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旅游人才素质培养探析
2023-01-06卜晓梅陈钰洵
王 慧,卜晓梅,陈钰洵,区 靖
(1.南宁师范大学 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通化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随着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启动,“新文科”从概念的提出到正式实践,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重点研究与探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文科专业如何顺应新文科建设要求,文科人才培养如何转变调整,值得深思。旅游人才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国内外游客交流的桥梁,如何会讲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旅游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1 旅游人才素质培养文献回顾
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人才素质是首要讨论问题。在已有研究中,范德华[1]界定了旅游人才素质结构内涵,提出素质结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政治素质、职业思想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和职业发展素质。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旅游人才素质培养过多地强调知识与技能,对人文教育、素质教育重视不够[2-4]。经济进步和科技发展使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比职业技能更高的要求[5],旅游人才综合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6]。在旅游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文化与旅游联系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7]。王霞[8]指出,目前无论是旅游院校还是旅游企业,未形成旅游人才素质培养的完整体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对旅游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鲍艳利[9]与刘静佳[10]等分析并构建了适应新环境要求的旅游人才素质结构。诚然,现有文献从内涵、范围、体系等方面讨论了旅游人才素质的培养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但是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必然赋予新文科人才素质更丰富、更全面的内涵,促使人才素质培养要求发生了变化。因此,适时地调整新文科旅游人才素质结构,讨论新文科背景下人才素质的培养问题,以期更好地满足新时期旅游业发展需要。
2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人才素质结构
新文科建设的精神要义在于塑造时代精神,凸显中国价值,迎战世界挑战,回应科技文明,有力地服务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11]。新文科之“新”,对于旅游人才素质结构而言,应增强旅游人才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自主性,培养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因此,本文认为新文科背景下旅游人才素质结构应突出四新:新核心——知古晓今的文化素质,新思维——有别于理工科的人文创新素质,新自信——信念坚定的政治素质,新要求——融会贯通的职业素质。
2.1 新核心:知古晓今的文化素质
知古晓今的文化素质是新文科背景下旅游人才特有的核心素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是推介、宣传文化的最佳媒介。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人才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中国声音的传播者。旅游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可以对内辩证继承、对外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中华优秀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政治、宗教等知识,理解深厚的中华文化,并在旅游服务过程中向中外游客诠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游客了解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旅游过程中,文化交流具有跨民族性和世界性,要求旅游人才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过程中,传承中华文化的和合思想。不仅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序,更要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对不同文化的兼收并蓄,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旅游人才将文化内置于心、内置于旅游服务中,用文化提升旅游产品的价值和活力,让中外游客体会到中华文化艺术的魅力,感受民风与民俗,放松心灵,得到情感满足,享受到有情怀、有文化、有内涵、有品味的优质服务。
2.2 新思维:有别于理工科的人文创新素质
当今是创新驱动时代,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创新,而且需要思想文化引领[12]。旅游产业在提质升级与发展创新中,出现了智慧旅游、虚拟旅游等新业态。理工教育的创新重在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文创新素质,是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去洞悉旅游发展动态和走势,推动旅游新形态、新业态发展,强调将理工教育的创新成果运用于旅游实践,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为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眼光敏锐,勇于批判,敢想敢做,不断探索,有国际视野,积极创造旅游服务新技法、新方法。事实上,通过创新向旅游者提供更高的旅游服务品质和文化精神享受,可谓人文创新的具体表现。
2.3 新自信:信念坚定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首位素质,起价值引领作用。人才培养是育德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我国的教育根本。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最能提升人民幸福感和满足感的产业,我国从业者应该具备正确的政治素质,要爱人民,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忠于祖国,心中有大义。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觉悟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清醒的政治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旅游服务工作中去。惟此,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2.4 新要求:融会贯通的职业素质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业态、新产品不断出现,人民群众需求在不断上升。时代要求旅游人才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不仅具备旅游行业的职业素质,而且要有多元的知识结构、跨学科思维、融会贯通的素质能力。首先,旅游业是服务行业,从业者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积极向上的职业思想、较高的职业能力、强烈的职业精神、良好的职业素质。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使旅游人才具有国家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不卑不亢的职业精神,在面对突发事件与其他困难时能冷静平和地处理,成为倡导文明、传播文明的使者。其次,新时代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人才不仅要掌握旅游业传统知识和技能,更应懂得新兴的旅游信息技术和知识,如使用人工智能旅游等现代科技,懂得新型的旅游电子商务营销和管理,熟悉旅游金融、旅游康养、旅游心理等内容,成为多元复合型旅游人才。
3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人才素质培养途径
对新文科建设,高校应紧紧围绕新时期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增加实践活动,优化师资队伍等,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3.1 确立明确的新文科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素质的基础。在传统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新文科旅游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突出以下方面。
1)旅游人才要有大格局观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大国博弈竞争中赢得优势与主动,必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公民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旅游人才,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培养学生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能力。
2)旅游人才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13]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充分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了解西方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3)旅游人才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综合性和跨学科是新文科的核心特征。新文科背景下旅游人才的重要意义在于具备整合文科相关学科,甚至理、工、农、医等相关学科的能力。需要具备专业的组织能力和强烈的团队意识,能够不断创造出具有强大个人魅力、凝聚其他学科优秀人才的“超级英雄”,同时还拥有甘为孺子牛般的气质。
4)旅游人才要有魔法师般的手段。发出中国声音、讲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旅游人才的本质使命。只有掌握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才能练就魔法师般的手段,才能实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将中国符号推广出去,将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历史使命。
3.2 设置动态化的课程改革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旅游市场需求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旅游产品更新升级的速度也随之加快,旅游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应快速提高。设置动态化的课程体系,坚持以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以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以一流职业素养为目标[14]。
1)坚守“美”的原则,传统的文化素养类课程奠定素质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质上是关于“美”的研究,这里的美包括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旅游者关于旅游对象的审美感受;较高层次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的社会关照的美;最高层次是感受到祖国的大美并能够提升自己的爱国情感。文化素养类课程旨在培养身心健康“美”的使者。其主要涉及诸如国学、思政、古典诗词、美学赏析、哲学、中国文化、世界旅游史、中国旅游史等历史文化类相关课程,将文化内容内置于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做一个胸中有大爱、心中懂大美的旅游人。
2)立足产业发展,以动态化的专业素养类课程强化职业素养。当前,旅游产业形态已逐渐呈现出多产业融合发展、数字智慧化平台、国际国内市场并行、个性化小众化渐成主流等特征。旅游人才作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中枢神经,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必须快速适应新特征和新变化。相对应地,专业素养类课程设计要强调动态化、突出大产业格局。一是在课程设计上具有一定弹性,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增减专业课程;二是结合高校教育资源,进行跨专业之间的动态调整,使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和方向可选择,培养真正符合新文科要求的旅游人才;三是重视思政建设工作,通过旅游服务的正反两方面案例,强化学生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加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3)突破思想禁锢,以实践创新素养类课程提升旅游人才的竞争力。旅游业是需要适当超前发展的产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有能够创新、引领和激发旅游动机、激活旅游市场、应对竞争挑战的优质人才。创新素养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应对挑战的能力,自我认知突破、敢于批判的精神。因此,创新素养类课程多通过实践和竞赛来完成。加强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深度和宽度,创新合作机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引进来、走出去的机会。将创新素养类课程放到企业、竞赛场、旅游地等,不断与企业、行业专家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课程设置;与行业有机对接,与时俱进,动态调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地方旅游业建设的机会,培养敢于批判、勇于挑战、善于创新、能够应对国际国内游客的旅游人才。
3.3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改革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相辅助。一方面,旅游业的开放性、地域性、多元性、交叉性、国际性等特点决定了旅游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灵活化;另一方面,线上教学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资源共享和知识碎片化要求教师不断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
1)加强混合式教学方法设计。给予教师足够的自主权去设计适合自己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有优劣,不同课程所采用的线上和线下的时间比例不尽相同、平台各有特点。一般来说,线上教学有助于强调知识点的复习和考查,线下教学则通过有效的互动开展启发式学习。疫情原因,教师对线上教学并不陌生,但线上课程建设却千差万别。提高教师线上课程建设质量和线上教学水平能力是保证混合式教学方法有效推进的关键。
2)注重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文化素养类课程,将文化内置入教学整个环节,使学生每时每刻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创新素养类课程,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引导式为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素养类课程,采用旅游案例教学法、旅游热点事件讨论法、旅游主题任务驱动法等,讨论热点旅游事件,开展合作学习,提出解决办法。
3)着力于教学方法创新。鼓励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致力于教学平台的搭建。教学方法创新依托于教学平台和技术手段的创新。智慧教室、AR/VR/MR技术、学习通/雨课堂/蓝墨云/中国大学慕课等教学软件和平台、先进的教学理念等都是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旅游专业教师只有在掌握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够探索创新性教学方法。
3.4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新文科背景下旅游人才素质结构涉及的内容较广,单一评价主体难以保证客观、准确的评价。改变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入行业、企业等第三方来评价考核学生能力,引导学生从专注于成绩转移到提高综合能力上来。
2)评价内容多样化。在传统的知识、技能评价考核的基础上,把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创新能力、综合能力都作为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考核,不同课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单一评价内容拓展到多元化,评价内容更全面,尤其是将行业规范、文明旅游、微笑服务等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和考核评价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出学生由内而外的良好职业气息。
3)评价方法混合化。采用项目报告、口头报告、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实施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现场和远程评价的多种方式混合并用。
3.5 创设高效能的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育人,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1)学生们通过参加文化节、旅游节、艺术节、沙龙活动、读书活动等,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感受文化魅力,体验文化精髓,增强自身文化素质,将所感所思与新文科理念融会贯通。通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把文化熏陶和知识创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素质,对学生的培养更贴近新文科的核心要求。
2)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阵地,可补充、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展示个性,发展潜力,扩展知识面,以增强创新能力与复合素质。
3)充分利用专业实践课和见习机会,提升学生的复合素质。在真实、仿真、模拟等各项专业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应变能力,如茶道、插花、剪纸等实践,既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复合素质。
4)通过校外专业实践和专业竞赛,进一步掌握旅游行业的技能规范和流程,将知识、技能活学活用,通过实操锻炼提高复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6 培养优质的师资队伍
优质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15]。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进程。培养新文科旅游人才对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眼界影响学生的视野,教师对新事物的洞察力、接受力决定着学生接受前沿知识的速度。因此,培育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旅游人才至关重要的一环。
1)加强师资培训。资助教师到国内外访学、参加培训和学术会议,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及时掌握国际业界、学术界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学历和学术研究经历,将所学所获反馈分享给同事和学生。
2)加强产教融合。鼓励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到旅游一线实践锻炼,引导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逐步熟悉旅游领域的各项实务操作和规范,通过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切实提升行业实践能力,避免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多于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按现实所需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的旅游人才。
3)优化师资结构。聘请把握行业前沿、了解行业需求的社会精英为兼职教师,弥补专业师资力量的不足。邀请国内外旅游名师和新文科领域专家来校开展学术报告和讲座,为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提供指导,让学生们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增添信息储备,获得思维方式上的启发,形成新的知识,进而推动各项新文科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做到高校间师资力量互补、校企间师资力量共享,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化,从专注于旅游专业知识向“旅游+”产业知识全方位拓展。
旅游人才培养是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研究旅游人才素质培养对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院校作为旅游人才的重要产出地,扮演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角色。本文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旅游人才所要具备的四种素质并探讨了培养途径,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总之,我国高等院校应当重视旅游人才的素质培养,积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培养更多适应新文科背景下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