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目标迈进
——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

2023-01-06李敬德王相弟

中国科技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结合点有机科技

◎ 李敬德 王相弟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十年。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权威性报告显示,在全球创新综合指数排名中,中国已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这表明,我国已经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按照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安排,我国从2020年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中国科技创新,走的是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之路。科技自立自强,中国为什么能?我们结合创新实践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

一、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是习近平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学习和思考创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的结果。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初步形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前三年。据“学习中国”大数据平台2016年初统计,自2012年11月15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在3年多的时间里,习近平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深入城乡基层,开展调研、考察40次,共用时89天。2016年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一书,其内容摘自习近平2012年12月7日 至2015年12月18日期间的50多篇重要文献,分8个专题,共计188段论述。据统计,在这188段论述中,有13段论述出自他2013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有13段论述出自他201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有5段论述出自他2013年8月在听取科技部汇报时的讲话;有20段论述出自他2013年9月30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有8段论述出自他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有26段论述出自他201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有26段论述出自他2014年8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这表明:第一,《摘编》中,有111段论述摘自上述7次讲话,占全部内容的58.9%;第二,这7次讲话,集中发表于2013和2014这两年。另据统计,《摘编》收入的188段论述中,包括上述7次讲话中的论述,共有164 段论述是在2013和2014这两年发表的,占全部内容的87%。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主要是在2013和2014这两年逐步提出和形成的。还要强调说明,《摘编》收入习近平2015年发表的论述仅有24段,但这24段论述的内容,在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中的地位却举足轻重。这是因为,第一,恰恰是在2015年3月,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的科学论断;第二,这24段论述中,有13段论述是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落实“三个牢牢把握”的新要求;第三,这24段论述中,有7段论述是出自这一年习近平相继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其内容是强调“要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强调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

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我们参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相关文章,可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正确处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二,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的关系,提出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系,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第四,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五,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关系,提出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他相关体制深刻变革。

第六,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提出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

第七,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提出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

第八,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创新的关系,提出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2016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来的七年,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在新的创新实践中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期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三次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

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发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思想和总体布局,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号角。这篇重要讲话和这之前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是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我国科技创新史上的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创新的新时代。

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此,提出五项重要措施:一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四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五是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习近平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更明确具体地说,它具有十个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

第一,坚定源于“四个自信”的创新自信,体现了科技创新与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中说,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这也源于我们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坚定科技创新自信,坚持道路创新,就是走中国式的科技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之路;坚持理论创新,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制度创新,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优势;坚持文化创新,就是坚信创新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是我们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是科技创新的精神支柱。

第二,坚持目标引领和战略谋划,体现了创新目标与创新过程、创新理想与创新现实的有机结合。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就是没有处理好目标和过程的关系,把目标当作过程,把美好的梦想当作现实,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是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搞不上去,社会动荡不安。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充分汲取历史教训,在40多年的改革创新中,每一个阶段都有改革创新的总蓝图、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不仅有五年规划,而且有中长期规划;不仅有全国的总体规划,而且有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具体规划;不仅有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划,而且有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实施方案。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改革创新事业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每一步前进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每一步前进都让人民群众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这就有力地说明,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是有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的道路,因而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成功之路。

第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现了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这里所说的全面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形态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工作创新、金融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实践证明,只有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才能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全面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实现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实现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的创新,体现了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习近平在2021年中国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强调,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包括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制度。在项目评价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

第五,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融合发展的共创共享创新,体现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中国创新和世界创新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习近平强调,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第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现了宏观、中观、微观各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第七,坚持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创新,体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第八,坚持以人才驱动为首要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现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创新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第九,坚持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科技创新,体现了民用科技创新与国防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第十,坚持创新与创业融合发展的全民创新,体现了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正是以上这十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成就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对于其中的道理,我们将在下面作出分析。

三、科技自立自强,中国为什么能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思想。上述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十大特色和优势,就是十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道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创新目标与创新过程、创新理想与创新现实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的有机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有机结合;各类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创新的有机结合;民用科技创新与国防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创新与创业的有机结合。创新往往起于比较,而成于结合;结合是创新的重要机制和根本途径;一切新质和创造性都是结合的产物。结合是创新之源。创新的奥秘在结合。这十个有机结合,清楚地说明,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就是中国的整合式创新;而这十个结合,就是中国整合式创新的主要结合点。中国自主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持续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地实现创新资源、创新要素“新组合”的过程。

第一,这十个结合点,符合科学思维规律,体现了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要求。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求把握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统筹谋划,全面推进。这十个结合点,涵盖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方方面面,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军民融合创新、创新创业融合发展等;它们以一定的机制和模式,形成纵横交错、协同互动的网络,在不同领域、不同产业形成有序运行的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政策链。坚持“四个面向”,运用好这十个结合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就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就能实现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这十个结合点,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为走好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构建了基本思路,创造了基本条件。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走全面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人才驱动的道路。这十个结合点,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点。它回答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需要建设哪些基础设施,需要实施哪些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创新工程,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需要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方面进行哪些“新组合”,怎样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六大突破”,怎样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从2020年到2050年“两步走”的战略目标,等等。

第三,这十个结合点,适应国家创新体系高效有序运行的需要,为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搭建了基本框架。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是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支撑,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自主与开放有机结合、创新与创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这十个结合点,构成了一个全方位、有重点、多层次的创新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在国家、地区和企业,在创新的各领域、各方面,形成一系列促进创新资源、创新要素“重新组合”的有效机制,能够十倍、几十倍地提升国家、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我们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五个分支体系构成的。五个分支体系,就是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是什么力量能够使这五个分支体系有效运转,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要素顺畅流动的生态系统,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力量,就是在这十个结合的框架下,不断发现和培育出来的一系列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第四,这十个结合点,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规律,为实现有机结合、持续结合奠定了理性思维基础,提供了现实可行条件。这十个结合点,体现了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十个重大关系。这十个重大关系,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每一个方面内部之间,都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持续地发展变化之中的。这十个重大关系,具有十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性,因而具有十个方面的内生动力;这十个重大关系,具有事物整体的有机统一性,因而具有创新驱动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持续性的内生动力。正因为这样,这十个结合点,在对创新资源、创新要素不断地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持续发力,就不仅仅是产生出1+1>2的加法效应,而是会产生出多少个乘数效应和倍增效应。我们说,这种持续不断地进行“重新组合”的能力,就是结合力,就是整合力,就是创新力;而创新力,就是生产力,就是调结构、转方式的第一动力,就是综合国力。这种结合力所产生的巨大效能,犹如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巨大爆发力。由此,我们说,创意无限,创新无限;我们实际上是说,结合力无限,整合力无限。

这十个重大关系,这十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性,由于其具有理性思维的辩证统一性,就会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形成一种密切协同、互补互动的有效机制,从而更有力地发挥其促进、激励和实现“重新组合”的功能。这十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性,集中体现在,是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观察事物,是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观察事物,是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是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观察事物,从而可以克服一切极端化和片面性;这种有机统一性,在语言表现形式上,就是既不仅仅是这样的(片面性),又不仅仅是那样的(片面性),而是更好地发挥“结合”两方面或多方面的整体效能。例如,我们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既不是盲目排外,搞闭关锁国的封闭式创新,又不是脱离本国国情,搞全盘西化,而是在开放创新中更好更快地提升本国、本地、本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又如,我们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有机结合,既不是只强调科技创新,忽视体制机制创新,又不是只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忽视科技创新,而是强调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两个轮子一起转。当然,在观念上,我们更倾向于“制度重于技术”;在工作上,更多更大地关注体制机制创新,其目的在于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强大、更有力的动力源。

正因为这样,我们致力于科技强国,创新强国,就要倾注全力思考并回答,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结合力、整合力?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结合力效能、整合力效能?我们认为,提高结合力、整合力效能,最有效的办法,一是找到最佳结合点,二是找到能够促进结合、激励结合、实现结合的有效机制和模式,三是要把这种找到结合点和找到有效结合机制的过程持续化,就是不断实践、持续实践,不断创新、持续创新。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结合无止境,整合无止境。中国式创新,具有无限的结合力、无限的整合力。

我们思考和回答:科技自立自强,中国为什么能?整合式创新,中国为什么能?经过初步研究,得出的基本答案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十个结合点,坚持不懈地发现能够促进结合、激励结合、实现结合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坚持不懈地提升上述两种发现能力,并把组织和实施这两种发现的工作进行到底。

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这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的名言。列宁曾高度评价赫尔岑,说他领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懂得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现在,我们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创新的代数学;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创新实践中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持续推进整合式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按照我们党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安排,有信心、有步骤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猜你喜欢

结合点有机科技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写作要找到“结合点”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