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3-01-06张辉
张 辉
(南宁学院,南宁 530001)
1 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政产学的主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政”指的是政府带头推动创新创业平台的发展,制定政策来推动一体化的进程,让区域产学研合作项目高速开展起来。“产”指的是企业为了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模式,以高校科研成果和人才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为地方高校提供创业人才可利用资源。“学”代表“学校”,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以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型人才为高校的培养目标。
学校利用优势学科和科研教学能力,通过政产学合作,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等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以高校为主体,全面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的先导作用,对推动区域发展、提升产业水平,以及对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同时满足政府、企业、高校的多重需要,形成了三方的多赢局面。
2 广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2.1 缺乏创新创业能力
广西大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是指导老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与实战阅历,对市场最新发展认知不足,缺少创业创新经验。在政产学协同发展中,师资队伍专业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更高。如果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会导致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大学生实战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求。
2.2 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学校每年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学生没有认真对待,应付了事,导致项目纸上谈兵,没有实现落地。虽然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部分学生也只是为了拿到创新学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不高,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没有主动进行创新创业探索。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缺少项目支持,方向不明确,学生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参加创业训练,缺乏创新创业的欲望。
2.3 缺乏创新创业平台
在校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项目平台尤为关键。每年的学校创新创业大赛,只能停留在纸面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创业平台,没有为学生团队提供优质的指导和培训,只在乎创新创业的数量和获奖的数量,没有对项目质量进行把关以及对项目的落地进行跟进,项目往往半路夭折。只有把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双创平台进行无缝衔接,配套相应的政策,才能推进创业创业项目的发展。
2.4 缺乏政产学三方联动
政产学三方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协同培养体系,三方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没有达成共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政府设置创新创业机制和政策没有能很好的适应校园的发展,企业也始终在不断的摸索,学校把大学生创业看作自身责任。政产学协同联动需要各支持要素进行不断完善,但目前三方支持政产学协同的内部力量不均,创新创业发展不均衡,限制了政府、产业、高校联动的发展空间。
3 广西高校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机制
3.1 政府行政驱动
(1)政策法规
广西政府应从法律法规、帮扶政策、管理机制等方面对政产学合作进行支持,通过扶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设双创人才培训等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学校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政府建立双创部门,制定监督机制,建立创新机制,保证双创环节顺利开展,多维度推进政产学合作。通过政策法规引领,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通过合理引导和实质性帮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根据企业的市场用人要求,进行双创政策调整,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2)人才培养
广西政府设立创新创业公共机构,制定和实施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人才培养、培训、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保障措施,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开发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项目指导、创业培训、孵化咨询等人才保障措施,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推动大学生创业,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孵化平台
广西政府提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主要包含创建创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助推项目开发进程、提供市场推广服务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措施,建立和完善创业的社会配套体系,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发展。通过孵化平台提供的创新与创业孵化支持,能使政府政策、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群体形成互利机制,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及技能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4)创业经费
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资金支持,政府提供的创业扶持基金对校园创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业拨款、小额贷款、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对于在创新创业大赛中的有前景创意的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制定奖励标准,让项目后续落地,支持优质创业项目的发展,加大对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健全创业经费的监管制度,满足创新创业的经费需求。
3.2 企业协同培养
(1)提供实习实训
企业拥有丰富的创业实践资源,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校的理论知识进行升华,对创新创业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实习实训,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行业的现状,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获得专家指点及孵化支持,提升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各企业在学生的实习期间,可以解决企业的部分岗位的用人需求,也能为企业将来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2)人才协同培养
企业与政府、学校三方合作召开政产学会议,三方共同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合作,学校向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企业利用产业优势培养所需人才,防止人才外流,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与人才培训成本。同时通过政产学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的专业发展。
3.3 高校创业教育
(1)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的指引,企业的协同,学校根据市场发展,将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起来,调整学校双创课程培养计划,树立育人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针对地方经济的特点,使教学体系接近地方和企业的发展需求[4],将学生培养成创业型的区域性人才,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业教育主要由创新创业文化、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业实践教育3部分构成。
首先,创新创业文化主要包含创业文化渲染以及创业制度的支持,通过创新创业的文化教育和学校的政策扶持,让校园充满创业的良好氛围,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创业活动。其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创新创业教育、行业知识教育、技术创新课程、服务创新课程、创业知识教育[5],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开发市场,开创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与创新管理的能力。最后,学校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以及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建,提高学生创业能力。通过参加各种不同的实践实训活动,树立学生创业的信心。
(3)加强协同沟通
在政产学背景下,广西一些高校已开始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其创业发展方向不明确,需要积极主动与政府与企业进行协同沟通,在政府的牵头与企业的协同下,加强高校沟通能力,三方紧密合作,构建起有效的协同合作方式,及时探讨双创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发展方向,对社会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高校每月可以聘请政府领导,企业专家到校园进行讲座,了解最新政策,掌握市场发展动态。
(4)科研转化生产力
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企业服务的生产力。高校到政府和企业进行考察交流,将科研成果向企业推广,解决企业的工作难题,构建政产学科研服务平台,带动双创人才的发展。企业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加强对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提高企业自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3.4 政产学三方联动
(1)三方联动无边界
除了政府、企业、高校各自提供的支持外,实现政产学双创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政产学三方联动无边界。任何单独一方都难以对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只有三方联动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实现政产学真正的推动力。政府制定政策,强化牵头作用,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企业提供大学生创业平台,三者合力为大学生创业发展提供支持。
因此,在三方工作联动中出现职能重叠的区间,必须做好政产学联动设计。高校在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之外,具有孵化新创企业的职能,企业在创业支持中也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政府主要创业政策制定上进行创业推动。三者在工作融合过程中跨越边界,各司其职又互助互利,共同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
(2)创业资源共享
政产学三方交叉关联,实现创业资源共享。政府、企业、高校对各自人员、信息、环境进行相互资源交换,共同支持大学生创业。高校在创业教育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借助企业导师以及企业创业平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离不开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双方共同推进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同时,双方资源的流动需借助政府政策的引领,政府制定创业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依赖于高校与产业的教育反馈,其制定的政策才能真正适合“政产学”的教育体系的土壤。因此,只有三方实现创业资源共享,抱成一团,才能共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创业人才培养,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政府、企业、学校要借助政产学三方力量,互相补充、互相影响。政府牵头指导、企业协同培养、学校创业教育,共同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多维支持,实现知识输出、社会服务、资源共享,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持续发展输送创新型人才,让广西创新创业教育迈向新台阶。 (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