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微电影项目前期筹备制片工作重点

2023-01-06高雨洁浙江传媒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6期
关键词:摄影计划工作

高雨洁 浙江传媒学院

“微电影”的拍摄不同于现在市面上能够批量快速完成的“短视频”,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但不论多困难,只要前期的筹备工作足够充分和细致,拍摄期间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小。特别是在高校的学生微电影作品创作过程中,制片筹备工作与体量较小的商业网络电影几乎无异,其中最重要的三方面:统筹计划安排、人力资源的配置、拍摄场景的寻找和确定。

一、制片统筹与日程安排

当一个微电影项目先有了故事剧本后,拍摄前期的筹备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就是制片统筹。主要由各部门主创人员协调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筹备、拍摄、后期日程安排。制片组的“统筹”人员主要负责安排各类计划,就是一个摄制组中的“制表小能手”,最常见的三大类表格:“顺场景表”及“分场景表”“拍摄计划”及“筹备大计划”“通告单”。

(一)顺场景表

“顺场景表”是一种单页型专用表格,将剧本的每一场分解成没有关联的单一元素,在这个基础上按不同需要将同类元素合并排列,便于制作拍摄计划。例如:场号、主场景/次场景/实际拍摄地点、主演/特约/群演等角色名以及对应的演员姓名、气氛(日景/夜景,内景/外景)、主要剧情内容、服装/妆发提示、置景/道具提示、车辆/特效提示、特殊声效/音乐提示等,一般较多使用Excel表格形式,一场即为表格中的一行。顺场景表是按照剧本的顺场景顺序进行制作的。

(二)分场景表

“分场景表”是在顺场景表的基础上,将相同拍摄场地的场景调整顺序放在一起而排列出来的以场景为分隔的表格。一般基于顺场景表进行顺序调整即可。

(三)拍摄计划

对于微电影来说,分场景表就离拍摄计划不远了。结合“分场景表”和其他因素(例如天气/演员档期/拍摄场地等原因),最终统筹排列出来的就是“拍摄计划”。通常相同的拍摄场景尽量安排在一天或连续的几天,以减少摄制组的转场次数,达到节约预算成本的目的。

也可以用相对简单的“日历”形式预先排一个比较粗略的“拍摄计划”,便于在剧本最终确定前,各个部门能够先提前开展一些工作。

制作拍摄计划时,要注意提前了解主创们的工作习惯,不要为了制表而制表,根据预算考虑优先级的同时量力而行。要综合协调各个部门的计划和总体计划,既要相对比较精确,又要留有一定余地。拍摄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既要有可落地性,同时又要根据变化及时修改,并且每次的修改都要做到让全组主创知晓。可能的话留出一些时间给团队磨合,重要的场景不要放第一天或者最后一天,同时永远准备备用方案。

(四)筹备大计划

筹备大计划就是从项目雏形开始,到项目结束为止,主要以拍摄前的筹备工作为主,制订的时间计划表。微电影一般以开拍前3个月为提前量进行统筹工作计划。

也可以用“日历”的形式,方便各个部门清晰自己的筹备工作推进节点,特别是开拍前1个月的工作计划和必须要敲定的时间节点。

(五)通告单

通告单指的是提前一天下发给剧组所有成员的关于第二天拍摄信息和细节内容的表单。主要包括通告时间、拍摄场景、天气和交通情况、联系人信息、各部门提示等。有时可以在通告单后面附上部分必要联系人的信息表,特别是制片组和副导演以及各部门负责人的电话、房间号、车辆信息等,便于各个部门能及时联络到。

二、团队搭建

不同于现在时下流行的各种短视频拍摄,微电影的拍摄团队更倾向于电影的团队配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制片组、导演组、摄影灯光组、录音组、美术组、服化组等,各个组别缺一不可,只是在人数上有所削减。

我们通常会在一部影片的片头看到“出品人”的名字。在院线电影的概念中,出品人是影片生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当一部微电影是在校学生的短片作品时,其“出品人”一般是学校或二级学院的负责人,即书记或校长/院长。

(一)制片组

微电影制片组主要成员有:制片人、制片主任、现场制片、生活制片、外联制片、统筹、财务/出纳、剧照/纪录片、场务、司机等。相较于长片电影剧组,在微电影项目中,这些职位的人员往往是重合的。特别是学生微电影剧组,为了控制人员和剧组日常开销,一般制片组除了剧照、场务、司机这些,人数控制在3人以内。

“制片人”是制片组或者说整个项目的负责人,负责从项目的策划、拍摄,到后期、宣发等一系列活动。比如一个艺术类院校的微电影毕业作品,导演系的导演、编剧专业的编剧、摄影系的摄影等共同组成一个微电影项目的主创团队,这些学生都将同一个项目作为他们的毕业作品,那么同时他们都是这个项目的制片人。制片人是最早进入一个微电影项目的,对于一个学生微电影项目,要负责确定符合拍摄条件的故事剧本,搭建团队寻找主创负责人,通过学校的立项流程,确定预算并寻找资金,在拍摄过程中控制进度和资金流向;及时处理和解决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制定宣发计划(主要是后续投送电影节参赛等)并同时实施等。

“制片主任”主要负责具体的制片工作,管理整个剧组,和统筹一起出制片计划和预算,并按计划推进拍摄进度,控制预算使用,审核各种开支,与导演组共同确定演职员名单,负责所有人员的进出组,召集主创人员和全组开会,理解和传达导演的创作思想,解决拍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协调平衡问题矛盾等。

“现场制片”顾名思义,是负责拍摄现场的制片组成员,往往是整个剧组在拍摄期间,每天最早到达拍摄场地,最晚离开拍摄场地的。“外联制片”主要负责拍摄场地前期的寻找、确认和联络、收尾工作。当场景少且简单时,在微电影中一般外联制片和现场制片可以是一个人,学生作品中更多的是直接由制片主任完成这一块工作。“生活制片”负责剧组所有成员的吃住行,生活物资采购等。“统筹”需要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修改前面所述的各类计划表。“财务”部门要负责剧组每日的现金流;监督摄制开支,协助管理资金的流向等。在微电影中一般预算的控制和最终的决算由制片主任一并负责。

“场务”一般也被称为“制片助理”,需要协助完成现场制片或生活制片的一些具体工作。以前国内剧组会由场务负责一般机械组的搬运和装卸工作,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剧组已经将机械组单独划分出来,并归到摄影部门下了。特别对于学生微电影剧组,像摇臂、轨道等机械设备的装卸工作主要由摄影组负责。转场次数比较多的剧组一般会一段时间租用带司机的车队,以来节省开支和时间。

开拍前,如有需要,制片组不要忘记签订一些合同。在学生微电影项目中,主要是针对一些校外的演职员、拍摄场地、器材等,可以找一些通用合同进行自行修改。

(二)导演组

“导演”主要负责在开拍前创作或寻找、研究分析剧本,和制片一起组建剧组主创,创作导演阐述,参与决策选景,监督美术视觉呈现,和摄影或分镜师一同创作分镜头剧本,指导演员排练,监督各主创部门的准备工作,统一创作思想。拍摄时负责艺术上的把控以及后期成片的质量把控。“执行导演”即在拍摄现场执行导演指令的副导演,一般导演会在监视器前关注画面内容,需要通过执行导演去拍摄区域进行一些指令的传达。在大部分微电影剧组,执行导演可以同时负责和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也就是“演员副导演”和“服化道副导演”的工作,有的学生组就由导演个人完成副导演的工作。“场记”是与导演在监视器前,负责画面和声音的记录工作,以便后期工作人员在拿到素材后可以根据上面记录的内容查找和筛选素材。一些有特殊拍摄要求的组可能还会需要武术指导、特技指导等,或者只是在拍摄前进行演员的特殊技能培训的舞蹈老师、赛车教练等。

(三)摄影灯光组

摄影和灯光部门的负责人是“摄影指导”,全盘把控影片的画面处理。在微电影剧组中,很少使用多机位或者双机位拍摄,所以一般“掌机”,即实际运镜的工作人员,就是摄影指导本人。如想保证画面质量,需要聘用经验丰富的“跟焦员”,也叫“焦点员”。如果是租赁的摄影器材,一般设备公司会派“跟机员”“跟灯员”一同随设备进入剧组来保证设备使用安全。但学生微电影剧组主要使用的是学校的设备器材,在购买器材保险或者缴纳定金后不会有学校的实验员跟随剧组。负责摄影器材搬运和装卸的工作人员为“摄影助理”。如摇臂、轨道、稳定器等移动设备的使用,由“移动轨道组”人员负责。“灯光指导”或灯光师负责执行摄影指导的打光要求。因为涉及用电安全,灯光组有时会划分得更细,如:有专门接触用电的“电工”等。但在微电影剧组一般不会分这么细,“灯光助理”统一负责所有灯光设备。

(四)美术组和服化组

微电影美术组工作主要由美术指导带几个美术助理完成。如果是比较复杂的项目,则会细分成:道具组、置景组、陈设组等。有特殊场面要求的还可能需要烟火组、枪械组等。“美术指导”负责所有拍摄场景相关的美术方案设计和最终整体呈现。一般学生微电影项目受制于美术人员数量和能力以及预算限制,大部分为实景拍摄,所以较少需要“置景组”,较多直接在实景上进行布置和改动,一般由“陈设组”负责即可。剧本当中出现的与演员密切相关的物品即为道具,由“道具组”统一购置或租赁及管理。个别有特殊要求的,比如年代或战争故事,可能还会用到“烟火组”“枪械组”等。

微电影服化组负责服装和妆发工作。一般现代不复杂的题材可能演员的服装和妆发就由“服化”1~2人完成即可。较复杂的题材,比如年代或者科幻等,可能需要分得比较细,“服装”人员专门负责采购、租赁、保管、清洁、处理服装,而“妆发”人员只负责每日演员的化妆、发型,以及开拍期间的补妆、换妆。

(五)录音组和后期组

前往拍摄现场的录音组一般由2~3人组成,有的微电影项目可能由1~2人就可以完成相关录音工作。一般需要“举杆员”在拍摄现场进行收音,而“录音师”负责在导演监视器这一头进行录音。往往在微电影拍摄中,对于现场收音的要求更高,因为预算有限,很难完全进行后期棚内录音或配音,因此更需要演员的同期声就是清楚干净的。

后期组主要包括:DIT、剪辑、调色、声音制作、字幕等。个别特殊题材,例如科幻短片,可能需要“特效”人员。以前后期是不需要跟着剧组的,只要等拍摄结束拿到素材开始后期工作。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剧组选择让后期跟组,以便实时地发现问题进行补救。多数艺术类院校的微电影毕业作品项目也更加全流程化和专业化,比如“DIT”需要在拍摄现场实时进行素材的备份和管理,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抓紧进行拍摄素材的前期处理。当拍摄量比较大、存储卡不够时,如果进行了足量备份,就可以放心地格式化卡了。当天拍摄结束后,“剪辑”如果在,可以迅速完成当天场景戏份的剪辑拼接,如果有在拍摄时没发现的问题,例如镜头缺失等,可以及时反馈给导演组,在场景还没有复景前进行补拍补救。对于一个不是很复杂的学生微电影项目,往往后期工作可以由一人完成:从画面剪辑到对白剪辑,调色,音效和配乐剪辑处理,到最终合成导出成片。但如果需要参加短片电影节,则一般需要另找人员创作原创配乐。

(六)演员

微电影演员组成一般有主演、配角、特约等。有大场面的故事可能需要烘托场景气氛的“群众演员”。有时候一些特殊要求的场景,比如需要游泳、骑马等,为了演员的安全和更好的画面效果或者更高的效率,会聘请“替身”演员来完成。有专业难度更大的例如需要打斗、跳水、撞车等特殊场景,会聘请更专业的“特技团队”的“武行”演员来完成。

选择演员时,一般先广撒网发布演员招募信息,可以做一个长图,写明项目介绍、影片故事简介、拍摄时间和城市,人物小传以及演员要求,是否有个人能力比如开车、游泳等特殊要求,最后放上联系人(一般为演员副导演或制片)信息。对于微电影来说,受制于预算,很难找到有丰富经验的院线电影、电视剧演员,或者有经纪公司的流量演员,可以在学校的论坛或微信群寻找表演系的专业学生,或者一些特定的地区性的影视群寻找当地的表演爱好者等。

三、勘景的重要性

由于微电影预算有限,一般很少使用棚拍置景的方式,而是大多寻找实景作为拍摄场景,往往对于学生作品的微电影来讲,实景的质感更好。在开拍之前,需要各部门主创负责人进行多次的勘景。往往是先由外联制片去单独寻找一些符合导演要求、同时适合拍摄的场景,将第一次制片实地勘景后的照片和视频带回商量,确定几个最符合预期的和几个可以接受的备选。然后可以由制片带导演、摄影指导和美术指导第二次或者多次去这几处实地勘景,结合预算、周围环境、距离等其他因素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拍摄场地。

在开拍前,美术需要提前进场进行置景或陈设布置,导演和摄影、灯光、录音也要再次勘景确定视听方案。甚至预算充足的微电影组会考虑在重要的场景内先拍摄一段测试片。测试片也会在立项答辩时起到一定助力作用。

除了拍摄场地的照片,许多导演还会选择在勘景时用取景器观察,进行分镜的构思,甚至直接用手机或者便携相机拍摄一些前期构思过的镜头调度。这些前期准备工作越充分,到拍摄的时候效率越高。

四、结论

总体来说,在高校学生微电影作品的创作中,筹备期间的制片工作至关重要,有合理的统筹计划和良好的人力团队配置,并且寻找到合适的拍摄场景,才能让接下来的拍摄更为顺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摄影计划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选工作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