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视角讲述追梦人,折射大时代”
——浅谈融媒体环境下人物微纪录片创作
2023-01-06李少鹏北京广播电视台
李少鹏 北京广播电视台
在此环境下,传播者可多渠道联动发布内容,受众拥有可任意选择的海量信息以及便捷的获取途径,人们观影行为随之变化,“碎片化”成为该时代的一大特征。《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逐年升高,2020年底已达8.73亿,占网络视听用户规模的92.5%。顺应潮流,各大电视台、视频网站布局“微”市场,推出短剧、微电影、微纪录片等形式,打通“大屏+小屏”通道。在众多“微”作品中,兼具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的人物微纪录片,以小视角大主题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形式之一。
一、人物微纪录片发展现状
(一)微纪录片历程
目前,微纪录片的产生源头众说纷纭,如简单地以短时长为基准,可以追溯到1895年的《工厂大门》。如以“微纪录片”概念被提出为节点,可以追忆到2011年凤凰视频在纪录片形式上的新探索。此外,微纪录片至今也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时长要求也缺乏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微纪录片的定义是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动的,日渐丰富的,现今主流时长为3-25分钟。本文主要探讨以新媒体为媒介支撑的微纪录片,其发展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1)萌芽期(2005年-2010年)
2005年起,土豆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先后上线,给用户提供上传内容的平台,UGC模式初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户原创内容。这个阶段,有个人生活、家庭琐事、时事评论等多种类型,质量参差不一的纪实短片诞生,为微纪录片成型铺垫基石。
(2)发展期(2010年-2012年)
2010年,凤凰视频涌现一批制作精良5分钟-10分钟的“新纪录片”;2011年,题为《凤凰视频首创微纪录片概念》报道发布;2012年,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设立“最佳微纪录片奖”。微纪录片据此逐渐被学术界认知,进入大众视野。同时,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进入快速发展期,给微纪录片丰沃的成长土壤。
(3)繁荣期(2012年至今)
此阶段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慢慢普及,新媒体发展趋于成熟,大众开始追求快速高效获取信息,短小精悍的“碎片化”内容得到青睐,电视台、视频网站纷纷入局“微市场”。在微纪录片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开创“微9”“9视频”融媒体微纪录片时段;一条、二更等短视频内容平台崭露头角,产出优质微纪录片内容;优酷、B站等视频网站开设纪录片版块,助力微纪录片发展。多平台推动下,微纪录片走向繁荣,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精品佳作,如人物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历史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政治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 100 年》、美食微纪录片《听起来很好吃》等等。
(二)人物微纪录片现状
在多种多样的微纪录片类型中,人物微纪录片依靠生动的人物形象、滋味多样的情节在展现时代人物风貌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该类型选材有名人、百姓、特殊从业者三个主要纬度,聚焦社会个体,呈现真实生活,以小视角展现追梦人,折射大时代。
(1)人物选取范围
①名人
主体人物选取历史上或现今的著名人士,如微纪录片《共产党人》人物篇选取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等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讲述他们浴血革命、顽强斗争的事迹。
②百姓
主体人物选取大众的身边人,如北京广播电视台微纪录片《头牌导览员》讲述了70多岁的退休工人陈少勤,乐学无止境,终成艺术导览员的故事。
③特殊从业者
主体人物选取从事小众职业或难以触及职业的人士。如一条微纪录片《宠物入殓师》介绍了95后男生俊光选择宠物殡葬行业,送人们的爱宠最后一程的故事。
(2)人物微纪录片特点
①选题多维化
不同于传统高大上的纪录片,人物微纪录片的选题更加丰富,既可以是伟岸的历史人物也可以是平凡的普通百姓。内涵引人入胜,内容贴近受众生活。
②叙事核心化
由于时长限制,人物微纪录片大多只能展现采访个体的人生一隅,不会花篇幅讲述人物的生平简史。以小视角切入,叙事上留主去余,节奏上明快清晰,注重情感的表达,让观众注意力更为集中。
③主题正向化
人物微纪录片选择的叙事人物多为“追梦人”,他们或在生活中积极向上,或在岗位上努力发光,榜样有榜样的力量,平凡有平凡的光芒。人物微纪录片用人物故事诠释中国梦,小体量展现大情怀,折射大时代。
④创作者多元化
融媒体环境下宽泛的传播环境、普及的拍摄设备皆为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助益条件,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人物微纪录片不单由资源雄厚的电视台或视频网站生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它的主创。
二、人物微纪录片创作方法
(一)主题的选择
人物微纪录片创作的第一步,寻找选题,即寻找主体人物。如果电影还能凭借前15分钟的剧情逐步捕获人心,人物微纪录片可以依托的只有选题。在大众目光停留的3秒钟内,优质的选题才能避免被“划走”的危机。
(1)抓住受众心理
选题从受众分析可以分为公众想了解的“好奇”和超乎想象的“猎奇”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主体人物的性格、职业、生存环境等方面。
人物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将镜头对准拥有特殊手艺的匠人,讲述他们的手艺人生,传递匠人精神。它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带领对古琴、汉服、唐卡、蜀锦等手艺好奇的观众走进“一生只做一件事”匠人的内心世界。该片第一季上线就打破了优酷纪录片类播放纪录,此后又制作了三季续集,均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和如潮的好评,斩获多个纪录片奖项。
人物微纪录片《狂徒》则以鲜明的娱乐精神讲述各领域达人先锋故事,展示“逆行者”的青春态度。片中记录的人物多为大众所陌生的身份,如殡葬纸艺师、性治疗师、标本师、戒赌导师等等。该系列纪录片是爱奇艺2015年布局微纪录片市场的新探索,新兴职业、年轻追梦的特点收获了青年人的喜爱。
(2)紧跟时事热点
紧跟时事,是人物微纪录片获得关注,将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一大法宝。在创作中可以从政治宣传节点、社会关注热点两个方向思考选题。
在政治宣传节点方面,要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梳理建党周年、新中国成立周年、抗美援朝周年、改革开放周年等重大宣传节点,针对性发掘选题。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人物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讲述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在各种岗位的艰辛与付出、荣光与梦想,致敬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的探索者、拓荒者、先行者。该片播出期间乘借改革开放40周年密集宣传的东风,取得不错的反响,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年优秀国产纪录片集锦》。在社会关注热点方面,要密切关注大众焦点和社会新闻,发挥人物微纪录片拍摄灵活、制作周期短的优势,在观众视线撤离之前推出选题,完成发布。
(3)视角平民化
在焦点人物以外,人物微纪录片的选题视线也要放在“微人物”上,普通人的思想情感贴近观众,更易引发共鸣。如人物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定位于“人文生态的真实记录、普通百姓的心灵之光”,展示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丰富多彩的美好人物和故事。主人公涵盖医生、老师、舞者、厨师、农民工等多种身份,各自有着多样的生活,他们仿佛是观众熟悉亲切的身边人。该片第一季播出即取得了收视率高、点击量大的成果,后续季数的制播在国内取得好评的同时,于海外也收获了不错的反响。
(4)正向价值表达
人物微纪录片不是简单地记录某人的生活影像,而是让观众走进主人公,了解主人公故事背后的价值表达,或多或少给予观众内心上的感触;更进一步是通过描绘这些平凡又伟大的“小人物”群体,谱写多彩壮阔的中国故事。因此,在选题时就要探究拍摄人物是否具有可供表达的品质。如《中国梦365个故事》,几百位主人公的共同点就是具有正向价值观、带给观众正能量。如昌平区辛庄村书记李志水自费印发宣传单,多手段向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刮风下雨都浇灭不了他的热情,把自己的家乡变成了美丽乡村;如服装设计师楚艳走访各地,用不懈努力探究传统衣冠的真谛,将东方之美展示给全世界;如扎西孤儿院创办人扎西,不顾家人劝阻掏出积蓄给孤儿们一个家,希望他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流氓等人物。
(二)叙事策略的考量
对于时代大主题的纪录片,观众接受度较低。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本身只注重强调时代精神而忽略了叙事方法造成的。人物微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与观众取得共鸣点,在叙事上与观众情感相洽。
(1)真实性与艺术性共生
人物微纪录片的第一要义仍旧是真实,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感受才能打动观众的心。但在真实的基础上增添艺术性创作,可以增加叙事的完整度和感染力。在完整度方面,人物的过往经历不一定有历史资料,这时候就需要采用情景重现的拍摄方法。如《中国梦365个故事》之《寻宝贝》篇,张宝艳回忆儿子走丢的经历时,用第一人称视角再现主人公焦急心态下在街道寻找的场景,观众可以通过这个手法增加情景代入感。此外,相比于平铺直叙的纪实画面,一点想象力的创造可以让故事感染力变得更强。如《中国梦365个故事》之《黑暗中的舞者》篇,用轮椅舞者李辉在黑暗中跳舞,被光束照亮的浪漫化表达,折射人物遭受变故重新崛起的心理变化,更能够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2)宏观叙事转为个人化叙事
融媒体环境下,宏大题材也要有微表达。在时长的限制下,人物微纪录片要以小切口进入,可以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如《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以个人Vlog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各个身份的平凡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不平凡经历,摄像机对着的人仿佛是观众的亲人、朋友、晚辈。通过此片,观众看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辛苦、广播主持人的坚守、理发师的善举等,触摸到了社会主义的真善美。
(三)视听语言的设计
制定选题、叙事策略只是创作人物微纪录片的筹备工作,最终成片的效果取决于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可以在画面和声音两个方面设计。
(1)画面的巧思
①拍摄
在拍摄过程中,丰富景别和手法。以全景展现环境,如《我们正年轻》天路守护者陈继篇,全景镜头可以看到脚下笔直的公路,远处白云与群山;以中近景传递感情,如《在一起》中,中国台湾人吃到北京美食时的感慨神情;以特写交代细节,如《修表师》中,手指间的细微操作。此外,根据拍摄情况,采用升格、延时、微距等拍摄手法,为后期留下更大的创作空间,提升微纪录片美感。
②剪辑
在剪辑方面,需要将镜头碎片化。融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减少长镜头的使用、提高剪辑频率,增加镜头数量可以提升叙事节奏,增加吸引力。例如《针和线》,三分钟由近90个镜头组成。
③包装
在包装方面,要注重花字的添加。人物微纪录片要在微时长表述完整内容、体现大主题,画面上添加花字可以起到重大的作用。如《我们正年轻》天路守护者陈继篇,在画面左下方以花字点明故事地点;在画面中下方以花字叙事简单交代突发情节;单独增加花字页面总结天路的建设历程。
(2)声音的增色
人物微纪录片的声音元素基本为同期声、解说及配乐三种,它们彼此间相辅相成,但并不是缺一不可。声音元素的合理使用能够让人物微纪录片叙事更加立体,增加影片感染力。
①同期声
同期声包含环境音、人声采访和对话等。孩童的打闹声、树叶的沙沙声、人物的生活对话及独白,都可以帮助观众迅速进入情境当中。此外,人物微纪录片很多都不采用解说,而以主人公视角及口吻串联故事。所以在拍摄阶段,尤其要注意同期声的录制。明确创作目的,提前了解主人公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个不错的选择。如在《了不起的匠人》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巧生篇中,柴火燃烧的噼啪声、敲蜡的脆响声、挂砂的簌簌声、铜水浇筑入模的嘶啦声等环境声,让工艺变得鲜活,场景变得立体。同期声带来的现场感和体验感,让观众可以细腻地感受铜炉制作工艺的复杂与魅力,理解主人公的不易与坚守。
②解说
解说之于人物微纪录片并不是必有的元素,它的存在会拉远观众与人物的距离,但在交代背景、承上启下、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在人物微纪录片《中华名师——杨宁》中,开篇用解说词交代了人物的前史和作为教师的特色;中间以解说词总结上半部分杨宁的课受欢迎的原因,并引出下文对于教育理论的探讨;下半部分再以解说词将话题转移到教学压力;最后以解说词揭示杨宁对于未来教学的展望。
③配乐
语言是理性的,而音乐是感性的。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纪录片,配乐都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它可以起到烘托气氛、揭示情节转变、展现人物心理活动等等作用。对于人物微纪录片来说,配乐也无比重要,只是在使用上要更为简练、系统。如《我们正年轻》中“彩虹上的指挥”金承志篇,全片配乐大类可以划分为三种。他人及第三方视角时配乐诙谐幽默,如以水谷广实的作曲《这样好吗》作为引入音乐,活泼跃动的乐调搭配辅助朋友对主人公的描述,迅速让观众对本集主人公有了“好玩”的心理预设;主人公自述时配乐简约富有氛围,如在自我介绍时的配乐是《Summer V》、折射主人公心绪变化时的配乐是由舒缓到高昂的钢琴曲;还有描绘主人公工作状态时,跟随歌唱排练的同期声将相应音乐作为配乐,以此更立体地展现主人公的形象及成就。
人物微纪录片以小视角讲述追梦人,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在创作过程中,要以“人”为核心要素决定选题,叙事注重观众的感受,并结合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设计视听语言。目前,人物微纪录片产量增大,但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希望人物微纪录片的市场环境可以逐渐规范、产业链逐步健全,让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