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形成的两个维度

2023-01-06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思想

徐 琳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山东 潍坊 261000)

1 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治理思想是其主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精神指引和理论支撑,也成为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马克思指出:“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1]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都做出了重要论述。关于无产阶级的实质,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建立无产阶级国家。中国共产党在掌握国家政权后,立足中国国情,把该思想发展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能够为实现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2]285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是什么,把该肩负起的国家治理重责肩负起来,将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好,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与卓越的成就,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在新时代,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确保党能够长期有效的领导人民治理好国家。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2]239这是与其它一切阶级统治相比,无产阶级所具有的特别之处。马克思在构想未来新社会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民主管理,这个民主包含着所有公民的民主,人民不仅是自己的主人,更是国家的主人,要担任好主人公这个角色,使每一位主人公都能为国家的治理添砖加瓦,又使个人在良好的国家治理过程中得到自我升华,实现个人发展。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正是基于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出发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离开了民主,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1.2 历届领导人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是其重要来源

我国历届领导人都在积极探索国家治理问题,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对与国家治理相关的问题给予分析研究,形成了关于国家治理的创造性成果,并以此为指导,使党在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习近平在新时代背景下治理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1.2.1 毛泽东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探索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党中央第一届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创造性,极大促进了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中国早期的经济建设中,毛泽东先是深入分析经济成分,又采取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变革生产资料的私有性质。毛泽东指出,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3]23-24,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毛泽东还指出要走一条区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要把农业、工业、轻工业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226此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还在政治上提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还制定了宪法,颁布了法律,建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

关于文化建设,毛泽东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毛泽东还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4]

1.2.2 邓小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

一是关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还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基础上增添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它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二是关于民主的重要性。邓小平所做出的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项决策,都是从实现人民利益出发,始终坚持民主这个着力点。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5]邓小平善于从人民群众参与创造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汲取精神营养和获取前进动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进而指导实践,使党带领人民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是在党的领导干部建设方面。邓小平十分重视对领导干部作相应管理,十分重视发展与完善国家领导制度,使领导干部的权力能受到制度的约束,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事作风,以确保国家治理中领导队伍的质量,有助于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建设发展。邓小平认为领导干部要坚持“四化”标准,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他还指出,要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思想、组织和作风方面的建设。

1.2.3 江泽民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

在党的十三大上,江泽民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6],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内涵的新表述,即富强、民主、文明。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强调在推动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发展的同时,要发展好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保证市场能优化配置资源,以带动经济健康发展。此外,江泽民还做出了依法治国的重大决断。江泽民在国家治理问题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提出的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理论使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1.2.4 胡锦涛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

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总结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围绕着国家的治理实施了新部署,形成了新思想,推动了关于现代化国家治理道路的进一步向前。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是其价值支撑

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该思想扎根于中国实际,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营养成分,放眼未来的思想成果。

1.3.1 民本思想

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来看,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贵民思想,也就是所谓的“民贵君轻”;二为仁政思想,也就是所谓的“为政以德”。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就是对我国民本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从人民出发提出新时代的新论断,从人民出发作出新时代的新部署,国家治理为的就是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8]

1.3.2 法治思想

古代法家的治国理念对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主要是从法令、制度等方面治理国家,这对于古代国家治理是十分有效的,对今天国家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借鉴了古代的法治思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作出重大部署,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他还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要使党的领导自始至终贯穿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3.3 德治思想

儒家还把“德治”看作是治国的良方,只有以德治国,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德治国作为我国古代国家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意义。当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更离不开“德”,“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9]

2 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1 从地方到中央的工作经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陕北的七年知青工作开始,到地方的领导工作,再到目前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工作岗位在发生着变化,随之变化的还有他关于治理的思想,由基层到国家、由过去到现在,坚持以小见大、与时俱进。

BIM模型对于工程建筑细节的呈现更为全面,以标准化云计算数据为基础,结合工程设计要则对工程建筑模型进行优化,从而在设计阶段提高方案设计合理性,避免不良的设计方案对于后续阶段工程施工造成影响。在施工方面的质量管理方面,可以运用移动终端关联技术,实现工程施工的远程控制与监控,提高技术人员对工程施工现场信息掌握能力,确保各项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符合预期的工程设计要求,以此在工程施工效率及工程质量控制两个方面对工程施工建设综合水平进行提升。

2.1.1 七年知青时期

从1969年到1975年,是习近平作为一名知青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工作的岁月。这七年知青期间,习近平不畏艰苦,与民共苦,住窑洞、下乡、下地,始终与当地群众在一起,这对于习近平个人品质的养成,以及其后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提出具有深远影响。知青生活让习近平真正了解了最基层的现实国情,体味了普通百姓生计的甘苦与冷暖,也滋养了他从人民出发的政治理念,坚定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信念。

2.1.2 地方领导工作时期

2.1.2.1 担任河北正定县的县委副书记

从1982年到1985年,习近平担任河北正定县县委副书记期间,在关于农村农业发展、改革工作、市场经济等方面制定了科学发展目标并取得重大突破。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习近平十分重视,他强调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一些规章制度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就要修正。在正定县的几年经历,使习近平对基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基层的治理也有了新的见解和想法,习近平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和工作经验,为其后的治国理政奠定了实践基础。

2.1.2.2 在闽浙两省担任地方要职

从1985年到2007年,习近平先后到闽浙两省担任地方要职,将自己的执政理念投入实践中。在福建时,习近平实地考察和调研,产生了具有创新性的执政理念,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实践。尤其是关于国企改革的伟大实践,打破了思想上的束缚,使福州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关于县城的规划上,他倡导以“晋江经验”为蓝本。2002年,习近平调到浙江任职,他明确要求工作一定要追求“深、实、细、准、效”。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的相关论述都反映出对人民群众的重视,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体现出习近平治理观的核心。

2.1.3 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时期

习近平在党的十七大上成功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国家级领导人,习近平从全局高度开展国家治理并着眼解决国家发展中的困难和克服国家发展中的阻力。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习近平又在随后的“2·17”重要讲话中指出,解决好制度模式的选择问题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要经历的两个阶段。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2 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经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能扎根中国大地、把握中国国情,认真总结和吸取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经验,苏联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的国家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在国家制度方面。我国借鉴学习苏联政治体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国家机构,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关于经济体制。列宁在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不仅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热情去参与国家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倡学习苏联国家治理经验,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国家治理是关乎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时代课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要不断强化指导思想的引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现代化国家思想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