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2023-01-06董凤,陈斌
董 凤,陈 斌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思政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指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方向,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研究课程思政建设规律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探索推动课程思政实践的对策,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一定的依据,对高校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设计整体性原则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行业、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各专业课程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应然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过程,涉及学院的各个部门、各类课程和全体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全过程整体设计。首先,顶层设计,多措并举。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校党委领导,发挥校党委带头作用,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要求和内在规律,探索符合高校发展要求的有效措施,保证课程思政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加强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号召全体教师共同学习,确保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各级组织和部门,把握课程思政的主导权,落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真正实现“三进”。再次,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作用,学校要大力宣传推广校风校训,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为学生提供价值遵循和行为指导。同时,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和建立实践基地的方式,帮助学生接触社会,加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可以把社会所提出的良好家风传递给学生家长,实现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2 目标一致性原则
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不同的课程均有相应的课程目标,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并服务于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切忌天马行空,更不能背离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立德树人是高校重要的政治任务,课程思政建设要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把好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高校成为坚持党领导的坚强阵地和理论前沿,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时刻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其次,把握好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率先发声,在与各类课程开展互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各类课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上、在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上形成高度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使各类课程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目标一致性。再次,把好未来发展方向,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我国现实发展目标紧密联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国特色,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在开创课程思政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目标认同。
3 主体能动性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要建立全员育人体系,包括专任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及校内外专家都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是‘育才’与‘育德’同时并举,而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也是课程思政建设是否获得良好效果的第一责任人。”[2]应当严格落实教师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能动性。首先,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解决教师思想认识上的误区。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程只需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不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甚至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程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对这些不良思想认识,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其次,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听报告、学文件、读经典、看书报等方式,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再次,要提高教师合理嵌入思政内容的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还要全面了解学生和熟悉教材内容,才能迎刃而解何时嵌入思政内容、嵌入哪些内容、嵌入多少内容等问题,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
4 体系协同性原则
党和政府积极倡导课程思政理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有所作为。但是,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运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厘清难点问题,分析解决矛盾,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规律,寻找问题解决出路。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搞“孤岛效应”,要构建全方位、全课程、全过程协同的创新体系,实现育人的全覆盖零死角。首先,构建上下协调融通的落实机制。学校党委要担当课程思政建设的领航职责,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全面统筹统一部署,彻底打破每个管理组织过程中的壁垒,保障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的上下联通,实现各部门协调育人的最大化。其次,构建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课程是承载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载体,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以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从专业开设的各门课程着手,协调开发思政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贯通,发挥各门课程育人功能的特色,共同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再次,构建全过程协调育人体系。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大阵地接受教育,必须融合三大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合三大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打通三大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构建全过程育人机制。
5 形式多样性原则
教学形式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的重要载体,教学形式是否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不同的课程应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也不应千篇一律,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所采取的教学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形式多样性原则,探索适合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支撑载体。首先,创新“互联网+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思政现代化。如:2020年始,“新型冠状病毒”突袭并不断扩散蔓延,各地利用网络平台,空中开课堂,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网上直播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课程思政也需跟上时代步伐,把网络作为一个贴近学生的窗口,研究利用网络,开设网络课程,形成线上线下及时切换整体联动模式,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效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程思政多样化。努力构建、拓展、延伸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中寻找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把抽象的道德规范与学生生活密切融合,用社会实践阐释理论的形成,提升学生的道德成长,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规律。
6 方式融合性原则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融合性是课程思政建设遵循另一重要原则,其强调高校在发挥各类课程独特育人优势的同时,发挥思政课程价值引领作用,探索专业课程价值与科学的链接点、搭建通识课程自然与人文相交的桥梁、打造“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和各类课程之间的融通体系。首先,各课程教学目标的融合。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3]的人才培养根本目标,侧重价值目标改革,要求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格,践行价值准则,提升法治素养,使学生成为明大德、立公德、严私德时代新人。注重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中彰显价值引领,在价值目标传播中凝聚知识和蕴含能力培育。其次,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在各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师要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显性和隐性思政资源,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并与各类课程教学知识内容紧紧贴合在一起,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再次,各课程教学方法的融合。由于各课程性质不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思想特点是制定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无论是第一、二课堂的协作串联,还是线上线下合力联动,只有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
7 方法创新性原则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理念,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创新。是否对现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进行创新是课程思政能否取得良好实效的关键。首先,创新理念,教书育人。课程思政是高校全新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改革,它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和全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确立课程思政领导核心,号召全体教师走出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误区,自发参与课程思政实践改革,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理念“三进”,落实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理念、立德与树人相统一的理念、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的理念、全员育人与精准培养相统一的理念,打牢课程思政的认知基础。其次,创新教法,凸显成效。掌握好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可令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课程思政最好的方式是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知识讲授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吸收,避免填鸭式生搬硬套,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多维育人机制,运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再次,实现课程思政的制度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要有成效,应从制度层面更好地保证。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等,优化课程思政环境,切实保障课程思政实践顺利进行。
8 考评完善性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要取得良性循环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才能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实现课程思政的精细化。首先,落实评价主体和评价维度多元化。“课程思政建设考评涉及多方面,评价主体应该包括院系领导、各学科教师、辅导员、学生、家长等。”[4]院系领导应侧重关注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课程数目和教师人数,课程思政实践进展状况和进行课程思政成果检验,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有效的评价材料。各学科教师应对学生课程思政的认知认同和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变化进行评价。辅导员侧重评价学生课下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家长侧重学生在家个人情感和思想表现评价。多维评价有机结合使得课程思政的评价更加合理。其次,打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评价不同于其它课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方式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挥棒,积极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突出学生评价的权重;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隐性评价而非显性;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确保过程性评价的科学公平;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突出定性评价的权重;差异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建立鼓励机制促进师生良性发展。[5]再次,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由此建立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动态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