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废名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3-01-06汤天勇魏诗颖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黄冈诗歌文学

汤天勇,魏诗颖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为纪念废名诞辰120周年,更好地在全新文化语境中总结、传承废名文学与学术遗产,2021年12月3日-5日,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苏东坡书院)和黄梅县文学艺术联合会联合承办的“纪念废名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废名的故乡黄梅召开。本次与会学者近四十人,分别来自日本、北京、江苏南京及湖北的武汉、宜昌、黄冈等地的高校及文化部门。学者们以主题发言和小组发言等形式,就废名的文学作品、学术思想、文学接受与传播、文学观念等进行论题聚焦,深入研讨废名的“未完成性”与“未来性”。

废名的“未来性”和“未完成性”是吴晓东和格非在“纪念废名诞辰110周年暨首届全国废名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论题。这次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吴晓东、清华大学的格非对废名的文学史地位分别作出了判断,吴晓东认为废名的意义一是其独创性,他高度认同20世纪30年代初朱光潜、李健吾论及废名创作时所揭示的废名的“独创性”和鲜明的个性的特征;二是废名文学贡献,认为废名在小说、诗歌、散文领域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比如在小说方面,京派文学、田园小说、诗化小说、史传性小说、散文化小说等类型,废名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家。在此基础上提出废名的“未来性”的观点,认为把废名放在一个更长时段的文学史中间考量,他也将占一席之地,具体地说,大约是与晚唐李商隐相仿佛的地位。格非从文学发生学意义上提出“废名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家”。废名怎么会去写《莫须有先生传》这种小说?回答是废名必须这么写,正如普鲁斯特写作《回忆似水流年》他必须那么写,而不能像巴尔扎克那么写一样。因为他面临着巨大的开创性的局面。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开创性的写作方式,他没有可以借鉴学习的范例,从而废名采用了一种注定不可能完成,事实上也未完成的方式写作。所谓“未完成性”还有一重涵义,一个作家的文学史存在取决于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废名的文学史地位具有不确定性。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陈志平、黄梅县人大副主任段丽芬、黄冈市文联副主席郑能新(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沈嘉达教授代宣)致欢迎词,均对黄梅籍作家废名先生突出的文学与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对研讨会将会带来学界新论断表示热烈期待,对写好新时代“废名颂”及名人文化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充满信心。

湖北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王泽龙先生代表学会发来贺信,指出,废名先生是20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年代京派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其小说创作、白话诗歌、文学思想突出呈现了京派文人的人文思想与美学品格,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宝贵的诗学资源与文学遗产。并希望废名家乡的废名研究能够立足乡土,扩展视野,培养队伍,集结资源,扩大废名的社会传播力与影响力。废名的学生、吉林大学原校长刘中树先生发来“会议感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废名是满怀深情地迎接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热爱人民、满腔热情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并希望新时代的废名研究者,认真梳理总结研讨老一代学者为学、为事、为人统融一体的宝贵经验,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成为我们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宝贵资源。北京大学吴晓东先生在贺词中说,经过学界的努力,废名声誉日隆,呈现出学界所概括的丰富性、独特性、经典性和未来性的特征,并认为废名是真正属于未来的文学家。

大会发言阶段由湖北大学熊显长教授主持,黄冈师范学院张吉兵教授、武汉大学教授陈建军、新华社高级编辑文璐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梅杰先后发言。张吉兵汇报的是他的废名诗歌研究方面的成果,认为废名的诗是哲人之诗,不是诗人之诗;解识废名诗歌,首先要真切地认知创作之际废名的思想状况。年届而立,废名忽然觉悟,人生最根本的事业是成人。为此废名终止文学创作,搁置文学经典研读,转而诵读佛教经典、服膺佛学学说;颠覆其著作家人格,重构新的自我,即朱光潜所说的“悟理证道”者。废名的“悟理证道”者的特质是“流连而不执着于人生”。这是废名在反思、想象、思辨中达成的,以佛学为主导,整合着丰富思想成分的生命主体观。废名的诗歌创作从属于其悟理证道,毋宁是悟理证道的方式,表现了其流连而不执着于人生的独特的主体生命面貌。

陈建军梳理了新世纪以来国内废名研究现状,认为体现为三个亮点和两个不足。亮点之一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是依照全集体例编纂的六卷本《废名集》(王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是现代文本整理的有益且成功的尝试,既作了题注、异文注、勘误、释义等数以万计的“注”,又在已版废名各种作品集的基础之上追根溯源,保证了文本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二是“全国首届废名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由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30多名学者参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亮点之二为出版了12本废名研究著作,5部是博士论文,超越了之前二十年的废名研究实绩。亮点三是废名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专业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超越二十年前学界研究成果。不足之一为史料发掘之不足,黄梅、北京、青岛、长春四地史料发掘尚有较大空间,以致于无法准确还原废名生迹历史。不足之二为有关废名的传记尚未成型。陈建军作为一个废名研究专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成立废名纪念馆,打造名人文化名片;二是成立废名研究会。

文璐从废名亲人与研究者双重身份解读废名其人与其文,从亲人视角来看,废名是一个温暖慈爱的人,一个刻苦做学问的人,一个倾其心力教书育人的人,一个独特率真的风格作家与诗人;从专业视角来看,废名对家乡人文有着的独特表现,热爱故乡、眷恋故乡、拥抱故乡,笔下家乡的山水清凉优美、如诗如画,笔下的人物质朴平实又不失风趣。梅杰将废名研究视为生命历程组成部分,以审美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为研究原则,认为废名走了一条最为纯正的文学道路,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不会低于庾信。尤其是废名研究尚未掘进的领域,诸如废名小说的意识流研究、佛禅思想研究、现实主义及晚年废名评价等方面。

主题报告之后,研讨会进入小组发言环节,《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韩文革教授主持。与会学者主要围绕废名文学作品、文学观、文学传播等方面展开探讨。荣光启教授(武汉大学)和郭伟副教授(黄冈师范学院)都选择从意象入手探讨废名诗歌,相异的是荣光启侧重于基督教意象,而郭伟以地理意象切入。荣教授说,目前学界看问题多仅凭先在印象,特别是对待经典作家,研究其时都会先入为主,应该从读者自我阅读体验出发。基于此,荣教授发现废名诗歌中存在着基督教元素,但废名对基督教“上帝”的创造论和“耶稣”救赎论存疑的,对于他来说,艺术才是真正的救赎。当他作品出现“耶稣”的时候,即是与基督教的世界观与生命观在对话。郭伟以1930年为界区分废名的诗歌,强调前期的地理意象比较生活化,地理意象和诗歌营造的空间趋于写实,后期则渗透了超现实色彩和禅的意味,趋于视觉流和意识流;废名诗歌着意呈现、渲染意象之间的关系,注重意象空间和境界的突兀与留白,是诗人对世界难以名状的直觉领悟;废名诗中地理意象系作者日常经验世界、比兴“比量”的世界和禅者“现量”世界的融合产物。

同样的探赜废名小说,黄冈师范学院三位老师研究视角各异。陈瑶副教授从文本细读出发考察其小说的自我叙事,强调废名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写实性,是废名讲述着废名自己的故事,纪录的是故乡黄梅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展示黄梅的民俗事象和民俗信仰。废名小说塑造的是孤独人,呈示的是孤独的景,叙述了孤独的死亡,展现了孤独的风俗,在看似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世界里,含藏的确是废名孤独的自我情感体验。故乡黄梅为废名创作注入了“地理基因”,不仅是其叙事之源,更是情感与精神认同之源。尤为可贵的是,废名小说的自我叙事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对于自我的探索,对于生命哲学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吴都保博士重在考察废名小说的乡土写作逻辑,认定废名小说构造的“乡土中国”具有自然与人和谐的共生思想,超越了西方启蒙主义及科学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一是废名小说中,风景具有主体性,是作者给读者设置的桃花源般的乡土世界,成为作者阐释乡土世界的“认识装置”,用儿童视角阐释风景新奇之美,用女性视角阐释风景的诗画之美,用自然视角阐释风景美的永恒性;二是废名以乡土为情感和精神的归依,遮蔽了现代性推进导致的破坏、困惑与焦虑,显现出一种超越现代认知的乡土想象;三是废名笔下的乡土社会描写不具备“进化论”意义,处于凝滞状态,呈现出一个善与美的世界,视个人价值和审美经验为人类经验的终极存在,具有超越现代认知的意义。张星星博士具有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从绘画美学的视角切入废名小说,考察了废名小说“画境”之美的具体呈现及其生成。主要阐述废名小说援引绘画艺术进入文本,或直接以文作画,遵照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驱遣文字,建构起由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美学元素构成的画境文本,或间接汲取传统写意画的笔墨色彩构图技法,从而使行文如山水画境,线条或隐或显,气韵生动,色彩或浓或淡,旋律悠扬,构图或动或静,空寂相照,寓刹那于永恒,寄雷声于深默,传达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主客一体、物我两忘之道。

作品接受与传播是作家与作品经典化的重要考量标准。张皓(华中师范大学)从传播接受的角度考察、总结废名诗歌的产生、传播与经典化过程,意在还原废名在中国新诗史上历史地位和重估其价值意义。从文献史迹来看,废名诗歌传播主要依靠当时发表的报刊,其诗集的散佚导致了诗歌传播效果欠佳,获得关注则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中后期废名遗著的整理与评价;废名诗歌的知性特征影响了其诗歌的传播与接受,呈现鲜明的圈子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前辈的影响、同侪的作用、同人的助力与晚辈学生纪录。李亚敏(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检视了日本的废名研究,认为废名的日本传播与研究极不充分:研究论文大概在15篇左右,其中攸关废名诗歌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皆是废名的小说研究,且以早期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桥》为主,之于“莫须有先生系列”则为空白;研究内容主要谈论的是创作手法,废名的文学思想等庶无涉及;论文发表的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90年代,近10年仅有两篇。李亚敏也承认,虽然日本学界研究废名的论文数量不巨,但多数篇什学术质量上佳。

南京大学崔文骏博士借由废名阅读史的考察,探究其如何调动儒佛资源构筑原创性的思想体系,如何以儒佛互摄推进文学观念在1940年代形成。崔文骏提出,《阿赖耶识论》更像一部“破进化论论”,书中融汇了废名在不同时间阶段接受的空有二宗思想,两者的矛盾被搁置,系同一中心思想所衍生的不同角度之论述,在应对西学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各自不可或缺,这是废名佛教教义阐发的最独到之处,又构成了1940年代废名全部思想的前提。尤其通过“以佛摄儒”来确立儒学的宗教向度、抬高宋儒的评价,又通过“以儒摄佛”来保持大乘佛教的淑世情怀,承担伦理秩序中的社会责任。崔文骏认为废名抗战期间黄梅躲避战祸,带着有益于国家的“事功”立场与对乡土中国的全新观察,用“空”的辩证法重思了现代文学的基本观念,在民族的“艺术”与“宗教”“并行”的维度上重新锚定了文学的根底与基质之所在;在“师道”的基础之上,废名“工作”层面上对“民族精神”的倡导亦与新文化运动之初的取向形成了对话。废名看到“学西洋”背后“民族自觉”的缺失,也不能带来“根本的文学”,由于诸文明要素无法相互取代的特殊性,中华民族的“新文学”只能植根于自身的民族传统。

本次研讨会既围绕主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也对未来废名研究领域的开拓提出了有益的建议。陈建军教授做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废名学术研讨会有两个特别:一是由于疫情原因,参会者虽少,但学术研讨水平高,发现一些极富意义的论题,拓展了废名研究的学术空间;二是有许多新人加入废名研究,废名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彰显了废名醇厚的文学影响力,更好佐证了他是属于“未来的作家”。

猜你喜欢

黄冈诗歌文学
诗歌不除外
我们需要文学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油画作品选登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黄冈密卷》究竟从何而来
诗歌岛·八面来风
能文能武,必须骄傲 好斗的黄冈人
黄冈电信中兴固网软交换SS设备1:0容灾机制的浅析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