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写作技巧研究

2023-01-06杨化明浙江省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环球首映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广播技巧

杨化明 浙江省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广播电视节目信息主要依靠记者或编辑的稿件、声音进行传播,故而,广播电视台记者的综合素养,对节目质量构成着直接影响。新时期背景下,广播电视台记者只有不断促进自身采写技巧提升,才能具备更好的综合素养,更为适应媒体行业的激烈竞争。另外,现实工作的快节奏和紧迫性也在倒逼广播电视台记者提升自身采写素养,这样的情况下,本文研究了广播电视台记者自主提升采写技巧的可行方向,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必要参照。

一、新时期广播电视台记者提升采写技巧的必要性

作为一类传统媒体形式,广播电视台在当下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媒体,更是如此。这一情况下,只有以不断的内容创新和质量提升来吸引并稳定听众,才能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这一过程中,一线记者是否具备灵活全面的采写技巧,很大程度上成了广播电视台发展的关键,并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受众的收听体验。开展工作过程中,广播电视记者需要在第一时间前往新闻现场,并对事实真相进行还原,而在完成相关信息的搜集之后,新闻记者还应当落实好新闻整理及发布工作,这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采写能力提出了实质要求。而高质量的采写工作,能够更好吸引听众收听,从而达到提升广播电视台收视率的目的。[1]

二、新时期广播电视台记者采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下广播电视台记者在展开采写工作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套话较多问题,部分广播电视台记者在对相关事件展开采访时,由于固定采写模式的影响,在对相关问题进行询问时,大体都会运用官方套话,这容易为受访者带来不悦,而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也容易因应用无实际内容的套话,影响受众的收听体验。其次是报道内容同实际不符的问题,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内容的灵魂,也是推动新闻事件迅速传播的核心所在。但新闻采写过程中,部分记者为吸引受众注意,并不依照实际情况展开采写,这严重损害相关广播电视台及整体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其三在于,部分记者专业素养不足,整体采写能力有待提升。这使得其新闻用词不精准且报道角度浅显,也往往有照搬照抄情况的发生,这显然无益于广播电视台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

三、新时期广播电视台记者提升采写技巧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采写技巧同工作实际的衔接

从实际情况来看,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提升采写技巧的目的在于,更为熟练地进行采写工作,并对采写的内容及形式予以创新、对写作质量予以提升。这要求广播电视台记者将技巧提升同实际采访工作有效结合,以实现“实践中学,用于实践”的目的,构建其自身采写技巧不断提升的正循环。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采写综合素养,并基于实践经验,注重对行之有效的采写技巧进行累积,以积少成多,逐步提升自身的采写能力。

进行新闻采写时,广播电视台记者应当首先落实好各项准备工作。由于进行采访时,每天需面对各不同人群发生的不同事件,这些事件彼此独立,并有着自身的独有特性。这时广播电视记者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力,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采访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时,如若未提前做好准备,则难以同采访对象间展开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并对采访进程的推进构成影响。这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即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并依照采访对象的不同特性,落实对应的准备工作。如若采访过程中面对的主要对象是随机的,也即随机采访某一群人或某位路人,则记者更需要对预计采访的主体内容进行明确,做好对可能发生情况的提前准备工作,以有效提升采访工作具有的针对性。而为确保采访工作得到准确落实,广播电视台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还应注重对自身采访逻辑及采访语言进行提前组织,以保证采访中,能以简洁明了语言进行准确提问,以提升采访效率及采访质量。除此之外,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应注重构建良好的采访氛围,由于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同大多数采访对象均为第一次进行接触,如若不能构建良好氛围,则采访对象很容易有紧张心理产生,或在采访中发生抵触心理。这一过程中,广播电视台记者应注重以温和语言帮助受访对象放松,保证受访对象更易进入受访状态。

进行采访时,通过对新闻重难点及疑点的把握,有助于新闻记者更好展开采访,并更为迅速有效地把握有价值信息,以此促进新闻质量提升。部分记者认为,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是整体采访工作的主要内容,但这样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新闻线索及采访对象的观察,这必然使进行采访时发生大量信息遗漏。这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及后续写作过程中,对更深层次、更有价值的真实信息进行挖掘。例如义乌电视台民生调解栏目《老娘舅》这类节目在展开采访时,更为注重对当事人展开深层次的信息调查,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需首先保证不会对关键信息进行忽略,再逐步搜集有效信息,构建起反映事件来龙去脉及核心内容的信息体系。进行新闻采写工作时,涉及许多技巧及知识,这些知识及技巧很大程度上影响新闻整体质量。实际工作中,新闻记者应注重对自身提问技巧及艺术进行锤炼,以营造更好的采访氛围,进一步完善采访体系。进行采访时,新闻记者应当避免提及抽象而宽泛的问题,这类问题对受访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难度较大,这不利于采访的延续性,因此需要新闻记者尽可能予以避免,除此之外,新闻记者还应当注重不去提出具备暗示性的问题,这也是落实新闻客观性的必然要求,提出暗示性问题容易对受访者的思维构成干扰,进而对采访工作的真实性、客观性构成影响。

(二)提高谋篇布局的精炼度

在进行新闻采写过程中,往往需应用较多的技巧,通过大量应用协作技巧,能够有效提升新闻报道的效率及质量。而在展开新闻采写工作时,广播电视台记者应当首先对自身谋篇布局的能力进行提升,并对新闻的整体布局予以重视。进行采写时,应当对受众收听心理首先进行剖析,并对受众的视听需求进行了解,在这一基础上,再对新闻事件采写工作,展开合理谋篇布局。在对新闻事件精炼度进行把握的基础上,促进新闻报道价值的提升。

进行采访与写作时,广播电视台记者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对记者对于新闻素材的捕捉、分析、还原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实际工作中,广播电视台记者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1)新闻策划;(2)现场考察;(3)新闻采写。进行采访前,新闻记者必须应当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需对将进行采访的人物、地点、时间等相关新闻要素,进行细致的背景调查,以此才能确保采访过程中,与受访者实现更为良性的沟通,在后续新闻编写过程中,才能使新闻内容更具备深度与广度。记者同时需准确把握新闻事实尺度,避免为提升阅读量而对事实过度予以夸大。新闻报道中,广播电视台记者应当对自身的舆论监督权进行履行,以民生为基点、反映民情、为民发声,这是新闻记者应当恪守的工作原则。不论在实地采访还是后期编写过程中,广播电视记者均应当在工作中,践行人文关怀,以真实的新闻事实为基底,以对新闻要素的理性分析为框架,给予所播报的新闻内容以尽可能合理客观的评判,以确保自身报道能在法令允许范围内,为民众带去启发和收获,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适度建议,以使广播电视新闻在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为众发声、为民绸缪的作用。而在新时期媒体融合的整体背景下,广播电台具有更为明确的分工协作特征,这一过程对记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依靠单一知识及能力,已不能对记者工作进行驾驭。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加强同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才能在更好完成工作的同时取长补短,促进自身采写技巧的提升。[3]

新闻编写过程中,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应注重对新闻内容的整体把握,必须具备人、地、时、事、情的基本内容。相关要素必须具备真实性,让受众能够直观判断新闻真假,以使其能以最为真实准确的方式向受众呈现。记者在进行新闻编写时,应首先对采访内容精确予以掌握熟悉,并面向受众,基于不同角度,有效激发受众好奇心、对新闻重点内容进行揭示。进行广播电视台新闻稿协作时,应确保语言有序、内容真实,避免出现夸张语序。进行新闻稿写作时,需尽量减少艰深术语的应用,以免让受众有枯燥无味的观感,对受众的持续收听造成影响。例如描述义乌国际商贸城面积的时候,如果你用640万平方米7.5万个摊位来描述,观众肯定印象不深刻。但是我们用以下句子来描述:假设我们在每个摊位前停留3分钟,每天按8小时计算,逛完整个市场需要一年多时间。这样显得更加通俗易懂,能够引发受众共鸣。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台记者应当对写作的逻辑顺序进行重视,在对新闻进行编写时,应当明确新闻的基本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个别到一般,这些都是新闻编写过程中常用的编写逻辑,需要新闻记者在叙述新闻采访素材时,综合予以应用。

(三)基于真实性原则提升语言艺术

广播电视台记者展开采写工作时,必须将新闻真实性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从长远来看,也只有立足真实、阐述事实、并对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为民发声、对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为众喝彩,新闻工作才具有了持续发展的长久生命力。进行新闻采写的新闻记者应当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坚守“为民”信仰,谨守真实原则,基于人文关怀展开相关协作工作,并注重对事实的还原,规避虚构、夸大事实情况的发生。新闻编辑应当持续增强自身综合能力,确保新闻受访者言论、新闻发生地点及当地背景、新闻事件前因后果等新闻内容,有据可查、有实可依。杜绝主观臆断情况的发生,基于客观角度完成新闻撰写与分析。进行新闻采写过程中,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应注重语言的生动通俗,生动通俗的语言内容能让采访工作更高效率地完成,也使得后期播报,更富有感染力。应当明确的是,生动准确的言语内容并非对各类浮夸词汇进行应用,相关语言应当是平易的、通俗的、在民众日常中并大量使用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能够拉近同广大群众的距离,使其能更为容易也更具体地了解新闻内容,进而更好引发受众共鸣。

对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而言,采访时对语言沟通的依赖性较强,以便获取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信息,这样的情况下,语言交流艺术直接关系着采访效果。展开新闻采访时,新闻记者需将采访前准备工作放在第一位,以规避语言表达问题等意外情况,促进采访目的性的提升,新闻记者需尽量掌握受访人性格、职业、年龄等相关个人信息,再基于受访对象特点,对采访方式进行合理选择。进行采访前,应当对采访目的、预期取得的采访效果进行预设,以充分围绕目的制定采访策略。进行正式采访前,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应首先确定采访问题,再对预计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排序、对采访大纲进行制定,并展开必要的演练工作。进行采访时,由于新闻记者同被采访对象事先并未接触的原因,甚至出现采访对象完全拒绝记者的情况。为尽可能减少这类问题,除上述应当做好的工作外,新闻记者最好同采访对象在展开正式采访前,预先进行联系、展开同采访目的并不相关或有限相关的交流,以降低采访的严肃性质。而由于大多数采访对象是首次面对采访,对记者提出问题进行回答时,可能出现紧张畏惧、答不对题的情况,为此新闻记者应当基于被采访者角度思考问题或转变提问方式,设身处地为受访者思考更多,基于人本原则优化采访方式,并应在完成采访后,对受访者的配合,予以诚挚感谢。除此之外,在自媒体时代的新时期,广播电视台记者需对自身采访思路基于实际情况展开优化,依照具体需求确定自身的提问方式、延展方向、提问范围、重点疑点分布,以尽可能促进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总体而言,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只有广播电视台记者具备较强的专业采写能力,才能创作出持续吸引受众关注的新闻报道,并进一步促进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范围的扩大。为此,新闻记者应落实好进行采写的前期准备工作,并注重新闻采写能力同工作实践结合,注重新闻谋篇布局的整体合理性,以促进新闻采写质量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广播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养
指正要有技巧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