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视角下融媒体发展策略
——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
2023-01-06李唐,王坤
李 唐,王 坤
(1.河北师范大学 附属民族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2.河北经贸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与联盟[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河北省的主流媒体在打造“融媒体”矩阵中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其中,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通过不断调整和升级,提出融媒体背景下的多元发展策略,包括体现党媒的权威性、突出文化的在地性、打造融媒的共情性以及凸显传播的社交性等,为党报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体现党媒的权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3]。一直以来,党报都是宣传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纷繁驳杂、众声喧哗和泥沙俱下的社会舆论场,人们对主流和权威发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党报媒体作为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枢纽,更应及时主动发声,发挥舆论“风向标”、思想“坐标系”和价值“主心骨”的重要作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扩大主流价值观影响力。
在当前多元化的传媒格局下,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始终高举“党报姓党”的鲜明旗帜,在融媒体背景下,不断探索新路径,构建新范式,把价值附载于优质内容之上,为新时期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2020年全国两会前夕,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金句(2013-2019)》和《习近平总书记战疫金句》两个重磅融媒体新闻作品。此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又第一时间推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有最新判断》和《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等融媒体报道。2021年初,河北省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全平台联动,截至2021年1月18日10时,河北日报全媒体平台共发布疫情防控方面稿件7 802篇。在此期间,河北日报客户端还推出了超过700小时的大型直播《全力以赴!直击河北疫情防控现场》。河北日报报网端微号全媒体平台突出权威、深度、实时和全媒体特色,成为当地群众获取疫情防控消息的主要信息源和政府发布新闻的重要平台。政府的高效调度指挥、救援队伍的舍小家为大家和群众的互帮互助等饱含价值内核、信息含量丰富和情感浓烈的新闻报道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显现了人民群众向上和向善的人性光辉。
二、突出文化的在地性
“在地”一词起源于英文Insitu,直译为在现场。新闻传播范畴内的“在地性”概念主要强调报道主体在新闻传播中并非孤立元素,而是与地域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报道主体与传播方式应扎根于当地土壤,与所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元因素密切结合。
作为地方媒体,近年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越来越重视“在地性”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将传播地方文化作为己任,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发展繁荣地域特色文化,谋求一种在融媒体环境下独具特色的生存模式。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依托当地受众对本区域内特色文化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找准自身定位,用浓郁的地方特色提升作品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造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2019年10月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各种媒体为作好建国70周年大庆的新闻报道积极准备。全国性重大报道题材并非地方媒体的优势所在,只有对“在地性”的文化优势作足文章,才能凸显自身地域化的特色,实现重大新闻主题在地方的有效“落地”。因此,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精心策划推出了“河北地方戏联唱《我和我的祖国》”新媒体作品,该作品采用“河北地方戏曲+歌曲”的创新形式,将河北省四大曲种与河北名家的演绎相结合,并配以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和自然风光等视频。据统计,《我和我的祖国》短视频发布57小时后,就有73家中央及省内外网络平台转载,播放量达2 341万次,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4]。2021年,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又以全媒体形式正式出版发行《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除了有文字和图片解读外,还重新制作了音频和视频资料,广大网民可通过扫码的方式自由读取。河北人终于拥有了一个可以感受家乡气息、全方位了解家乡辉煌历史和文化并与家乡同频共振的全媒体平台。
三、打造融媒的共情性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起初称“移情”。瑞典心理学家乌尔夫·丁伯格认为,共情是无意识的,共情性是基于人性分析以及换位思考而呈现出来的情感及感同身受的表达。从传播学视角分析,共情是传播者向受传者表达并获得受传者反馈的系统历程,传播过程其实就是共情的过程[5]。在融媒体时代,借助各种融媒体平台,数量庞大的网民不仅可以传播信息和表达观点,也可以随时随地传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融媒体成为信息、思想、文化、情绪和情感的集散地。基于共情性的传播理论,融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应围绕受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强化真实性,突出现场感,让当事人和目击者来讲故事谈感受,用真实影像和生动语言把移动化的小屏幕打造成充满真情实感的大平台,用共情和受众建立强联系。
2021年初,河北省突发新冠疫情,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迅速行动,报网一体联动,使融媒体平台成为汇聚人心和传递情感的重要平台。《认识一下,我就是“热搜”中的河北人!》的融合报道将镜头聚焦于疫情下普普通通的河北人,挖掘他们的感人事迹,描绘出河北人民在突发新冠疫情的危急时刻勇于担当和团结向上的群体精神风貌。该报道发布当天点击量就超过了300多万次,并被许多主流媒体平台转发。2021年1月7日,石家庄社区干部李瑞芝倒在了疫情防控一线,网端平台同步推出短视频《追忆李瑞芝》,河北新闻网推出H5长图《“李子”心中燃着一团火》。这些融媒体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也没有高大上的口号,而是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在细微处传递着真情。真心告白、真情传递和真爱诠释,通过真实感来表达共情性,展现了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体创作团队在引导主流舆论和传递主流声音等方面的全新尝试与突破。
四、凸显传播的社交性
有互动才有传播。但受周期、地域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传统媒体受众数量和传播覆盖面相对较小,互动性较差,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新闻。随着信息化技术以及自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的维度更加多元化。美国文化研究者亨利·詹金斯认为,在新旧媒体融合过程中,普通受众被赋予了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受众不仅可以自由阅读新闻,随时随地表达意见,还可以成为社交媒体信息传播链条上新的生产者,他们拥有空前的行动力、影响力和创造力。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尊重受众的传播主体地位和融媒体环境下传播的强社交属性,遵循“实时、个性、定制、互动”原则,在社交网络领域作出了多元化的深度探索,以期满足广大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平等、民主以及参与等全方位需求。其中,H5作品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河北日报官方微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时,适时推出了H5作品《我为祖国升国旗》,网友积极参与互动,网上升旗人次突破2 000万。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刚刚结束,河北新闻网和河北日报客户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的精神主旨,又迅速推出互动H5新闻作品《跟总书记一起重温入党誓词》,一时间引发热议,参与重温入党誓词的网友超过了500多万人次。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推出兼具交互性和社交属性、同时又能满足用户情感诉求的H5产品,将价值塑造寓于传播互动之中,成为这两款主旋律融媒体产品爆炸式传播的主要原因。2021年初,河北省爆发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1月14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网端微等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了慢直播《与疫情赛跑——直击石家庄黄庄公寓隔离场所建设》,将隔离场所的建设过程直观地呈现在网友面前,而网友也在亲眼目睹现场直播后获得了一种共同见证的参与感。这种慢直播带来的陪伴感和社交感缓解了人们在疫情期间的不安情绪,公众在在线聚集中获得了情感认同,并产生了群体共鸣。
传统媒体的融媒体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具备系统性的发展模式及高占位的发展思路。随着5G布局加快和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普及,传统媒体迎来了提升行业竞争力、创新力和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主流媒体要主动作为,自觉担当,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的指导下,激发全新业态,重塑产业格局,形成报网端微屏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开创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融媒体新时代。