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2023-01-06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整治案例污染

王 曦

(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3)

生态城市是各地区环境建设的目标。2003年,本案例区域被评为国家生态规划的试点城市,2012年,案例区域成为生态城市。2020年,案例区域全面落实各项生态防护工作,针对区域内的土地、水域、林木、矿产各项资源,逐一落实生态保护工作,积极整治环境污染问题,溯源清查排污问题,成效显著。为此,以案例区域为视角,分析其污染治理面临的困难,梳理其环境保护的方法,发掘其研究价值。

1 案例区域的污染整治情况

案例区域内确立了生态规划的重要目标,以生态经济为中心,构建出生态工业园,致力于创建经济有序机制,维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案例区域创建的生态园,积极开发出供水、供热各类基建项目,增加了服装生产、电子生产、装备制造等各项产业项目,创建出车辆生产园、高新科创园等各类主题产业,打造出能源循环体系,助力产业生态化。案例区域致力于生态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中心,开创了废料回收、太阳能发电等多个项目,打造成生态生产示范区。围绕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思想,坚持创建绿色经济项目,建立节能、生态方案,简化产业体系,打造特色性较强的内循环生产体系。以固废处理系统为例,案例区域进行了固废分类处理:可回收的资源,分配给企业进行资源化处理;不可回收资源,交由拥有生产资质的单位,有效进行固废处置;有毒有害类型的资源,转送至危险固废处理组织,进行集中性的固废处理。

污染整治成效:案例区域现有生产单位1 500多家,集中管理将近60%的企业,保证污染防控的有效性。案例区域污染生产能力:废水中的COD产出量为7 374 t、氨氮生产量将近1 700 t;废气中SO2生产量不少于2 320 t、氮氧化物生产量将近2 000 t、烟尘生产量将近28 000 t。污染处理后,废水中的COD剩余440 t、氨氮排出量140 t;废气中的SO2剩余2 700 t、氮氧化物剩余量为1 900 t、烟尘剩余量为3 900 t。经污染排放量数据对比发现:除SO2、氮氧化物外,其它类型的污染物排放量均有减少,污染治理效果显著。但仍有需完善的污染治理体系,以此保障SO2、NOX的整治效果。

2 案例区域的污染整治困境

2.1 案例区域的污染整治困难

案例区域配置了各项污染处理设施,积极落实三废处理工作,仍存在严重的污染超标排放问题。在国内低碳战略视域下,显著改善了工业污染问题,恢复生态原貌具有一定可能性。然而,案例区域内面临诸多生产困难,比如转型困难、工艺更新困难、设备引进困难等,无法有效落实清洁生产工作。多数污染较高、能耗较大的生产企业,逐步从城市向乡镇转移。部分生产单位的污染净化能力不强,污染排放超标,对乡镇生态构成了较大威胁[1]。

2.2 污染整治难点

农药残留污染,是污染整治的重要任务。新型农业生产科技获得了全面推广,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然而,实际农耕种植时,农户习惯使用农药、化肥。粗略统计发现:每亩地使用的N、P、K三种化肥用量不少于18 t/年。较多的肥料使用后,农作物吸收一部分,剩余肥料会分散在土壤中。各类化肥的沉积,会发生土壤板结问题,使土壤属性发生转变,削弱土壤整体的营养吸收能力,降低了土层的植物栽培质量,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秸秆焚烧带来了较大范围的大气污染,是案例区域污染治理难点。案例区域内的秸秆处理,并未融合清洁生产思想。针对秸秆焚烧问题,设定专人进行监管,但未取得理想的管控成效,每年仍有较多秸秆焚烧现象,形成了大气污染。案例区域每年6~7月是秸秆焚烧的集中时段,进行多次环保监管,但污染管控效果不理想。

白色污染是地区污染治理的棘手问题。案例区域内生活垃圾较多,生活排水、废物处理等工作并未全面落实。部分区域仍有较多的白色垃圾,增加了生态治理难度。案例区域内设有多个垃圾收集站点,用于整治村貌,白色垃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上解决,增加了案例区域环境整治的工作难度。

3 案例区域的后续环境保护对策

3.1 完善环保相关政策

创建环境监管体系,全面落实环境监管工作。环保单位需全面监测工业单位的生产状况,有效获取乡村环境监测结果。结合污染监测数据,准确追溯污染生产源,保证污染整治有效性。建立污染监测整治机制,加强乡村环境管理,体现环境法律的权威性,彰显环境保护的决心。依据现有制度,建设环境监管体系,结合乡村环境实况,逐步完善乡村监测方案。以制度为指导,增加环境监测执行的有序性,创建污染整治的风向标,给予污染治理执法工作支持。以环保制度为前提条件,有序落实各项制度,保证制度执行质量。环保单位应明确自身的环境监管职责,编制相应的责任分配方案,逐层建立完整的监管制度,给予配合,加强污染监测的全面性,切实增强环境整治效果[2]。

创建完备的环境保护制度,维护各方成员的环境权益。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应保证信息公开,以此反馈环境整治效果。如果环境整治信息不公开,将会削弱污染整治、环境监管的工作力度。各方组织应建立环保听证机制,合理进行信访听证工作。针对城乡实际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增设环境监测点,查找往期的环境监管资料,全面查证污染问题,编制污染整治方案,及时给出环境处理反馈。让城乡居民积极参与环保工作,使其形成环境权益思想。建立相应的环保激励机制,对于有污染排放行为的企业,进行思想激励管理,对于维护环境权益、举报内容属实的居民,给予相应的激励,以此共建生态家园。思想激励管理措施是指如果工业组织、农户个人做出了危害环境的行为,比如燃烧秸秆、排放污水等,对此类人员进行环境宣传、思想引导,使其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思想激励后,屡教不改、污染排放情节较为严重的组织或者个人,相关单位可作出惩罚处理,防止再犯。

构建全面的环境整治体系,搭配相应的环保制度,均依赖于资金的支持。开设环保专用账户,划拨专用款项,加强资金监管,防止资金挪用。地方单位应增加环保资金的来源路径,建立环保税费,向排污单位征缴费用,比如“排污费”、“生态补偿税”等,以此补充环境整治所需的资金。环保单位可参照PPP、BOT等运营方式,积极联合民间企业,开创绿化、污染净化等工程,以此增加环保资金的来源。

3.2 加强环境整治力度

全面进行环保教育活动,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引导群众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群众形成环保思想。利用小视频形式进行环保宣传。比如,拆下的快递包装放置于垃圾桶内,不可随意丢弃;出行时,饮料瓶可放置在可回收垃圾站,防控塑料污染。各类生态宣传片,摆放在较高人流地段,形成环保引导。各级单位可建立联合宣传组织,针对环保宣传话题,编制多样性宣传文案,在城区、乡镇进行巡回宣传。增加环保公益影片的投放量,在地铁、公交站、电梯间等位置,进行短视频宣传,形成思想引导,增强群众的环保认识。每个季度可设定环保活动日,选择每个季度第二个月第二星期的周末,由社区、环保单位联合举行环保知识宣讲活动,从环境卫生、城市文明、垃圾分类等方面,逐一进行环境宣传,引导群众形成节能、环保思想,自觉爱护环境。

针对农药使用问题,建立专项技术指导小组,深入乡村做好用药培训工作。环保单位应联合农业农村部,组建专项技术小组,加强村民用药培训,使其认识农药超量使用潜在的环境危害,增强农药使用的规范性,防止出现农药滥用问题,切实降低农药污染。

案例区内乡村经济获取能力不足,村民学历不高。从生态环境、村民素质、生活认识等方面,进行环保宣传。借助高校学生具有技术使用的先进性特点,让其驻村进行环保讲解,转变乡村的生态观念。相关单位可采取志愿者招募形式,加强先进思想的输送,转变乡村对环保整治工作的认识[3]。

3.3 全面落实环境监管工作

案例区域内含有多个工业生产项目,生产需求量较高。污染整治工作应遵循污染整治、关业调整、停业修整等思想,给企业一定时间改造,加强企业生产监管,明确各方监管责任。淘汰产能较低的组织,从设备生产能力不足、污染排放不达标等方面,逐一进行产业调整,促使企业引进新型生产设备,增加污染管理力度。对于符合生产要求的设备,配合相应的运维管理工作,创建设备预警体系,全面监管三废排放情况。

全面推广供热设备,淘汰性能不足的锅炉,采取集中供热形式,保证供热质量。以生态环境为建设目标,加强垃圾分类,在城乡各处定点设立垃圾桶,建立相应的垃圾运转制度,集中进行垃圾投放,防止出现垃圾乱丢问题。积极落实水环境整治工作,保证乡村水源管理质量,周期性落实水源管理工作,筛除河道垃圾,测定水源污染情况。针对施工粉尘、施工噪音等各项工程污染问题,制定有效的污染监管体系,增加乡村道路的绿植覆盖面积,积极防控生活垃圾形成的污染问题。

建设专业能力强的环境执法小组,积极落实各项环境监管工作。相关单位应配备完善的环境执法设施。保证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是保证环境监管的必要条件。比如,大气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的动态监测程序。及时进行技术更新,给予相应的系统运维,保障环境监测的有效性。技术引进后,应加强执法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加强环境监管人员技术操作能力的考核,使其能够准确判断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防止监测结果出现偏差问题。城乡各处均需设监测点,补充环境监察的志愿者,及时发现污染问题,发挥群策群力作用,消除环境污染问题,全面保护城乡环境的生态性,体现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

3.4 增强治理工作执行能力

城乡环境统筹管理时,应建立环保、污染防治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居民、产业负责人、相关政府组织等,选择各类利益主体,利用协会完善行业规范,积极解决污染整治难点,体现协会的环境监管作用。协会应积极主导PPP项目,创建政企合作体系,整合民间力量,高效治理环境污染。PPP项目进行期间,给予协会监督权限,使其对环境整治项目的全流程进行项目评估,向社会反馈环境整治成效,营造优质的自治竞争环境。增加社会代表的补充比例,以园区为单元,进行环境共治工作,积极体现民间力量的积极作用,遵从资源参与思想,开拓共治范围,积极融合环境监督、污染治理规划等工作项目,深入群众进步环境共治。创建民众监督体系,共治污染问题,攻破环境整治难点。

创建各方主体环境共治体系的具体措施为(1)全面落实环境共治工作,利用线上平台征集各方群体的环境整治想法,给予群众环境共治权利,逐步增强群众环保意识。比如,园区内有业主占领绿化区,将其建设成个人用餐区域,使用水泥砖等用料,改变了绿化区的生态功能。经园区生态整治代表协商,业主认识自身行为的不当之处,愿意交还土地,不再占有。对此问题,环境整治代表应创建群内投票任务,让园区群众发表环境整治建议,以此维护全园区人的绿化共治权益。(2)引导群众形成生态消费思想,减少污染产生,共同营造低碳环境。例如,某公园项目的建设,围绕改善城区空气、增加绿化覆盖区域的思想,设定专门单位进行运维管理。周边群众在公园进行垃圾焚烧、露天烤串等活动,增加了环境污染。相关单位发现后,需及时制止环境污染的行为,给其教育。比如,垃圾清运至指定位置;烤串活动配置专用的烟尘净化设备,以此减少污染的形成,践行生态共治思想,从源头保护环境[4]。

3.5 优化现有的生态治理方式

案例区域可融合绿色生态思想,开创特色产业项目,发挥城乡示范作用,打造多种主题的生态产业,如科技园、绿色农产品等。积极创建示范生产区,逐步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农业加工是污染形成、生产创收的关键环节,开创绿色加工项目,减少加工污染,带动其它加工组织。绿色加工项目建设应调整生产工艺层次,控制污染排出量。全面进行污染处理的统筹规划,开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区域,增强食品监管力度,保证产品质量,贯彻生态项目的管理思想。

例如,2021年某校倡导低碳出行活动,致力于塑造青少年生态思想,创办“生态出行”项目,引导学生乘坐地铁、骑自行车,减少车辆尾气排放。2021年10月,国内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活动,列举了国内公园名目,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项目。重要保护区域高于23万m2,含有至少30%的珍稀动植物资源。2021年11月,河南、北京等地完成不少于90万m³的调水任务,保证京津冀的用水需求,保证用水安全性。从多个视角创建新型环境保护体系,有效落实各项环保工作,可增强生态保护的全面性。在学校创办绿色出行活动后,各企事业单位可效仿举办,组织员工绿色出行活动,降低社会层面的车辆燃油总量。积极落实珍稀物种的生态保护工作,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研究珍稀动物、植物的生长需求,作出相应的环境整治,以此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加强各项物资的合理调配,防控水源使用不当问题,积极创建雨水回收体系,增加资源循环使用效果,切实维护水环境的生态性[5]。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统筹规划需结合农村、城区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法,全面排查污染问题,营建生态型城镇环境。关注乡村转型,平衡城乡的资源分配,加强乡村环保建设,改善城区环境质量。针对乡村工业排放、农业生产等各类污染问题,加强污染防控,从制度、宣传、监管等多个方面,逐步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营造生态宜居环境。

猜你喜欢

整治案例污染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国集中开展整治酒驾、醉驾行动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