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研究

2023-01-06季凌宇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问题环保部门环境污染

季凌宇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沂南县分局,山东 临沂 276300)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环境监测技术的支持。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取得的成效是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相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的力度,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与治理体系,促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后续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保部门开展的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借助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监测分析环境污染数据。虽然我国社会经济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切实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现状的分析发现,相关部门已经就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和手段,然而不仅以往的环境污染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且还出现了各种新问题[1]。针对这一情况,环保部门在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时,必须主动承担起监督环境污染源头的责任,科学合理地进行环境监测数据测量与分析工作,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无误的原始数据,如此才能在准确找出污染源头的前提下,加强对污染源头的分析和控制力度,从源头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确保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2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1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信息收集是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信息数据的支持,环保部门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时,应根据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治理决策[2],加强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力度,分析各地区的污染类型,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保部门开展的环境监测工作实际上就是在收集和监测特定区域环境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时期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该地区是否存在污染问题,以便于环保部门追溯污染源头,确保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为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我国部分地区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污染问题频繁发生,相关部门大多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后才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这种亡羊补牢式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方式制约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环保部门应从对污染源头的控制着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污染问题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产生的影响。石化、钢铁、化工、冶金等工业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的污染问题也呈现出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比如,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大多是由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排放出的废气、废液等物质造成的。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头,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资源投入。此外,为了避免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发生二次污染,相关部门在开展环境监测以及数据分析工作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构建完善的环境污染防范制度和体系,采用先进的环境污染监测技术,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数据支持。

2.3 为环境治理提供平台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假如只是依靠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必然无法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所以,为了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范围,培养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借助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监督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不受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环保部门深入准确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工作中面临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效果。此外,环保部门在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时,应向人民群众展示环境监测的数据以及污染问题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社会层面的监督作用,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2.4 为法律量刑提供依据

我国政府部门已经针对环境保护工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希望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强化各个领域和行业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3],避免因为环境污染问题的再次发生,影响我国节能环保型社会建设理念的实施。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虽然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任何一项法律法规在制定和实施前,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只有借助数据明确法律法规的量刑标准,加大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罚力度,要求企业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

3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问题分析

3.1 监测网络覆盖率不足

(1)大气监测站点设置不科学。经过深入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各地区环保部门在设置大气监测站点时普遍存在着区域站、背景站、超级站数量不足且整体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无法满足复合型污染源判断与大气传输通道污染源研究的要求。而温室气体、消耗抽样物质等履约监测站点的缺乏,则成了影响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与真实性的关键因素。(2)水环境自动监测水平偏低。现有水环境监测主要以常规监测为主,特定污染物监测的自动化程度偏低,无法覆盖到地下水监测的各个方面。(3)省控土壤监测点数量不足。由于我国的土壤监测点主要以国控点位为主,省控点位数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土壤监测数据和企业用地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4)噪声监测自动化程度偏低。虽然个别地区已经建成了噪声自动监测系统,但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自动监测能力偏低,无法满足噪声自动监测工作的要求。(5)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弱。农村地区人口覆盖面广、村落分散以及黑臭水体、饮用水等监测体系不成熟,增加了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难度。

3.2 监测技术发展不平衡

(1)市场监测能力不平衡。绝大多数地区在环境监测工作时都出现了有机物监测能力较弱的问题,甚至个别地市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仍然需要委托专业监测机构进行。(2)新划转职能监测能力严重不足。环保部门不仅未能掌握完整的海洋、地下水等采样与分析数据,而且未能按照要求建立环境监测质控体系,新划转智能监测能力的严重不足,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新型污染物监测技术和能力不足。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内分泌干扰物、微塑料、全氟化合物等新型污染物监测方面存在的技术缺失问题,增加了新型污染物监测工作的难度。(4)现场快速监测技术的缺失。部分地区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因为缺乏专业的现场环境监测设备,导致工作人员无法快速准确地开展应急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

3.3 监测服务应用不足

首先,监测数据利用率偏低。虽然环境监测网络每年产生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但并未有效应用于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了环境监测数据长期闲置的情况,对环境长效保护机制的建设埋下了隐患;其次,环境监测数据深度应用水平不足。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的监测数据深度分析和挖掘能力不足,对重污染天气源解析、环境、健康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后,环境污染预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精准化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再加上水质、土壤、生态等各方面预报预警系统存在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4 环境监测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4.1 合理制定监测管理体系

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监测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确保本地区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环保工作人员通过对本地区环境保护情况、污染程度、污染分布区域等数据的全面分析[4],制定符合本地区环境质量监测的制度与电子信息数据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且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划分各地区环境治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将各地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一旦发现问题,必须立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关部门或个人在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此外,针对部分单位或部门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制度存在缺失的问题,环保部门应做好环境监测管理人才的储备工作,提高本地区环境监测、监督机构的工作服务水平和能力,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

4.2 加强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

环保部门还应根据本地区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加强环境监测人员业务能力教育培训的力度。根据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为其安排相应的环境监测工作任务,提高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此外,为了确保环保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和掌握环境监测的信息以及相关理论,工作人员应该在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计算机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养的培养力度,聘请具备丰富生态环境保护经验的专家学者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主题讲座,向专业技术人员传授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知识,合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

4.3 引入先进环境监测技术

专业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是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环保部门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环境监测人员应在明确本地区环境监测对象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和污染程度,分析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运用分光光度法、比重法等监测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方案,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准确无误地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为后续环境保护方案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数据依据。此外,部分群落或生物物种由于受到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发生了改变,因此环保部门必须在生态环境监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合理运用PCR技术对生物群以及自然环境进行监测,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分析环境监测的数据,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精准性。

4.4 合理规划监测管理机制

环境监测人员必须在深入分析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环境污染和治理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由专业工作人员负责本地区环境监测,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本地区污染分布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且能够凸显出区域特色的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利用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界定环境监测工作的范围,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为了确保环境监测责任落实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环保部门必须根据本地区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先进环境监测系统引入的速度,通过构建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环境监测绩效考评机制,加强环境监测人员工作绩效的考核力度,利用完善的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制度,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4.5 强化预警防范体系与构建监测网络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是确保环境监测实践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更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关键。环保部门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应加大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环境监测数据整合工作的力度,制定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统一发布系统,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污染的情况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监测各地区的环境数据。一旦发现其中任何一个地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系统就会立即启动联动机制,及时解决本地区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将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水资源、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监测有机衔接在一起,建立了完整的环境监测系统。环保部门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不仅实现了对生态环境实施动态化监控目标,而且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速度也随之提高,为环保部门开展环境质量评价、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提供了准确无误的数据支持。此外,环境监测网络与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紧密衔接,不仅为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提供了制度依据,而且保证了相关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推动了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监测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不仅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威胁,而且通过对环境污染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为环保部门制定和实施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提供了数据依据,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环保部门应在加强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力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监管制度,将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专业化环境监测团队,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5-6]。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问题环保部门环境污染
农村水环境污染及协同治理研究
环保部门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研究
袋式除尘器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
创新财务管理 为环保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保驾护航
工程施工中环境污染主要因素及相应措施讨论
紧迫的环境污染问题(上)
陕西省环保部门通报8家企业存在问题
挂牌督办,破环保“固疾”
黄明表示:对环境污染犯罪,绝不能以罚代刑
台州-电镀厂老板涉嫌环境污染罪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