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感恩心理品质研究

2023-01-06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恩惠心理品质户籍

佘 砚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一、问题的提出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与Csikszentmihalyi(2000)正式提出,在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方向,进而发展成以新思潮和新运动的形式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等众多领域。感恩源于拉丁语字根“gratia”,意思是优雅、高尚和感激。20世纪末,国外心理学者对感恩心理特质进行了大量研究。如Emmons 等(2003)认为感恩是源于对别人或其他道德动因所提供的积极结果的感知和体验。Peterson和Seligman (2004)认为感恩是一种积极的体验,无论是来自于重要他人的实在性礼物还是由自然美景所引起的内心宁静都是感恩的来源。感恩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焦点话题。从概念本质上看,感恩对个体而言意义非凡,感恩特质强的人,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常怀有感恩情绪的人,能正确理性地分析问题,引发亲社会行为,随之产生积极正向地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进一步判定,拥有感恩特质的人,更易于获得幸福感,进而获得幸福生活。大学阶段是高校学生走向成熟的人生关键时期,感恩心理可以帮助大学生转变认知,在思想和心理上健康成熟,形成乐观上进、独立自强的阳光心态。实践证明,学会感恩可以减少和平复负面心理和情绪问题,保障身心健康;学会感恩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增强个体幸福感;学会感恩还能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以上海某高校一年级到三年级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年龄跨度在18岁到24岁。采用线上答卷形式,共回收有效问卷815份,包括332名男生,483名女生,其中大一405人,大二226人,大三184人;来自省会170人,来自地市203人,来自城镇210人,来自乡村232人;有学生干部经历637人,无学生干部经历178人。

(二) 研究工具及数据处理

选用何安明编制的《青少年感恩量表》。通过“对象(他人、社会、自然)”和“操作(感知和体验、表达和回报)”2个维度以表征特质感恩,具体细化为6个基本感恩因子,共23个题目。每个问题设定“十分不相符、较为不相符、有点不相符、一般、有点相符、较为相符、十分相符”7种选项,依次计1~7分,仅有12、15、223题为反向计分,其他均为正向计分题。总得分越低,表明被测者的感恩特质水平越低。数据运用SPSS软件录入处理,统计方法采用均值分析、差异性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整体状况

大学生感恩特质对象维度在对他人、自然、社会方面的得分分别为5.68、5.58和5.33,感恩特质操作维度在感知与体验、表达与回报上得分分别为在5.45和5.61。可见,大学生感恩特质处于较高水平。

(二) 不同性别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比较

以六个感恩因子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得出:男女学生在六个感恩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对自然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自然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社会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上,女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女生呈现优势;在对他人恩惠的感知和体验上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男生体现优势。

(三) 不同年级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比较

以六个感恩因子得分为因变量,以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各年级学生六个感恩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感恩特质在不同因子上存在不均衡性发展,如大学生对自然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得分随年级上升而逐步下降,在其他四因子上,二三年级学生得分最低,一年级学生的得分最高。

(四) 不同户籍类别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比较

因变量同上,选取户籍作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户籍不同导致高校学生感恩特质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感恩特质在不同因素上,如在“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的问题1、2、3和上,不同户籍学生的得分由低到高为:省会户籍学生、城镇户籍、地市户籍、乡村户籍。在“对自然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自然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以及“对社会恩惠的表达和回报”这四个因素上,省会户籍的学生得分最低,地市户籍的学生得分最高。

(五) 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比较

因变量同上,选取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作自变量分析,发现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会导致高校学生感恩特质所有因子得分出现显著性差异,研究进一步发现相比较没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的学生,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得分要显著性高。

四、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特点

(一) 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整体良好

研究发现,高校学生感恩特质得分处于问卷设定的“大部分符合”与“基本符合”之间,说明学生感恩整体水平良好。主要原因是:高校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普遍较高,能心怀感恩。此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离不开父母亲人的悉心照顾,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导,离不开兄长同学的互帮互助。大学生在得到他人帮助的同时,会产生感恩意识和感恩情绪,并会将这份情感继续传递下去,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二) 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的感恩特质强于男生。一是,男生、女生的情绪感受不同。女生感情细致,内心敏感,喜怒哀乐等感情起伏较大,比较重感情。对感恩情感更容易体会和觉察,表现出感恩的行为;而男生偏理性,情感上比较粗放,不易察觉细微的感情起伏。二是,社会对男、女性角色期待不同。社会期待女性温柔体贴,男性坚强刚毅,所以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完全表露出自己的感恩情绪。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往往被认为是柔弱的,是需要被照顾和被保护的,使得女性要比男性具有相对较强的感恩体验。

(三) 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存在显著年级差异

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低年级感恩特质强于高年级。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社会经历不断增多,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会随之提高,心智变得更加成熟,感情会趋于深沉不太外露,感恩体验更加平稳,不再浓烈。

(四) 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存在户籍性差异

不同户籍大学生感恩特质存在显著性差异。省会户籍的学生感恩特质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户籍大学生。在“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上,不同户籍的大学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省会户籍的学生得分最高。首先,感恩特质是一种针对个体目标实现的情感反应。乡村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对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身发展更加期待,也充满感恩。省会生源的学生拥有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机会,没有特别强烈的愿望,感恩特质得分较低。其次,乡村、城镇和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部分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需要学校、社会和国家各方面的资助才能完成学业,他们会相对更多地处于被施恩的地位,更易产生感恩体验和引发感恩行为。

(五) 高校学生感恩心理特质经历方面存在差异

大学生感恩特质在社会工作经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感恩特质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过着集体生活,遇到困难,心情苦闷时不再能依赖亲人,而往往只能求助于身边的同学朋友。学生干部相比普通同学,因为工作性质,会接触不同社团和部门,认识的朋友更多,能获取的社会支持力量也就更多,更容易产生感恩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学生骨干作为高校学生的优秀分子,无论是学习工作能力,还是思想政治素质都更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勇担重任的时代使命感,他们能发挥先锋楷模作用,把感恩行为表现出来。

五、高校大学生感恩心理品质培养对策

(一) 保持和发扬已有的感恩心理品质

学校要营造知恩报恩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各大节日为切入点,赋予传统节日感恩的内涵。如“母亲节”和“父亲节”,应铭记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引导子女要孝顺双亲;“清明节”既是祭扫先辈、缅怀英烈的节日,更是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今天幸福生活的恰当时机。“五一”“七一”“八一”和“国庆节”应教育青年一代,要牢记劳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为我们付出的鲜血和汗水。大学生更应牢记今天的幸福、国家的强盛是千千万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们应该感谢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常怀一颗感念的心。学校应协同各职能部门为学生提供义务维修、法律咨询、订购回家车票等暖心服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校给予的温暖,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大力弘扬感恩正能量,保持和发扬感恩心理品质。

(二) 加强弱项感恩心理品质的培养

本研究发现,高校学生感恩整体平均分还不算高,感恩教育还有提升空间。感恩教育绝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或思政教师一己之力,应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体教职工要大力挖掘教材、节假日、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感恩元素,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管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日常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体验感恩情感,增强感恩意识。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等方式,树立校园感恩榜样代言人,用榜样的力量产生示范效应,引导学生更愿意把感恩意识付诸于感恩行动中。同时,应该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支教、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走向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明白自己所获得的一切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他人的帮助、学校的培养和社会给予的恩惠,产生积极的感恩情感。在感恩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懂得同情、关心和关爱他人,使大学生更愿意主动帮助他人,把感恩情怀付诸于实际行动。

(三) 分层分类塑造大学生感恩心理品质,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方案

为保障大学生感恩心理品质的良好发展,要依据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青年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分类进行感恩教育。如每年开学报到时,开通经济困难学生绿色通道,保障贫困生能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向新生及家长介绍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办法、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细则、勤工助学岗位介绍等各项惠民帮扶政策,让大学生初入校门就感受到来自学校、社会和国家给予的关心关怀,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往往会遇到不小的学业压力,学校应整合各项资源,为他们提供学业指导,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学校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此外,可借助各项奖助学金评定,开展资助征文活动,引导高校学生明白,自己在学校所获得的受助离不开国家、党中央、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知党恩、记党情,常怀感恩之心,心存善念。针对大四毕业生,可在毕业离校环节,开展捐书、赠物活动,引导学生知恩图报,传承和发扬施恩爱心。

猜你喜欢

恩惠心理品质户籍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浅析中日两语言中的授受关系
爱你本来的样子
征婚信息
《恩惠》中女性人物的成长
热议
像户籍管理员那样熟悉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