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诊断测评对英语专业教学评价的促进作用
2023-01-06李大鹏杨旭明
李大鹏 杨旭明
(长春财经学院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吉林 长春 130122)
依据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人才培养单位应“针对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1]。互联网技术已经渐渐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中,互联网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智能+教育”将成为新的教育形态。高等院校应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全面改革和创新英语专业教学评价工具,确保教学评价具备专业性的同时,也应具备科学性和客观性。
“优诊学(高校版)”(以下简称“优诊学”)在线诊断测评系统秉承Assessment for/as Learning的设计理念,参照《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为量表4—7级水平的大学生提供诊断测评,并提供个人和班级反馈报表,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建议,并为教学评价提供量化依据。基于此,本文将系统分析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评价现状,探讨“优诊学”在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并从动态评价理论视角出发,探讨英语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
1 英语专业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互联网+”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催生了在线教学平台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全面普及,也带来了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型发展,其中也包括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改革。即便如此,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依然比较滞后,课程教学评价普遍使用的是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正在兴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2]。具体来说,英语专业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
1.1 评价标准不够明晰
英语专业教学评价体系逐步向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向改革,能够基本满足课程评价需要,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缺少客观、明晰的评价标准,也忽略了学生在专业基础、个体特征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首先,教师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主观意识较为强烈,甚至基于既有印象为学生评分。长此以往,不仅无法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反馈、导向作用,也无法有效即时监督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其次,在学生互评环节,同样缺少有针对性的量化标准。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往往存在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的问题;也有的学生为了不影响成绩,和同学商量彼此给高分,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最后,在终结性评价环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教师的主观印象、试题的难易度、学生的备考质量等都会对教学评价的甄别度产生影响。
1.2 评价手段不够丰富
语言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专业课程评价工作也非常复杂,课程评价手段的选取直接关乎专业教学质量。部分英语专业教师过度依赖笔试成绩,甚至从期末笔试成绩、专业等级考试出发,由终结性考试、考核推算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或者将平时成绩记录直接当作形成性评价。在评价细节方面,教师评价也缺少质性描述,忽略了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隐性学习结果及学习技能[3]。部分专业教师偏重于对课后学习任务的评价,却忽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参与等环节表现。这些评价手段往往无法客观、全面地对学生整体学习过程作出反馈,缺少专业和课程自身的特色,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思辨能力。
1.3 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在课程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的作用不容忽视。现有的英语专业教学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测验、考试等传统内容上,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为了准备考试而突击学习,虽然考试成绩良好,实则学习效果不佳。教学评价内容不够全面,不仅会导致教师无法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程度,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关注语言知识,对语言产出技能和跨文化思辨能力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不能够践行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学理念。此外,专业教师对评价测试题目的整体设计和题型分配方面的连贯性与递进性关注不足,忽略学生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习时长、任务完成度、活动参与度等因素[4]。长此以往,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思辨能力的考查不够系统,在测试过后对评价数据应用于分析的水平参差不齐,也缺少评价后的针对性补救教学措施,从而造成对阶段性评价结果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1.4 评价主体不够多元
传统认知中,英语专业教学的评价任务往往由授课教师完成,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缺少发言权和参与度。这种评价的评价主体单一,且过分依赖教师评价,虽然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程度,为教师后续教学活动提供借鉴与参考,却忽视了学生自身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命题教师的个人喜好、试卷题目的覆盖面等因素,也会影响部分学生成绩,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学生未能参与到评价环节,也直接导致学生难以直接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成效,并基于此适时对自身的学习策略作出动态调整。此外,教师长期处于自身的舒适圈内,缺少来自专家和同行的外部声音,也会造成教师的教学模式固化,不利于教师评价素养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日渐僵化,成为阻碍学生进步的一大弊端,更不利于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有效提升。
2 诊断测评工具对教学评价的促进作用
“优诊学”诊断测评系统自研发以来,一直致力于有效识别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以便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时作出调整;及时发现学生语言微技能中的不足,进而帮助教师实施教学干预,并鼓励和督促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习惯,实现教学相长。采用“优诊学”进行前测,能够为英语专业分班提供指导建议;进行中测,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诊断性测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助力教师开展教学科研。
2.1 促进定量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单一采用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会导致评价结果有失偏颇,因为定量评价侧重数据,定性评价则侧重教师直觉。在“优诊学”诊断测评系统中,通过定期测试和周期性诊断,教师能够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并将系统中的测试数据与线下评价内容进行有机衔接,从而帮助教师基于课堂观察及课后访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共同应用于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6]。
在线诊断测评能够将学生的真实表现以数据的形式客观呈现出来,通过直观的数据记录,能够对教学起引导、激励、监督作用[7]。教师可以通过“优诊学”系统前测得出数据,将其作为分班和分级教学的依据;也可以将不同阶段测试数据作为整体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纳入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访谈和座谈等形式为学生答疑,进而通过中测更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进步幅度,从而采取针对性教学干预和补救措施;进一步引入后测环节,运用实验数据考核学生的进步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度。一个教学周期内,教师可以采用数轮测试,将学生的测试数据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一部分,纳入课程考核环节。
2.2 指导教师科学开展形成性评价
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优诊学”的专项测评和智能反馈信息,有效采取混合式教学。通过“优诊学”的定量分析和线下的定性分析,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化学习问题,在适当的时机给学习者提供“脚手架”,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和高阶思维能力[8]。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计划,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活动,针对性解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笔者在对教授的班级测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专业词汇和语法运用等方面存在较明显不足,在后续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加大了词汇训练和句式表达等相关练习的力度,并在课程评价环节中向词汇和语法部分作出一定倾斜。同时发现,学生在语篇结构等方面诊断结果相对较好,相应地,笔者在评价活动安排方面也及时作出了调整。只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评价方案,并适时调整和有效执行,才能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进而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2.3 提升教师与学生整体评价素养
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方式,“优诊学”诊断测评平台的测评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优势。智能网络测评系统的出现,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素养[9]。
一方面,教师通过“优诊学”系统测试可以了解学生各种语言微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加合理地把握学生能力所对应的《量表》等级,为测试后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反馈意见,并使之作为教学档案的一部分得到保存和更新,从而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方案,作出更为全面而科学的教学评价。
另一方面,“优诊学”相关智能诊断测评能够及时形成数据,并实时保存和记录相关数据的更新与变化。在诊断过后,学生可以查询自己的单项及整体语言技能测评报告,并能够了解自身在同类测评者中的整体水平。此外,“优诊学”平台会为学生提供测试后的学习建议和强化练习等,能够在有效弥补学生语言技能不足的同时,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身和同伴的语言水平,从而基于各类微技能的诊断测评数据,更加合理地作出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
3 诊断测评工具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英语专业应与时俱进,引入“智能+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优诊学”在线诊断测评系统,可以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得到诊断结果后,需要教师对特定分项技能进行补救并取得教学效果[10]。通过开展在线诊断测评,能够确保英语专业教师定期收到教学反馈,并对测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不同时期的测试表现,及时调整课程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升。笔者尝试将“优诊学”诊断测评工具运用到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3.1 教学前测
课程教学开始前,教师除准备教材内容外,还应有效了解教授班级的学情,从而有效开展针对性教学。在“智能+教育”时代,“优诊学”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笔者在2021年秋季学期教学开始前,依托“优诊学”平台组织2020级班级学生参与了听说读写以及词汇、语法技能测评,在备课过程中据此对知识内容的密度、呈现方式作出了调整。
前测结果显示,班级57%的学生英语词汇量在5 000及以下,学生整体语法能力处于《量表》五级及以下水平。不足20%学生英语听力、阅读水平达到《量表》五级,写作、口语能力达到《量表》五级及以上的学生比例约为18%和22%。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语言知识考核目标为:学生应掌握5 500—6 000个认知词汇,并能熟练运用其中的3 000—4 000个词汇。可见,大多学生词汇基础较为薄弱,需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化。学生整体把握较好的语法项目包括情态动词、复合句和倒装结构,整体需要提升的项目为动词时态、介词及主谓一致。此外,学生在写作、口语类语言输出型技能方面能力强于阅读、听力类语言输入技能,但整体语言技能处于《量表》五级及以下。
3.2 教学实施
在教学内容呈现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寻者[11]。笔者根据学生的前测结果调整了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和侧重点。
首先,笔者为学生推荐了词汇学习相关APP和网络课程,供学生预习和自学,并在课堂呈现过程中加大构词法相关知识的讲解,定期进行词汇测试,以期提升学生的词汇量。其次,为学生准备了形式多样的语法微课及相应线上、线下练习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薄弱板块语法技能的讲解和演练,如动词时态、介词、主谓一致等。最后,笔者整合教材资源,将教学内容按照主题分为不同项目,并基于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不同把握程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结合组内成员的学习习惯和基础层次,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分别着重强调阅读和听力输入,提升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输出技能。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笔者在授课中实现了优先呈现学生存在共性问题的教学内容,将个性化问题对应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针对性呈现给有学习需求的学生。同时,在小组任务方面,笔者设计了共性和个性化学习任务。各学习小组完成共性学习任务后,会被分配到个性化学习任务。依次完成学习任务后,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提升,也能够获得学习成就感,满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建设目标。
3.3 教学中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基于定性分析预设好教学策略和强化教学措施。但在诊断测评工具的帮助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中测,以便于实时把握教学成效,并针对学生的测评数据开展定量分析,为及时开展有效的教学干预措施做准备。
在完成了2021年秋季学期教学任务后,笔者于2022年春季学期初组织学生进行了教学中测。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词汇量、语法基础和听说读写技能有不同程度提升。首先,词汇量高于5 000的学生数量达到64%,较上一个学期提升了21%,且绝大多数学生词汇量有不同程度提升。其次,学生的语法测评成绩总体取得了一定提升,尤其动词时态、介词相关测试题整体发挥较好,但个别学生在主谓一致相关测试中发挥欠佳。最后,学生的写作、口语技能提升最为明显。50%的学生达到《量表》六级较好写作水平,43%的学生达到六级基本写作水平;29%的学生口语达到《量表》六级水平。同时,学生阅读、听力技能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幅度不明显,整体依然处于《量表》五级及以下水平。
3.4 教学干预
基于中测数据,笔者动态调整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以期充分发挥“脚手架”的作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升。针对学生整体需要提升的阅读、听力环节,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实际,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干预措施。在课上,除教材中的资源和素材外,笔者引入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化、教育、科技类语料信息,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技能,并有机结合在线教学资源和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真题,为学生进行强化练习。此外,得到诊断测评结果后,教师除了要使用好教材资源,还要学会“开小灶”[12]。笔者在课上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巩固强化,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此同时,在课后演练环节,笔者从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分层次推荐学习资源,并通过网络平台和线下任务布置相应的巩固练习,进一步强化教学干预效果。
3.5 教学后测
在完成以上步骤后,笔者组织学生参与后测,从而有效获得教学反馈,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在完成共性和个性化学习任务后,如果学生的诊断测评数据理想,则意味着教学目标得到了实现,教师可以更新学生的学习档案并开展后续教学;如果学生的测评数据不理想,教师应继续采取教学干预,确保学生有效把握教学内容,直至达成教学目标。
4 结语
网络诊断测评工具能够帮助教师识别学生语言能力特点,根据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干预,并协助教师更加科学地实施课堂教学[13]。在“新文科”建设和“智能+”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大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使用力度,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师也可以基于院校和专业现实条件,引入“优诊学”等在线诊断测评系统促进教学评价体系优化,定期组织阶段测试并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探索英语专业教学的创新式发展路径,以期提升自身教学评价素养,并加快“新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进程,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