,根据对比情况做出更优质的选择。对比监测还能够判断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否符合预期,并为后续治理方案的制定指明方向。监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核对生产率、排水量等一系列数据并做更深入的对比分析,确认是否有污水超标的问题,如果发现违规情况,需要及时关闭相关的设备和企业。一旦监测到污染物超标,需要立即与排污单位联系,根据污染物情况给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同时也要调整监测内容,让监测更具针对性[5-6]。对比监测形式的运用可以为大气环境治理、优化监测系统提供数据对比分析服务,进而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3 大气环境监测案例分析

3.1 区域和时段概况

研究案例中,我们把研究区域分成了8 902个网格单元,运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某地区几种常见污染物的浓度值,并进行了计算。

3.2 合理设定监测站点

研究中假定监测站点是20个。

3.3 科学设定情景

第1个情景:我国常见的空气质量指数包含了二氧化硫、PM10、二氧化氮等。结合常见污染物进行组合,以综合评价浓度作为参考进行分析。第2个情景:根据典型污染物PM2.5等进行分析,根据综合评价浓度来进行优化,对当地空气质量进行分析。

3.4 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对两种情境得到的数据进行准确计算,做科学优化以及空间可视化处理得到均值和百分位值,并对比误差,再与国家数据做比较,运用空气质量模型进一步模拟结果,结合综合浓度构建优化布点的内容。优化布点过程中要使误差尽可能满足我国环境质量监测的标准和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区域空气质量监测工作,使优化结果能够全方位反映当地空气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这样才能使监测工作达到相应的要求。

4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

4.1 分析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根据不同的监测目标,在污染源风向下游的不同方向进行合理布设,使其形成一个扇形。一般来说如果只有一种污染源,并且风向稳定的情况下,扇形布点法是非常合适的。它可以对主要污染源做有效监测,确定污染源方位并能对其进行深层次分析判断,且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不会造成影响。可以结合主风向轴线布设相应的监测点,要以相关标准作为参考科学布设监测点,以更进一步优化污染源监测成效,使监测数据更具准确性。不过扇形布点法不能进行大范围污染源监测,它只有在监测地区风向足够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展开相关工作。

4.2 网格布点法落实措施

要参考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大气污染状况以及工业发展程度来选取监测对象,做更加科学细致的网格划分,监测点位需要设置在网格交点位置。从实际应用来看,网格布点法可以满足代表性以及一致性的要求,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数据分析,绘制不同时段的污染状况图,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让决策更具备合理性。网格布点法适用于污染源较多且分布均匀的区域,而污染物比较集中,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就不能使用网格布点法,因为其监测不到高浓度污染物,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点位的布置会消耗很多人力财力,经济压力比较大。

4.3 同心圆布点法

当污染源呈现出片状集中分布特点的时候,可以用同心圆布点法来进行调整。圆心是该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案例,画出圆形分布图,科学布置监测点。在使用同心圆布点法时,一定要根据风向合理调整布点[7],下风向区域需要密集布设。某种程度上来看,同心圆布点法与扇形布点法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和风向有密切的联系。要想确定大气环境状况,就一定要首先掌握当地风向特点以及污染物的扩散特点。针对大气环境受损严重的地区,需要提前做好细致的调查工作,才能更客观地反映污染状况,便于后续治理,保证同心圆布点法的精确性。在监测过程中要发挥图像监测点的优势和作用,使监测结果更客观。

5 监测布点的方法

5.1 设置采样点高度

要做好环境监测,就一定要提高数据的精准度。而精准度与监测点位的布置位置和高度等情况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状况、风向特点、污染物情况来合理布置采样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环境监测更具有效性和分析价值。在设置监测点的过程中,必须对监测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状况科学选择监测设备,提高设备的耐用性和与环境的匹配度,以在投入使用时能更好地发挥效果,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代表性。

相关专业人员要坚持相应的原则,做系统性分析,精准设置采样点。首先监测点高度一定要和污染源有一定的距离,要结合污染源的性质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反复推演计算出一个最佳的位置,然后设置点位;其次要明确监测对象,根据监测对象的变化情况设置好监测点高度,提高监测效率,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减小海拔误差给监测数据带来的影响。

5.2 远离障碍物

很多时候,大气环境监测会受到障碍物的影响。所以在监测初期需要根据障碍物的分布进行调整并做好详细记录。要降低影响,减少障碍物带来的数据波动。如果监测点周边有障碍物,数据的准确性就会降低,相应的评估报告以及数据分析内容就无法成为环境治理的可靠依据。设置大气监测点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开障碍物,需要时进行清除。在障碍物清理的时候,要选取备用监测点和监测方案。大气污染整治是以大气环境监测得到的数据为依据的,所以数据一定要足够真实客观,且能够满足相应的要求。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从实际情况着手,合理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等一系列智能手段。如在监测之前,可以通过定位系统了解监测区域的地形分布状况,对障碍物所处的位置和地形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在布点的时候避开障碍物,提高工作推进的有效性。

5.3 远离污染源

大气监测很容易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天气状况都可能给大气污染的监测带来难度。比如雨天雪天和大风天气都会降低监测的精准度。实际监测的时候,不同的气候环境及时间节点下监测到的大气污染浓度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所以大气监测是具有时效性的,需要在同一时间同一位置进行监测以反映真实的大气污染状况。一般来说,如果大气环境监测点靠近污染源,就可能导致监测数据产生大幅度的波动,影响监测质量,使监测数据缺乏参考价值。

6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机动车使用量急剧飙升,工业领域也在繁荣壮大,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风险,因此加大大气环境管理与治理的工作力度势在必行。鉴于大气环境监测在大气环境管理与治理工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迫切需要深入探讨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其优化策略。

猜你喜欢

布点风向污染源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优化探讨
陆良县档案局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档案验收指导工作
风向
逆风歌
试论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方法及优化
污染企业遗留场地土壤监测布点浅析
确定风向
刍议污染源在线监测管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在污染源数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