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落地:价值追求与行动策略

2023-01-06付卫东郭三伟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培训

付卫东,郭三伟

(1.华中师范大学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湖北 武汉 430079;2.黄冈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从严治理和规范校外培训、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要求[1]。“双减”政策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2],是基础教育领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双减”政策落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包括政府、校外培训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在内的不同利益主体,需要各利益主体的广泛协作与积极配合。深刻认识和理解“双减”政策的价值追求,明晰各利益主体应采取的行动策略,对于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减”政策的价值追求

(一)坚持立德树人和全面回归学校本位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及论述立德树人,明确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3]。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6]。“双减”政策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保障学生基本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正是义务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双减”政策还是对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关系的大调整、大变革。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的过度和无序发展不仅增加了学生和家长负担,还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弱化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双减”政策通过调整两者关系,使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发展。一方面,坚持“严”字当头,从严治理校外培训,让校外培训机构退出或转型发展,这有效捍卫了学校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校外培训机构重新思考和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减轻学生负担,最根本的还是要做好学校教育,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双减”政策聚焦于全面回归学校育人本位,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双减”背景下,应坚持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兴趣特长发展提供服务,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7]。

(二)减轻家庭负担和家长焦虑情绪 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8]。短视化、功利化问题同样存在于我国广大家长身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诸如“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的根深蒂固,我国广大家长对子女教育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和给予了较高的投入,承受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尤其是在日益“内卷”的今天,家长们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陷入了过度的教育焦虑之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广大家长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家长坚信通过教育能够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和改变命运,因而不断追加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投资,以期能够让子女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中谋得一份好工作。校外培训机构迎合这一现实需求,抓住广大家长追求和攀比分数的心理,打着应试、名师辅导、解题技巧等旗号进行过度培训、超前培训和超标培训,虚假宣传、夸大宣传、乱收费、卷钱跑路等问题突出,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透支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严重加剧了家长的群体性焦虑。在资本的加持和大量涌入下,校外培训机构实行资本化运作,逐渐背离了教育的公益属性,无序发展,问题突出。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下,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日益加深,广大家长逐步陷入盲目跟风和攀比以及“投入越多,焦虑越重,越追加投入”的恶性循环之中,苦不堪言。

“双减”政策对家庭过重的负担和家长过度焦虑问题予以积极回应并提出了应对之道:通过从严治理和全面规范校外培训,严禁资本化运作,有效斩断家长过重负担和焦虑的重要来源链;通过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扭转家长的短视化、功利化倾向;通过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改革和完善作业管理,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教育留得住学生,吸引得住家长,减少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通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缩小区域、城乡及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满足广大家长对享受优质均衡教育资源的期盼与需求,进一步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双减”政策还从其他多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减轻家庭负担和焦虑情绪,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近些年来,由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引发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困扰着政府、家庭和学校。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分别高达53.6%、50.2%和52.7%[9],2019年全国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仅为23.8%[10]。这些数据再次表明了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也一直在关注学生健康成长。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同年,教育部部署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培养学生健康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健康素养[11]。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又进一步重申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同样,“双减”政策聚焦于学生健康成长,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深入推进校内减负和校外减负两手抓,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去掉学生身上束缚健康成长的枷锁,打开学生通往健康成长的大门。

推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求,也是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我国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这一修订再次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双减”政策聚焦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严治理校外培训等措施,减轻学生负担,给予学生更多用来全面发展的时间。通过开展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与答疑,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双减”背景下,我们应牢固树立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摒弃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分数和升学率的老路,走符合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健康的、完整的时代新人。

(四)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和高质量教育体系 良好的基础教育生态应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导向的,注重基础性、公益性、公平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教育压力的普遍前移,在应试教育体制和“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指挥棒下,短视化、功利化问题在中小学日趋严重,学生负担日益加重,教育生态日益遭到破坏。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的一样:“现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13]校外培训机构在资本的裹挟下大量涌入,不仅加剧了中小学存在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还带来了教育的过度资本化问题,使得基础教育生态进一步遭到破坏。“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党中央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所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双减”政策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重拳整治校外培训、切实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转变家长观念等措施,努力破除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短视化、功利化、资本化等问题,重塑基础教育生态,还教育一片风清气正,还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双减”政策的出台,彰显了党中央对治理中小学存在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和构建基础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

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这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新主题、新方向、新目标、新任务[14]。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追求。“双减”政策的出台,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减轻学生校内外负担入手,撬动义务教育深化改革,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减”政策正是以减负为契机,标本兼治,既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又通过减负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破除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顽瘴痼疾,逐步推动义务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的行动策略

(一)政府:统筹谋划和综合治理 “双减”政策落地,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和强化政府统筹。主要包括:

其一,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各地政府应加强统筹谋划,强化“双减”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职能,努力构建党委领导下的党政齐抓共管、多部门联动且分工明确的“双减”工作机制,确保“双减”持续深入推进。

其二,坚持不懈抓好校外培训治理。主要包括:一是持续做好摸排登记、备案审查、“营改非”、违规巡查等日常监管。二是全面加强预收费管理。通过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等方式全面实施预收费监管,切实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15]。三是大力整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参与的“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设立举报奖励基金和匿名举报奖励制度[16],让隐形变异校外培训无所遁形。四是加强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分类监管。各地要区分文艺、体育、科技、婴幼儿托育等类别,由文旅、体育、科技、卫健等部门分类管理,并由各对口管理部门制定出台本领域培训机构的准入标准与从业规范,严格审批,加强管理。五是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可通过召开座谈会、专家咨询会等形式帮助有需求的校外培训机构实现转型发展。

其三,千方百计做好课后服务保障。主要包括:一是加大对课后服务的经费投入。可将课后服务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二是完善课后服务配套政策。各地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应文件,明确课后服务收费、教师补助发放、绩效工资分配等标准。三是指导解决课后服务师资短缺问题。各地可通过补充增加编制、引进第三方机构参与、建立县域内课后服务师资库、选聘优秀教师流动帮扶薄弱学校、外聘专业教师等方式尽快补足配齐音体美等所需教师。四是研究制定课后服务评价实施方案。各地可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开展调研,研究制定评价方案,做好课后服务质量评估工作。

其四,推动教师定期轮岗常态化。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教师流动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17]。应逐步完善轮岗制度和配套政策,合理确定轮岗周期,帮助解决轮岗干部教师在住房医疗、家庭生活、交通出行等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给予轮岗干部教师一定的津补贴,努力保障其工资待遇不低于原单位。大力破除制约轮岗干部教师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减轻和化解不必要的事项和负担,使轮岗干部精力放在学校提质发展上,使轮岗教师精力放在课堂提质增效上,最大限度发挥轮岗效益。

其五,利用信息化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要加快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校外培训治理、作业管理、教学改革与优化、课后服务、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助推“双减”各项工作提质升级。

其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双减”政策落地,要真正发挥好教育评价“指挥棒”的正向作用。例如,坚持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全面评价方式,进一步弱化中高考分数在教育评价中的比重;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生活性和实用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其七,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充分利用学区和集团优势,助推薄弱学校发展;要加快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助推农村学校发展;要加快搭建县(区)域内校际交流平台,推进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配置;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

其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一是要依法保证教师待遇。依法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的平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本地公务员工资收入的平均水平,认真落实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行定期递增计划。要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表现纳入绩效工资分配,保障参与课后服务教师权益。二是加强对校长、教师的培训。要聚焦一线教学实际和课后服务实际,搭建培训交流平台,开展深入交流与研讨,突出培训实效。三是减轻教师负担。各地要严控社会事务进校园和抽借教师事宜,统筹规范和精简各类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填写报表等事项,努力减少与教学和课后服务无关的事项。

其九,加强“双减”督导。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教育督导进入2.0时代。“双减”政策落地,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双减”落实工作作为重点督导任务,加强对“五项管理”、教育教学、校外培训治理、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督导,并强化结果运用,推动问责整改。以督导促整改,以督导抓落实,充分发挥好教育督导在“双减”政策落地中的利剑作用。

(二)校外培训机构:规范运营和转型发展 “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应自觉遵守国家政策要求,聚焦规范运营和转型发展。主要包括:

其一,校外培训机构应转变自身观念,回归和坚守教育公益属性,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要深刻认识“双减”政策蕴含的价值追求,转变以应试为目的的营利导向,自觉摒弃以往以铺天盖地的广告、“狂轰滥炸”式的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为主要路径的传统商业模式,转变为坚持教育公益属性、真正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其二,加强自身建设,规范日常运营。校外培训机构应主动作为,严格执行“双减”政策规定,不开展各种违法违规培训。

其三,思考和探索转型发展。校外培训机构要实现思维转型,回归公益心态,做好教育而非做大生意[18]。校外培训机构应广开视野,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自身实际考虑往如下方向转型发展:一是素质教育方向。校外培训机构可充分利用自身场地、设备、人员及资金优势拓展学生素质发展业务,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兴趣特长发展服务。二是职业教育方向。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校外培训机构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职业技能类培训项目,以满足因就业市场日益竞争激烈而带来的广阔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三是成人教育方向。面对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文凭膨胀,诸如考研考博、考公、考编等成人教育培训需求旺盛,市场广阔。校外培训机构可充分利用自身在线教育优势,拓展成人培训项目。四是助力校内教育方向[19]。校外培训机构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助推乡村和薄弱学校完备设施、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面向学校而非直接面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一些线上培训机构可利用自身信息化优势为校内提供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系统、教师作业批改系统、学情分析诊断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师生个性化匹配系统等。五是乡村教育振兴方向。校外培训机构可利用自身信息化优势和师资优势积极投身乡村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乡村学校共享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和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六是家庭教育方向。校外培训机构可发挥自身在学情分析、育儿研究、了解家长心理等方面优势,增加家庭教育指导板块和平台,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培养合格家长。七是终身教育方向。校外培训机构应将关注点从K12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为成人终身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学习资源推介、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同伴推荐。八是教育对外开放方向。校外培训机构可抓住在线教育发展的机遇,拓展服务对象和范围,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与服务。九是其他方向。校外培训机构也可转型到教育发展的其他方向或市场需求较为旺盛的其他行业。

(三)学校:专注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落地,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主要包括:

其一,树立和坚持科学的学校发展观。学校应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应试为导向的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学校发展模式,代之以学生素质发展为导向的追求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校发展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兴趣需要,多从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多按学生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办事,以学生为本,保障学生休息权利,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发展。

其二,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和主心骨,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加强教学管理;要加强年级组、学科组教研,充分发挥教研作用,指导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杜绝机械作业、重复作业和惩罚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分层作业和个性化作业;推进教学改革,指导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加强与改进教学评价与教师评价,探索多元主体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教学实效。

其三,做优做强课后服务。主要包括:一是发挥好课后服务的基本功能,做好课后服务和家长上下班时间的衔接,提供课后看护、午餐、晚餐托管服务,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二是提供与文化课程或考试有关的辅导,指导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或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辅导服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三是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学校应在深入调研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人文艺术、体育、科技、劳动等形式的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四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学校可与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活动内容;学校还可将课后服务拓展到校外,与社区、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甚至企业、车间等合作共同开展课后服务。学校还可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吸引家长参与课后服务。农村地区学校可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与乡土资源,打造特色课后服务课程和品牌,亦可利用亲近大自然的天然优势,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到户外到大自然中开展田野观察、户外鉴赏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课后服务可分为课后看护服务与课后发展服务,前者旨在解决放学后儿童无人看护的问题,后者旨在帮助儿童实现兴趣爱好等方面进一步的发展[20]。学校要厘清课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在做好课后看护与托管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和开发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动内容,注意活动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与整体性,不能孤立零散地设置相关活动。六是做好课后服务评价。学校应探索制定课后服务评价实施方案,对课后看护服务、课后发展服务分类评价,注重多元主体评价,探索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质量,强化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以科学评价推动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七是关注教师权益。学校要保障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合理取酬,在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奖励评优等方面要参考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表现。具体来说,学校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时,要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间和精力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范畴。学校在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时,优先考虑积极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对于校外专业技术人员,由双方协议确定劳务报酬,通过专款专用的方式保证按时到位。八是减轻教师负担。探索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合理安排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任务与时长,做好教师排班与值守工作。可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课后服务智能管理平台,集学生报名登记、汇总分班、教师值班、报名点名、评价学生等功能于一体,提高课后服务效率,助力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其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有效落实“双减”的前提保障[21]。学校要加强学科组、年级组教研,搭建教师互动平台,推动教师之间开展常态化交流与研讨,帮助教师丰富专业理念,掌握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积极加强教师进修与培训,重心放在作业管理、教学优化、课程开发、课后服务等方面。营造积极开放的学校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

其五,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时更新和完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探索开发和打造智能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智能作业管理平台,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管理和作业管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教学模式。

(四)教师:聚焦课堂教学和专业发展 “双减”政策落地,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聚焦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聚焦专业发展,提高践行“双减”的意识和能力。

其一,革新教育理念。“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增强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意识,自觉扭转“唯分数”和“唯考试”等短视化、功利化倾向;要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兴趣爱好、好奇心和探索欲,要像呵护幼苗一样呵护他们健康成长;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要在教师指导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要努力培养圣贤坯璞,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包括:一是要有效提高作业质量。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作业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要在作业质量上下功夫,实现作业由量到质的转变。实践中教师要避免机械地落实“双减”,出现不布置作业或仅在量上减少作业等形式主义做法。教师要实现作业革命,更新作业观念,系统制定作业学期规划和单元规划,精心研制高质量作业。努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杜绝重复作业、惩罚性作业,探索设计个性化作业、弹性作业、分层作业和智慧作业。在作业类型上,探索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和跨学科综合性作业。作业的布置要根据教情和学情来定,要注意考虑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和精力,合理控制作业量,不给学生增加过重作业负担,确保作业难度不超国家课标要求。教师要坚持作业全批全改和面批讲解,通过作业帮助学生诊断学习不足并加以改进。作业的讲解与反馈要照顾到每个孩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师要创新作业管理,实现学生作业自我管理、家校合作管理、信息化管理。二是要优化教学方式。教师要自觉摒弃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更多采用互动式、对话式、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三是加强教学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提高课堂效率。管理的目的不是要压制和压抑学生,而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进而有效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改革教学评价。教师要革新自身的评价观念,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品行、考试成绩、平时表现等做综合评价,不能以单一的分数衡量和评价学生,不唯分数论英雄。

其三,推动自我专业发展。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围绕“双减”下的课堂提质增效、教学方式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课后服务等领域更新自身的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锤炼自身专业技能。

(五)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变多了,学生应充分用好这些多出来的时间去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其一,努力提高学习质量。随着作业量的减少和课外补习的消失,学生也要向学习要质量,转变自己的学习理念,不再沉迷于机械刷题、重复练习和搞题海战术,而是要寻求学习方法的转变。要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时常向老师反馈自己的学习状态与遇到的学习问题,寻求教师支持与帮助;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积极与同学讨论与互动,共享学习经验,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互帮互助,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努力改掉学习上的陋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时常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其二,做好时间规划。要从小养成做规划的习惯,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作业、休息、参与课后服务、体育锻炼等时间,不宜制定过高的目标和要求,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其三,积极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一方面,认真完成作业,遇到困难疑惑时积极寻求老师的答疑辅导,提高作业完成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兴趣活动,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课后生活。其四,加强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保证自己每天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强健自己的体魄。其五,发展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在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身的兴趣特长。其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充分利用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和父母或同学一起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活动、研学旅行活动、科学探究活动等,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锤炼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也服务和回报社会。

(六)家长:聚焦观念更新和家校共育 “双减”政策落地,家长要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投身家校共育。主要包括:

其一,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家长如果不真正转变自己的观念,学生的负担就难以真正减轻,“双减”政策也就难以真正落地。家长的负担和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子女学业成绩的担忧和对子女教育投资的非理性判断,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如别人,给孩子报的班不如别人的多,为子女教育花的钱不如别人多,这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广大家长群体中的认知偏差和非理性判断。家长应减少不必要的从众与比较,多一些理性判断,不要盲目跟风为孩子报名过多的辅导班,否则就是害了孩子,又苦了自己。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过高期望,首先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其次才是帮助孩子搞好学业。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孩子学习成绩不高或学习出现了问题,应该和学校和老师一道共同解决,这才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根本之道,而非简单地把孩子送到校外,让培训机构帮忙解决。

其二,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家长要提高家校协同育人的意识,积极关心孩子的成长表现,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尤其是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解决在学校遇到的困难。家长可积极参与学校课后服务资源的开发、课后服务的监管与课后服务的质量评价,与学校一道共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家长要经常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现和思想动态,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配合教师做好各方面育人工作。家长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家校共育中的作用,积极为学校教育教学、课后服务、学校管理等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其三,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家长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掌握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懂得一些基本的养育保育知识,了解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家长要高质量陪伴孩子,为孩子营造和提供安心舒适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家长要合理安排好学生放学回家后的时间和周六周日、节假日及寒暑假时间,指导孩子或与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亲子共读、家务劳动、社会公益等活动,带孩子拓展视野,培养能力和发展兴趣,树立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和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家长要营造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和观点,尊重孩子的兴趣发展需要。

(七)社会:聚焦积极参与和协同育人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双减”政策落地,社会力量要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

其一,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广告制作商、新闻媒体等要严控校外培训广告制作和刊登,用人单位要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等不良的用人导向。全社会一道共同努力,破除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五唯”观念,减少过度宣传中高考分数、炒作中高考状元等不良现象,自觉抵制教育“内卷”和教育焦虑。社会各界应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和贯彻“双减”政策精神,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社会要真正关心关爱学生,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其二,积极助推学校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在开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师资不足、内容不够丰富、教师负担加重等问题。社会力量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大有可为。诸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社区、社会公益组织、志愿服务团体、少年宫、科技馆等机构或场所可积极与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联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或免费的方式为学校提供场地、设施设备、人员上的支持或入校开展课后服务。诸如运动员、社会知名专家、音体美行业专业人员等也可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供支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可缓解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而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其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社区要积极推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和掌握育儿方法。一些社会公益组织、民间服务团体也可举办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其四,助推学校信息化建设。一些优质的在线教育企业和机构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学校开展合作,共同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步伐,助推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其五,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其他方面。一些社会组织和团体也可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方方面面中来,推动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培训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我想要自由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